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才開始逆反?那是你不知道“關鍵的四年級”

很多家長髮現孩子在初二"出現問題",開始展現明顯的適應不良,比如成績下降、厭學逆反、人際關係緊張,孤僻易怒等等,於是這時候開始著急,到各路尋找良方。但是很少有家長知道,孩子在初中表現出逆反,其根源往往產生於小學高年級階段(四五年級)沒有順利渡過。

從某種角度說,家長與其到了初中出現了問題再臨時抱佛腳,不如在孩子高年級的時候就特別注意。

四年級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甚至有人說"四年級能決定孩子的一生"。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關鍵的四年級。

青春期才開始逆反?那是你不知道“關鍵的四年級”

1. 四年級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

四年級孩子的一般年齡是10歲左右,按照發展心理學的理論,處在兒童期的後期階段。在這個階段,大腦發育處在內部結構和功能完善的關鍵期,從教育角度來說,小學教育處在從低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期,在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開始有顯著的變化,同時,也是培養孩子學習能力、情緒能力、意志能力和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正因為此,四年級才被稱為是關鍵期。

① 情緒、情感突發

10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崛起,他們開始強烈需要父母的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們當作"大孩子"看待。但很多父母不瞭解孩子這一心理,仍沿用以前的方式對待孩子,因此這一時期的孩子,常常因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而故意與父母作對。

很多家長髮現,孩子上四年級之後,不再像小的時候那樣處處粘著父母,而且"越來越愛頂嘴"。這正是

自我意識開始萌發的重要信號。如果家長在這個階段不及時調整自己的認知、心態,有意識的修正自己和孩子的相處模式,那麼這就為孩子的青春期逆反打下了基礎。

所以,當父母注意到孩子自我意識萌發的現象之後,不要將其單純的理解為孩子不聽話,而需要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和需求——這個階段的孩子十分敏感,特別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這樣才能給予孩子恰當的情感培養。

另外,四年級的孩子,自我意識正處在"形成期",他們逐漸開始對事物有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並且還很容易產生偏執——認為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但同時,由於生活和社會經驗的不足,孩子的觀點和看法又往往是不全面,甚至是錯誤的,因此,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也會讓孩子的情緒、情感發生很大的變化。

② 厭學情緒高發

首先,這與孩子的自我意識形成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有關

在一到三年級,孩子會更多地遵從家長和老師的意見,不會過多的去想"為什麼",對於老師和家長的話,他們基本上抱著全盤吸收的態度。而到了四年級,隨著大腦發育,他們的思維能力大幅度提升,開始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時候他們對學習的態度,有可能會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質疑。因為他們很可能(自認為的)發現:除了學習,還有很多條路可以走,比如當明星,當網紅等等,既不費事還能掙錢。

而且,當自我意識剛出現的時候,孩子總是會自我感覺良好,他們會比較固執的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如果這時,父母依然採用嘮叨、命令、講大道理的方法,那麼結果,不但會令孩子感到厭煩,而且會給他們呈現一種錯誤的信息:學習時一件很艱苦的事情,他在為父母而學習。在這種錯誤信息的感染下,孩子就非常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其次,和小學階段知識的難度發展規律有關。

到了四年級,學習的重點逐漸轉變為發展學生的概括、對比和分類等抽象思維能力

上,學習難度陡然加大,這讓很多孩子都會感覺到對學習力不從心,這會讓孩子產生極為強烈的挫折感

在這樣的時候,如果父母不能讓孩子感覺到被理解,反而責備他們不努力,甚至貼上笨蛋的標籤,那就會使孩子產生非常強烈的厭學情緒。

青春期才開始逆反?那是你不知道“關鍵的四年級”

2. 四年級的三大關鍵期

孩子的成長不是勻速的,而是存在若干的關鍵期,四年級不僅是孩子學業成功的關鍵時期,還是其他綜合素質發展的關鍵時期,所以,把握好這一教育契機對孩子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① 學習成績定型的關鍵期

一到三年級的課程,很少能讓孩子在學習成績上拉開較大的距離。但是進入四年級後,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對抽象思維能力要求的提高,以及對孩子情緒、心境要求的提高,會使孩子的學習成績出現一個比較明顯的分化。所以,四年級是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一個關鍵期:那些成績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學習成績會一直保持"好"的記錄;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孩子的學習成績也很難變得出色。

對於孩子來說,如果在四年級,ta總能取得很好的成績,能經常品嚐到好成績帶來的樂趣,那麼ta對學習的信心就會容易建立,容易對學習產生興趣。

反之,則會因為很少體驗到成績帶來的成就感而缺少對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比較麻煩的是,這樣的體驗會產生"習得性無助",導致孩子在後面的學習上"一步落,步步落",進而產生厭學情緒。

所以,在高年級開始,家長要拿出精力,針對孩子學習興趣和培養孩子學習信心的問題做出調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要家長產生焦慮情緒,並對孩子有更多的催促和管理,而是需要更細緻的考察孩子的心理狀況,及時幫孩子處理學習上的困難。

