卒中發病必須及早就醫

罹患卒中的風險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年齡是不可干預的腦卒中危險因素。但當前,慢病發病率的增加以及長期以來不恰當的生活方式,將卒中發生的年齡大大前移,使得中年人腦卒中的風險明顯增加。

我國中年人群普遍缺乏對疾病的足夠重視,公眾認知存在誤區,認為卒中屬於老年疾病。由於卒中乃至高血壓的篩查率都較低,很多患者直至發生偏癱才知曉自己患有高血壓。加之中年人群對於病期干預的依從性差,未按照治療要求堅持用藥,疾病管理不規範,使卒中風險增加。而且,中年人群壓力較大,長時間工作和精神壓力會顯著增加卒中風險。此外,短時間內的大量飲酒和情緒波動也是卒中的短期誘發因素。

相較於腫瘤,腦卒中的病因較明確,對於中年人的危險因素早期發現早期干預,可以達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對於卒中早期發病的徵象也須引起重視,短時間的無力、口齒不清可能是卒中先兆,必須及早就醫,如急性溶栓等情況如能得到及時救治,能夠在有效的時間窗內取得較好的療效。需要強調的是,卒中是急症,等待家人、朋友等會推遲到達醫院的時間,延後接受治療的時間,增加神經細胞死亡的數量,甚至可能錯過重新開通血管治療的時間點。因此,患者發作時,周圍若沒有家人或朋友,要立即撥打急救電話。撥打急救電話後,如果條件允許,患者可以自行完成指尖血糖和血壓測定,警惕血糖過低或過高,但是並不建議自行服用活血藥物。

生活中,我們究竟如何快速識別卒中呢?這裡介紹一個簡單實用的法則,即“中風120”:

“1”即看口角是否對稱;

“2”即兩個胳膊是否單側無力;

“0”則是聆聽語言是否有表達不清的情況。

除此之外,當您或身邊的人出現以下任何一種症狀時,都需要考慮中風可能:

一側肢體或面部麻木;

雙眼向一側凝視;

單眼或雙眼視力模糊;

眩暈伴嘔吐;

精細活動障礙,如指鼻不準、係扣困難等;

記憶力突然喪失;

既往少見的嚴重頭痛、嘔吐;

意識障礙或抽搐等。

如果遇到卒中急性發作,我們該怎麼辦?

事實上,不論是腦出血還是腦梗死的患者,最短時間內送到醫院無疑是最好的。臨床經常遇到這種類型的中風:很多患者一覺醒來,肢體不會活動了,說話不清楚了。這類患者如果無法明確自己是何時發病,則從患者知道自己狀態正常的最後時間算起。例如患者昨晚11點睡覺時完全正常,今晨醒來發現“講話不清”,那就需要從昨晚11點開始計算時間。

此外,有時中風症狀很輕,可能只覺得說話稍有不清楚,或僅只是拿杯子的力量小些,還有一些症狀可能幾分鐘就緩解了,這是醫學上稱為的“一過性缺血性發作”。這個時候千萬不能放鬆警惕,若異常原因沒有消除,短期內症狀很可能復發,下一次的症狀就可能會明顯加重,因而也應儘早到醫院檢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