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油畫技法研究——《星夜》

梵高油畫技法研究——《星夜》


沉靜的音樂,流動的詩!

紐約著名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位於曼哈頓第五大道與53街交界處。幾乎每一位來到這裡的人都曾帶著崇拜、敬仰與好奇的心情在文森特. 梵高的傳世名作《星夜》前駐足流連。而我幾乎是懷著一顆虔誠的朝聖者之心來膜拜這幅不朽的作品。博物館外是紐約最繁華的第五大道,就象上海的淮海路和延安中路。這裡代表了美國商業世界的炫目與奢華,代表了俗世的物慾橫流。可是,就在與這耀眼的霓虹世界一牆之隔的博物館內,梵高的這幅《星夜》就這樣靜靜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沒有華燈、沒有音樂,甚至沒有任何喧囂。人們就在這樣靜穆的展廳裡流動,在這幅藝術世界的瑰寶前面停留駐足、凝視迴想、拍照留念,然後帶著心靈的盪滌,帶著一個個驚歎和疑問離開,就象這畫面上的流雲。這幅傳世傑作的創造者曾經是這物質世界的棄兒。今天,它卻給這世界的芸芸眾生帶來難以忘懷的精神盛筵。

此刻,我就這樣站在這幅作品跟前,努力壓抑著自己激動的心情。目光順著梵高的畫筆一筆筆梳理著這凝固的色彩,試圖用我平凡的心去觸摸梵高那孤寂卻充滿激情的靈魂。面對這幅不朽的作品,與其說是在看,不如說是在聽。傾聽這流泉般的樂音,傾聽著澎湃著的旋律。更準確地說,不僅僅是聽,而是讓被梵高編織在畫布上的激情音樂如奔流的清泉在我的心上恣意流淌,讓那純澈的清流浸透心中的每一個角落,盪滌每一處塵埃。

這是一幅只有74×92釐米的作品,在熙攘的人群面前它甚至顯得有些侷促與羞澀。畫面的中央是暗夜下的渦旋狀流雲,彷彿從雪山冰川上奔流而下的清溪。我相信我不止一次見過這樣的流雲,或許是在夢中,或許是在山間,或許是在臺風來臨前的海邊。每一次見到這樣的流雲都不禁使我沉迷於它們神奇的變幻。一彎新月冷冷地掛在右上角的天際,鮮豔的黃色油彩使月面在暗夜中更顯得耀眼。梵高喜歡這耀眼的黃色。在《向日葵》、《麥田中的絲柏樹》以及許多其它作品中,他毫不吝嗇地使用這樣明亮的黃色。可是在這聖雷米清冷的暗夜中,孤寂的梵高也許只有這一抹黃色能使他感到溫暖。遠處的山巒象波濤般起伏,山巒上覆蓋的濛濛霧氣,隨著曠野裡的輕風流動升騰,為重重密林罩上一層層神秘。流雲的下方是聖雷米即將沉睡的村莊,依然有點點燈火透過窗戶閃耀著。村中的教堂已然沉寂,只有尖頂仍然高傲地指向天空,指向翻卷的流雲,似乎昭示著神權的力量之源。梵高是虔誠的,對宗教曾有過狂熱的追求。但是他對宗教的熱情卻被教會冷冷地拒絕。使他做為傳教士傳播福音,拯救百姓,榮耀家族的夢想完全破碎了。這是他在人生中受到的一個重要打擊。從此,他對教堂只有遠遠的凝望,留著一份敬畏,卻再也不敢親近。因此,他筆下的教堂是扭曲的,總是冷漠地緊閉著大門。那份神權的威嚴始終帶著一份冷酷。被教會拒絕的經歷也使他從此對權威敬而遠之,使羞澀的他即使有機會接近他所仰慕的名師,也最終猶豫躑躅而不敢直面那份威嚴。畫面的左側是聳立的絲柏樹。在暗夜下,挺立的絲柏樹蜿蜒向上的枝葉如同黑色的火焰舔噬著天空。這毫無光芒的烈焰如同梵高的胸中的熾熱情懷,雖然被壓抑了明亮的光彩,卻依然不屈地燃燒。絲柏樹在梵高的心目中有著特殊的地位,被他認為是最具有表現力的題材。儘管在西方傳統的文化中,絲柏是與死亡聯繫在一起的。在歐洲,在美國,絲柏樹往往被種植在公共墓地。它那尖聳的樹形也許正如教堂的尖頂,接引著永生的靈魂迴歸天界。而在梵高的心中,這帶有神秘含意的絲柏樹也許正代表著他自己的不屈的熱情。在阿爾,在聖雷米,絲柏樹一次次地出現在他的作品中,不論是在明亮的藍天下,還是在金黃燦爛的麥田中,這無光的火焰一直熊熊地燃燒著。通過描繪絲柏樹,梵高將大自然生命中神秘的靈魂脈動和精神昇華,牢牢地捕捉在畫面上。

在整幅畫面中,包括那個明亮的上弦月在內,梵高一共畫了十二個星體,沒有人知道這十二個星星代表了一個什麼樣的涵義,畢竟“十二”這個數字在基督教世界有著特殊的意義。但是,很顯然在畫面左側,最接近地平線的那顆明亮的星星是我們中國人稱為“啟明星”或“長庚星”,西方人稱為“維納斯”的金星。維納斯是希臘神話中的“愛”與“美”之神。梵高的一生中是那樣渴望愛情,但是他的情感卻一次次被無情地拒絕。他只能將這象徵愛的星辰描繪在這《星夜》中,在流動的夜空中與象徵他自己的絲柏樹遙遙守望。

當很多人在探討梵高作品的技法時,我卻從《星夜》中聽到了巴赫的莊嚴,聽到了貝多芬的奔放。因此,通過這一個個局部的解析,要傳達的不是梵高的筆觸運用,也不是梵高的色彩構成,而是畫面中凝固下來的如音樂旋律般流動變幻的情感波濤。彷彿把一部宏大的交響樂的總譜分解成絃樂、管樂、打擊樂等不同的部分,再把各個旋律部分分別呈現,仔細分析其中的旋律構成。當我再回到這樣由旋轉流動的筆觸和非凡的色彩組合構成的莊嚴奔放的樂章時,呈現的不是梵高的迷幻和癲狂, 而是梵高對情感表現與繪畫旋律的天才把握。梵高給人們呈現的不僅是繪畫藝術的視覺盛筵,也是如波濤般洶湧澎湃的非凡詩篇。

《星夜》

梵高油畫技法研究——《星夜》

​布上油畫,1889年六月作於聖雷米。 規格:73.7 x 92.1 釐米

局部(一)

梵高油畫技法研究——《星夜》

​局部(二)

梵高油畫技法研究——《星夜》

​局部(三)

梵高油畫技法研究——《星夜》

​局部(四)

梵高油畫技法研究——《星夜》

​局部(五)

梵高油畫技法研究——《星夜》

​局部(六)

梵高油畫技法研究——《星夜》

​局部(七)

梵高油畫技法研究——《星夜》

​局部(八)

梵高油畫技法研究——《星夜》

​局部(九)

梵高油畫技法研究——《星夜》

​局部(十)

梵高油畫技法研究——《星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