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璧石怎麼保養?

用戶7011718689656


安徽靈璧石是天然形成的瑰寶,是中國四大名石之首,集質、聲、形、色於一體,瘦、透、皺、漏、傴、懸、黑、響,作為供石至善至美。但是如果後天也需要經過一定的保養,目的使石品能盡顯其魅力,使其能長久處於最佳觀賞狀態。

戈壁沙漠漆 新疆沙漠漆 阿拉善沙漠漆 河南奇石網 河南奇石交易市場

如何保養安徽靈璧石呢?小編總結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外養靈璧石

收藏新採集的來的安徽靈璧石,一般也應在戶外進行一段時間的養護,時間通常半年到一年,並要經常澆水,讓石膚表面風化。為了風化後的色感均勻,每隔月餘將石頭陰陽面反轉一次。待靈璧石色感老成後,方可置座收藏。

2.室內養靈璧石

對適宜放置在水盤(座)的安徽靈璧石,應經常澆水。保持石品溫潤有生氣。這種養護方法稱做水養。對於其它石品應經常用乾布擦拭,保持石品表面清潔衛生,避免有害煙劑和氣體侵蝕。有條件的還可以進行油養。一些收藏家認為油養可以保持石品的光澤,避免或減少石品表面風化。常使用的保養油有凡士林、油臘、上光臘等,用絨布蘸臘、油輕抹輕擦。也可將礦臘加熱變成液體後,塗抹在石品上。

不過要注意的是油養有利有利弊,油臘塗抹在靈璧石上,可在短時間內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不宜長期保養石品,因油臘使石表面與空氣隔絕,妨礙了石頭的“呼吸”,用行話來說,就是石頭久久不能“老氣”。

3.靈璧石傷的養護

安徽靈璧石在採集、搬運等過程中,難免發生碰撞現象,可能會損傷靈璧石的石膚或石肌。對於有收藏價值的這類石頭,應給予養護。如石傷較明顯,可先用金剛石進行打磨,修整,再將原石置於露天的石架上,最好不要用鋼鐵塑料材料製作石架,以水泥製品為好。石在露天經受日曬雨淋,再加上定時澆水,一段時間後,石頭損傷處會自然風化,自然變色,直到整個石品在質感、色感方面完全調和為止,再移上底座陳列收藏。

奇石文化

賞石藝術約在1500年前起源於中國,從公元618年到907年,介於唐宋之間,盆景藝術大約也在這段時間起源。

這種藝術形式在亞洲傳播開來,約在1205年傳到了朝鮮和日本,受到那些喜愛音樂,水彩畫尤其是書法和詩歌的學者們的認同,賞石藝術受到了道教和禪宗哲學的巨大影響。由於中國畫的傳統綱領是捕捉自然美好山川風光的神韻,以簡單的毛筆筆觸營造出超然物外的寓意,因此賞石藝術就激發了另一種層次的感知力。

隨著這種傳統進一步傳到亞洲半島和不同的國家,賞石藝術同各個國家的地理、文化、傳統相結合就產生了微妙的變化,中國賞石藝術趨於取自河溪或挖自地下的複雜直立構造,它們呈現一種相對近距離的鮮明的山嶽景觀,觀賞者被它們的美深深打動,心馳神往,彷彿進人仙山聖界的純淨氛圍之中。

在日本,由於火山風景眾多,因此賞石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均衡與平靜的沉睡狀態,由於世人崇敬的富士山以優雅著稱,因此形式完美的遠距離觀賞石最為普遍,而且還增加了反映季節的價值,白色穀粒代表白雪,不同的燈光和顏色寓意秋天或夏天,或者一天的不同時刻,這種千百年來同自然力抗爭而形成的均衡和韻律具有極高價值,這些石頭在房間裡默默地展示,賞石儀式本身就同日本茶道儀式一樣充滿了精緻和微妙。

朝鮮賞石通常被放在盛沙的陶盤或青銅盤中,既能在石頭周圍產生一種氛圍,又能夠讓石頭吸收在觀賞的前灑在其上的水分據說賞石最高雅的享受是體驗石頭在乾燥過程中發生的變化,石的顏色微妙地從深色變為淺色,如同黎明帶來大地的變化一樣,等待捕捉這些少有的寶貴時光要有耐心,它是一種在賞石藝術中的必須具備的修養,在這些時刻,觀賞者被領人了一種絕對平靜的心靈狀態之中,由於可放在沙盤裡,哪怕是形狀最不規則的石頭也更易平衡,所以更易尋找合適的石頭,逐漸賞石藝術在朝鮮也就非常普遍了。

