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曼生百納壺——僧衣加身、傳唱經典

陳曼生百納壺——僧衣加身、傳唱經典

陳曼生與楊彭年可謂珠聯璧合的砂壺人,開創了紫砂器的新格局,達官貴人與文人墨客也參與其中,併為之推崇,曼生“文人壺”成為藏家趨之若鶩、爭相收藏的藝術珍品。此“楊彭年制陳曼生刻香蘅款紫泥百納壺”為清末大收藏家龔心釗舊藏,稀有少見,愛壺者得之,便視若拱璧。

陳曼生百納壺——僧衣加身、傳唱經典

此器拙中見奇,比例協調,簡潔大度,氣韻非凡。壺身如拳,入手溫潤可人。胎身寶光熠熠,燦若朝霞。泥色褐中泛紅,錯落披著黃,斑駁交錯著,似碎布補綴之百衲僧衣,以泥飾泥運用傳神,新穎別緻,別有一番奇逸天趣。

百衲,葉下閉重關。” 唐白居易 《戲贈蕭處士清禪師》詩:“三杯嵬峨忘機客,百納頭陀任運僧。” 宋蘇軾 《石塔戒衣銘》:“云何此法衣,補緝成百衲。” 清蒲松齡 《聊齋志異·丐僧》:“ 濟南一僧,不知何許人。赤足衣百衲。”此壺將其義推而廣之,取百衲精髓,製作出僧衣加身效果,低調內斂素色展現禪味。

陳曼生百納壺——僧衣加身、傳唱經典

壺身銘刻“勿輕裋褐,其中有物,傾之活活。曼生銘。” 活活,為水流聲,此處指注茶的水聲,更是隱喻智者的腹中經綸與人生智慧。結合整句,勿以貌取人,為人治學應該像百衲衣一樣,虛懷若谷,應有海納百川與胸襟,才能提升自己。切茶、切壺,更切處世哲理,是曼生壺典範。

壺中創了詩書印三位一體,極具文化氣息的紫砂裝飾法;確立了蕭疏簡淡、意趣自然的紫砂審美觀;提升了紫砂壺的藝術品位。此中來源便從明代中晚期開始茶壺與文化、文人接觸,再後來成了中國傳統文人修身養性的載體關係悠長。壺中天地寬,它是一種寄託。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一書中說:“捧著一把茶壺,中國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的精髓。”茶壺中的人生,淡定從容、悠閒自足,與從此壺設計融匯儒、釋、道精神和壺上銘文尚即可見。

陳曼生百納壺——僧衣加身、傳唱經典

彭年(把款)即楊彭年,清嘉慶、道光間宜興制壺名手。荊溪人,生卒不詳。彭年弟寶年、妹鳳年,都是當時制壺高手。一門眷屬皆工此技,名聞一時。彭年善於配泥,所制茗壺,渾樸工緻。傳大彬手捏法,雖隨意製成,仍具天然之致。嘉慶間陳曼生作宰溧陽,與彭年合作制壺,世稱“曼生壺”,為世所珍。彭年後又常與瞿應紹、朱石梅、鄧奎等人合作制壺,所做之器皆為佳品。

陳曼生百納壺——僧衣加身、傳唱經典

曼生(刻款)即陳曼生(1768-1822),清浙江錢塘(今餘杭)人,名鴻壽,字子恭,號曼生,一號種榆道人,曼公,曼龔,夾谷亭長,胥溪漁隱等,西泠八家之一,善書法,篆刻,嘉慶十六年(1811)左右,任溧陽縣宰,好紫砂工藝,自繪紫砂壺十八圖樣,請楊彭年及楊之弟妹並邵二泉等制壺,自在壺上刻銘,稱“曼生壺”。

陳曼生百納壺——僧衣加身、傳唱經典

香蘅資料

陳曼生百納壺——僧衣加身、傳唱經典

香蘅制小周盤壺

陳曼生百納壺——僧衣加身、傳唱經典

香蘅(底款)即香蘅,為陳曼生兒子小曼陳寶善(道光10年卒)的齋名,錢杜(叔美)題《小曼香蘅吟館》橫卷:“蘅似葵而香,名見於騷經,古人未有圖之者,餘以意寫之,觀者不求形似可耳。”《匪石山人詩》五月上旬晤小曼於廣陵(揚州)索書香蘅吟館因題於後:“淮海一分手,頻年見面稀,浮蹤今復聚,吟館舊常依,壯志君方遂,頹齡我倦飛,邗江明月夜,相與弄清輝。”

陳曼生百納壺——僧衣加身、傳唱經典

清末收藏家龔心釗

收藏者,龔心釗(1870-1949),字懷希,號仲勉,安徽合肥人,寓居上海,是清代最後一任科舉考官,光緒年間出使英、法等國,清末出任加拿大總領事,是清代著名的外交家。龔心釗平生篤好文物,潛心研究,因此他收藏的文物,精品頗多。如秦商鞅方升,戰國越王劍,宋代米芾、馬遠、夏圭等名家書畫,宋汝窯盤,以及時大彬、徐友泉、陳鳴遠、陳曼生等制的紫砂壺。

此壺於2017年春季,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中國曆代紫砂器物暨茶文化專場以14490000落下經典一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