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則小故事,為人大智慧


三則小故事,為人大智慧


三國時期,楊修在曹操手底下做事,也算一號人物。

說有一回,曹操造了一座花園。建成之時,曹操前去觀看,卻不說話,只命人取來一隻筆,在門上寫了個“活”字,旋即離去。眾人懵圈,曹操這是何意?這時,楊修站了出來,說道:“門裡添活,就是闊。丞相是嫌門太招搖!太大了!”工匠們於是重建了園門,再請來曹操。曹操很歡喜,問:“誰知道了我的心思?”眾人答:“楊修。”

又有一次,塞北進貢來一盒酥糕,曹操提筆在盒上寫道:“一合酥”,並隨手置於案頭。楊修見到,大為高興,竟將糕酥與大家分了去吃。曹操知道了,問其原因。楊修答道:“盒上寫著‘一人一口酥’,我不敢違抗丞相的命令,只得照做。”如果說第一次曹操還為有人懂他的心思而暗自高興,那這回他可就不那麼愉悅了。你說領導的心思總被人看穿,他心裡會作何感想?何況這還不是一般的領導,是天地一梟雄也!

終於,因著一個“雞肋”事件,楊修徹底把曹操惹火,也無幸得見第二天的朝陽了。那時曹軍已在斜谷駐紮有段日子了,糧草也將要耗光。想進軍,前有馬超;若收兵,又恐遭人恥笑。心中正猶豫不決。一天夜裡,夏侯惇請示夜間口令,曹操正在吃飯,吃到雞肋,就說:“雞肋,雞肋。”楊修聽到這夜令,便告訴隨行軍士,各自收拾,準備歸程。夏侯惇大驚,問這是做什麼,楊修回答說:“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丞相這是要班師回朝啊。”曹操得知以後,大為震怒。也不留楊修辯解,命人直接推出去砍了,掛在轅門示眾。

【啟示】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做事的時候,在什麼位置上,就做好自己的事,對別人工作上的事不要瞎操心。為人處世,給人留有餘地,也就是給自己也留餘地。

三則小故事,為人大智慧


且說當年,嚴子陵和劉秀同窗數載,是睡上下鋪的兄弟,還經常一起到處旅遊。

後來劉秀混得很好,做了皇帝,就想請自己這個老同學出來做事。哪知嚴子陵一聽到風聲,趕緊改名換姓,跑到山裡,躲了起來。累得光武帝劉秀好找!

直到後來聽人說,有一個奇怪的傢伙,每天披著羊皮衣服在湖邊釣魚。劉秀斷定,此人就是嚴子陵。光武帝求賢若渴,親自趕往桐廬。

故友相見,自是歡喜。兩人有的沒的聊了好幾宿。嚴子陵揣著明白裝糊塗,只說自己在這富春江上如何垂釣鯽魚、如何清蒸下酒,又如何地自在逍遙。光武帝苦笑不已,無奈之下,只得由他去了。

嚴子陵之所以受到皇帝的尊重,是因為遠離了皇帝;若他留在皇帝身邊做事,只怕皇帝對他的尊重會慢慢地消失。而他作為朋友,卻永遠得到了劉秀的尊重。

【啟示】有人說:“人生如尺,必須有度。感情如面,最忌越界。”人與人之間保持距離,其實就是彼此尊重。關係再好的兩個人,若是相處起來沒有了邊界,也會變成一場災難。

天與地之間有距離,空曠又高遠;日與月之間有距離,黑夜和白天;人與人之間有距離,尊重而美麗。


三則小故事,為人大智慧


張良是韓國人,韓國毗鄰秦國。秦始皇橫掃六合時,第一個滅的就是韓國,張良那時還很青澀。少年意氣,國仇家恨,曾在博浪沙刺殺秦王。

刺殺失敗後,張良躲在下邳,隱姓埋名。

就是在下邳,張良遇到了一個怪老頭,老頭叫他幫自己撿鞋,還讓他給自己穿上,張良都一一照做。老頭又說五天後天亮要送他一份禮物,張良一連兩次“遲到”後,終於得到姜太公留下來的《太公兵法》。

十年之後,天下風起雲湧。作為謀士,張良該入世了。

他替沛公解鴻門之危,薦韓信、彭越、英布三雄以滅項羽,諫止劉邦立六國後,支持遷都,勸太子迎商山四皓以固國本,漢事業的興亡成敗盡在於此。

待天下已定,張良卻又激流勇退,功成身隱,明哲保身。

張良此中進退,遊刃有餘,後世引為一段佳傳。

【啟示】為人處世,沒有一定之法,關鍵是要適合、恰當,做到進退維谷。該爭之時,進一步錙銖必較;該讓之時,退一步海闊天空。懂分寸、知進退,既可乘風破浪成就大事,也可激流勇退及時止損,如魚入水,自在遨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