儘管各國賞石的陳列方式不同,但其宗旨是基本一致的,即對自然和儘管各國賞石的陳列方式不同,但其宗旨是基本一致的,即對自然和內在美的熱愛。儘管質地堅硬,年代古老,但石頭的這種形態賦予了它們價值,使它們有一種感人的溫柔,通過與石交流,可以體驗到它們的靈魂之美。

人類在本質上就象一片樹葉——極易受情緒的影響,通過思考石頭的內在力量,改變人類模仿自然的力量,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每一塊石頭都是經過艱苦的跋涉才來到我們面前的,千萬年來它受著我們難以想象的折磨,這一過程換來的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完美傑作。

就象人類天生有缺點一樣,石頭也有,正因為有了這些缺點並同環境作鬥爭,它才具有了獨特的形態。那些可以同石頭談心的人,能培養對自然的愛,接受並通過生活壓力對我們的考驗,賞石者常以低姿態出現,熱愛和平,熱愛大自然,能意識到沒有犧牲將一無所獲,一個人不能期騙,不能對自己說謊,必須有能力接受無常的命運。

賞石藝術可能是無聲的,但它能改變人的精神,是一種不受教育程度和經驗限制的交流,沒有任何人類的發明創造能以這種方式與靈魂交流,就象大地母親盡力找到了一種與觀賞者交談的方式,只要他意識到自己需要傾聽她的聲音。意識到自然的美和韻,意識到我們的生命是多麼短暫和渺小,使人類更與上天接近,與石交流,通過它帶來的超然意識,我們可培養溫良的氣質,獲得內心的平靜。對石的沉思,使我們從內在到外在都受益,並培養人格力量。賞石藝術,這種展現石的方式,激勵人們淨化靈魂,一定會從精神和生態兩方面影響人們的社會意識。我們只能以一首優美的詩,一幅多維的畫二一段無聲的樂章,來比喻賞石藝術,每塊石頭本身就是一個世界,在它有限的表面之下是無限的啟迪。通過賞石藝術我們想培養一種超越所有種族和民族障礙的意識,一種對上天所創造的無限之美的意識。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浩如煙海的人類文明史,也就是一部漫長的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石文化史。人類的祖先從舊石器時代利用天然石塊為工具,當武器,到新石器時代的打製石器;從營巢穴居時期簡單地利用石頭為建築材料;從出土墓葬中死者的簡單石制飾物,到後來的精美石雕和寶玉石工藝品;各種石頭始終伴隨著人類從蠻荒時代,逐步走向現代文明,直至久遠的未來。古今一切利用石頭的行為及其理論,就構成了石文化的基本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石文化現象不分古今中外,是全人類所共有的。

賞石文化則是人類石文化現象中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其基本內容是以天然石塊(而非石製品)為主要的觀賞對象,以及為觀賞天然奇石而總結出來的一套理論,原則與方法。因此,其發展歷史要比廣義的石文化史要年輕得多,晚得多。而且由於東西方民族在歷史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顯著差異,東方賞石文化與西方賞石文化是分別經歷了各不相同的發展道路而形成的。其內容和特色在許多方面也截然不同。一般來說,東方賞石文化比較注重人文內涵和哲理,有比較抽象的理念和人格化的感情色彩,其觀賞主體(自然石種,天然石形)往往豐富多彩,甚至可隨心所欲,因人而異;而西方賞石文化則比較注重科學和歷史的內涵,有比較直觀,明確和科學的理念,其觀賞主體常以各種動植物化石和多姿多彩的礦物晶體與標本為主。因此,可以這樣認為:東方賞石文化實際上東方民族傳統文化(感情,哲理,信念和價值觀)在觀賞石領域中的反映與延伸;而西方賞石文化則主要是某些科學、技術的基本知識在具觀賞價值的自然物(石頭)方面的展示和印證。