② 習慣養成的關鍵期

其實孩子的習慣從三歲開始就應該逐步建立了,習慣也屬於規則的一部分。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四年級卻是習慣培養的定型期。

國外一位研究行為學的專家曾經做過這樣一項調查:專家分別對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數千名孩子進行測試,這次測試的內容包括知識測試、能力測試和習慣測試。測試的結果是: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孩子的知識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趨勢,但他們的習慣得分卻沒有太大改變。

於是專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孩子習慣培養的關鍵期是在小學的中低年級,而四年級是一個"分水嶺"。也就是說,在四年級或四年級之前如果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那這些好習慣將會伴隨孩子一生;在四年級之後,如果孩子想改掉某些惡習,除非進行特殊的訓練,否則這些壞習慣很難改變。

所以,從習慣養成的特點來看,四年級是強化好習慣和改正壞習慣的關鍵時期,過了這個關鍵期,這些壞習慣將不會輕易改掉。

其次,從孩子意志力的發展特點來看,儘管四年級的孩子意志力發展還只是初步的,並且是不穩定的,但在這個時候,孩子的意志力發展開始由弱到強,逐漸由他律向自律過度。孩子會通過剋制自己,主動培養一些好習慣和改正一些壞習慣。因此在四年級,好習慣的培養和壞習慣的改正都相對容易。

第三,孩子在10歲左右,由於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孩子行動的動機開始由

直接動機向間接動機轉化。孩子會努力地表現自己,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肯定性評價。這也是矯正孩子不良習慣的有利因素。

③ 培養情緒管理能力的關鍵期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心智成熟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自身的情緒管理能力。小學三年級是孩子情感發生變化的轉折時期,而四年級則是培養孩子良好情感能力的關鍵期。

在這個階段,孩子的道德感、理智感、友誼感、責任感、審美感、集體榮譽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社會交往的重心由家庭逐漸轉移到學校,同伴關係和友誼成為影響孩子的重要因素。

這樣的轉變,使得孩子的社交範圍不斷擴大,但困擾也隨之而來。同伴之間的交往,比起家庭成員之間的交往更加複雜,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學習共贏、協商、包容、甚至必要的妥協

在這個階段,父母需要針對孩子"社會化"交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對孩子進行引領,這種引領,需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共情孩子的感受,同時,能夠以讓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對其進行指導。如果操作不恰當,可能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和孤獨感,從而在人際關係中變得孤僻,情緒管理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培養。

青春期才開始逆反?那是你不知道“關鍵的四年級”

3. 四年級父母行為指導的關鍵詞

雖然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孩子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對於孩子來說,學校老師和同學對其的影響越來越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響仍然一直存在。對於父母來說,掌握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發展特點是必須的,這有助於父母即使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和與孩子的相處模式,對於陪伴孩子順利的渡過青春期意義重大。

① 理解和尊重

剛才我們已經提到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心理、情感、情緒發展都處於一個波動較大的時期,所以這就需要父母對孩子的敏感情緒有更多的抱持和接納,並允許孩子的情緒有合理的宣洩

這一點聽上去很容易,但實際操作卻很難。大多數家長處於"知道但做不到"的狀態。

想要改變家長知行不合一的尷尬局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充分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很多時候知道做不到,是因為對後果的"畏懼"不夠。如果家長能夠明確這個關鍵期對孩子一生的影響何其重大,對於孩子能否順利渡過青春期的意義何其重大,可能就不會對此過於敷衍懶惰。

家長需要知道,現在的偷懶,在將來需要十倍、百倍的償還。同時,更需要孩子有可能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第二,反思與覆盤

在這個年齡階段(其實是對任何年齡階段同樣適用),不能獲取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往往是他們情緒產生的重要原因。

所以,在這個階段,家長需要特別注意反省自己的行為和語言,是否會讓孩子感覺到不被尊重和理解。家長可以以孩子為鏡子,從孩子的反應中對自己進行覺察,比如孩子和自己溝通不暢,憤憤離去,家長就需要反省自己剛才又說了什麼引發孩子情緒的語言。另外,家長最好準備一個日誌本,對每天和孩子的交流溝通進行復盤

,簡短的寫下發生了什麼?孩子為什麼會有那樣的反應?自己的處理有什麼值得改進的地方?

如果一個人不思考,就會永遠憑著本能生活,對於家長來說,如果不對自己進行反思,就很難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行為。

第三,少用嘴,多用筆。

家長和孩子的矛盾,常常是"禍從口出",家長的嘴巴蹦出來的,不是嘮叨就是指責,不是挑剔就是說教,這樣的溝通,常常會讓孩子壓抑和逆反。

很多家長其實源於自身人格發展水平所限,和孩子的溝通常常是事倍功半的。所以,如果一時間很難改變自己的固有模式,家長可以嘗試使用"紙條溝通"的方式和孩子交流。用筆書寫本身,就對自己的條件反射有了一層抑制作用,比起看見孩子成績不好張口就罵的衝動,用筆書寫的時候可能會更加剋制和理性。

舉個例子,孩子沒有考好,本來已經做好回家挨"板子"準備。回到家後,他把成績單往客廳的茶几上一扔,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間,晚飯也是在戰戰兢兢中度過。晚飯後,爸爸媽媽什麼也沒說,回到自己的臥室裡看電視去了。孩子實在坐不住了,他心想:難道是爸爸媽媽沒有發現我的成績單?於是,他悄悄地來到客廳,在他的成績單旁邊,看到爸爸媽媽給他留了一張便條。

兒子:

爸爸媽媽知道這次沒有考好,你的心裡也很難過。你不必緊張,爸爸媽媽不會懲罰你,因為懲罰孩子永遠都不是目的。爸爸媽媽相信你肯定不會放棄努力的,因此,在下次考試時,我們不要求你考得多麼好的成績,只要比這次的成績前進一點點,我們就會很滿意。

永遠都支持你的爸爸媽媽

讀了爸爸媽媽的便條之後,孩子非常感動,並因此萌生出了好好學習報答父母的衝動。

四年級的孩子正處於情感的突變期,他們容易生氣、發火,但他們也容易感動。與送給他們昂貴的禮物相比,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更能讓他們感動。

青春期才開始逆反?那是你不知道“關鍵的四年級”

② 獨立與負責

相比小學低年級孩子的"寶寶心理",進入四年級後,家長需要特別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和"我負責"的態度。這對於孩子的人格發育至關重要。

很多厭學逆反或者寫作業拖拉磨蹭的孩子,本質上都認為自己所做的事,不是為自己做的,是為父母、老師做的。所以,想要孩子學習成績好,必須

激發孩子自身的內驅力。而這與孩子的獨立意識分不開。

父母在孩子進入小學高年級階段的時候,比低年級階段更加強調"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是家長口頭的表述,更需要家長自己劃清邊界,不越界。

比如叫孩子起床,很多時候都是家長急的要命,孩子卻磨磨蹭蹭。這是因為家長在孩子上學這件事上,對孩子有太多的包辦替代以及過度捲入。實際上,上學遲到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如果他能夠將這件事當成自己的事,他就會充分的調動自己的能力,對自己的時間進行分配和規劃,孩子的獨立自主的能力也就被培養出來。

中國家庭中父母的過度包辦替代,是對孩子獨立精神的閹割,這樣的孩子很難養成"我負責"的態度,而更多的是"白眼狼"心態。

所以,與其說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不如說要父母管住自己,將孩子的疆域國土還給孩子治理更為重要。

父母一邊說"你要獨立",一方面事無鉅細的包辦孩子的衣食住行,甚至寫作業也要在一旁陪著,那孩子註定是不會有良好的學習意識的。

青春期才開始逆反?那是你不知道“關鍵的四年級”

③ 自信與陪伴

孩子在這個階段,面對學業的難度,很可能會挫傷其自信心,這就需要父母在這個階段,要及時化解孩子學習上的困難。

這個化解,不是要父母指出孩子哪有錯誤,甚至親自為孩子制定錯題本等,而是需要在一旁做一個細緻的觀察者。及時的關注孩子在學習上的困難,但是不主動提出幫助,而是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予以耐心的幫助。

家長如果在孩子還沒有提出幫助請求的時候就跑過去指手畫腳,就等於是剝奪了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家長如果在孩子剛一提出要求的時候就馬上跑過去給出答案,也是剝奪了孩子自我成就的幸福。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態度上積極回應,在具體的指導上多用提問的方式,啟發孩子的自主思考。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學習中獲得真正的自信和成就感。

另外,對於這個年齡段孩子與同伴之間的小問題,家長要對孩子的情緒給予理解,比如孩子憤憤的表示"再也不和誰玩了"的時候,家長不要急於做出評判,指責孩子"不團結"等等,而是耐心的詢問孩子原因,並且引導孩子除了"不和他玩"之外,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解決

家長在這個年齡段對孩子的陪伴,應該從小時候的靠"時間取勝的方式",轉變為"靠質量取勝"。也就是說,家長應該逐漸退出孩子的生活,站的稍微遠一點,不對孩子過度的打擾、包辦等,但是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要更有耐心,更體察這個階段孩子敏感脆弱的心理,給到孩子更有意義的指導,而不是簡單的說教或者指責。

青春期才開始逆反?那是你不知道“關鍵的四年級”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天蠍女,感性與理性並存,厭惡偽、毒雞湯,熱衷深度剖析,專注個人成長。享受直面真實的“痛”與“樂”。熱愛心理學,望以個人微小之力為火種,燃心理學之大火。歡迎互動,歡迎點贊,歡迎打賞,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