中國是東方賞石文化的發祥地。在以自然奇石(而非石製品)為觀賞對象的活動方面,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至少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據《闞子》記載:“宋之愚人,得燕石於梧臺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大寶,眾皆聞而觀焉。”其實,遠在此前的商、周時代(公元前廿世紀),作為賞石文化的先導和前奏——賞石活動就已十分普及。由於玉產量太少而十分珍貴,故而以“美石”代之,自在情理之中。因此,中國賞石文化為賞玉文化的衍生和發展。《說文》雲:“玉,石之美者”,這就把玉也歸為石一類的、了。於是奇石、怪石後來也賞躋身寶玉之列而成了頗具地方特色的上貢物品。《尚書》曾載:當時各地貢品中偶有青州的“鉛松怪石”和徐州的“泗濱浮磬”。顯然,這些3000多年前的“怪石”和江邊的“浮磬”者是作為賞玩之物被列為“貢品”的。很可能這是是早期的石玩,即以天然奇石(而非寶玉或石雕、石刻製品)為觀賞對象的可移動玩物。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園囿(早期園林)的出現,賞石文化首先在造園實踐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從秦、漢時代古籍、詩文所描述的情景得知,秦始皇建軍“阿房宮”和其他一些行宮,以及漢代的“上林苑”中,點綴的景石頗多。即使在戰亂不止的東漢(公元一、二世紀)及三國、魏晉南北朝時代(公元三~六世紀),一些達官貴人的深宅大院和宮觀寺院都很注意置石造景、寄情物外。東漢鉅富、大將軍梁冀的“梁園”和東晉顧闢疆的私人宅苑中都曾大量收羅奇峰怪石。1986年4月,考古學家在山東臨朐發現北齊天保元年(公元550年)魏威烈將軍長史崔芬(字德茂,清河東武人)的墓葬,墓中壁畫多幅都有奇峰怪石。其一為描繪古墓主人的生活場面,內以庭中兩塊相對而立的景石為襯托,其石瘦峭,並配以樹木,表現了很高的造園、綴石技巧。

公元六世紀後期開始的隋唐文化,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漢之後又一個社會經濟文化比較繁榮昌盛的時期,也是中國賞石文化藝術昌盛的時期,也是中國賞石文化藝術昌盛發展的時期。眾多的文人墨客積極參與搜求、賞玩天然奇石,除以形體較大而奇特者用於造園點綴之外,又將“小而奇巧者”作為案頭清供,復以詩記之,以文頌之,從而使天然奇石的欣賞更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這是隋唐賞石文化一大特色,也開創了中國賞石文化的一個新時代。

宋代(十世紀中葉至十三世紀末)是中國古代賞石文化的鼎盛時代,北宋徽宗皇帝興“花石綱”,成為全國最大的藏石家。由於皇帝的倡導,達官貴族、紳商士子爭相仿效。於是朝野上下,搜求奇石以供賞玩,一度成為宋代國人的時尚。

以書畫兩絕而聞名於世的北宋米芾(字元璋)是十一世紀中葉中國最有名的藏石、賞石大家。他不僅因愛石成癖,對石下拜而被國人稱為“米癲”,而且在相石方面,還創立了一套理論原則,即長期為後世所沿用的“瘦、透、漏、皺”四字訣。

明清兩朝,是中國古代賞石恢復到大發展的全盛時期。在這數百年間,中國古典園林從實踐到理論都已逐漸發展到了成熟階段。尤其是萬曆年間林有麟圖文並茂,長達四券的專著《素園石譜》,更是明代賞石理論與實踐高度而全面的概括。這本書,把賞石意境從以自然景觀縮影和直觀形象美為主的高度,提升到了具有人生哲理、內涵更為豐富的哲學高度。這是中國古代賞石理論的一次飛躍。

當代中國賞石議論海峽兩岸近年來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最主要的標誌是各種賞石展覽、專業展館、學術團體和專著書刊的大量出現;其勢有如雨後春筍,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專門經營石頭的生意也應運而生並空前繁榮起來,在許多地方還逐漸形成了一門新興的產業。

現代中國賞石文化與活動,海峽兩岸當前都面臨著商品化和傳統賞石繼承與發展兩大課題,並且圍繞著這兩大課題,正在賞石界引發著一系列的爭論。

其一是:奇石(或雅石、石玩)是否應該商品化?反對者說:商品化動輒為錢,已屬不雅,更有悖於賞石的傳統和本意,贊成者則以為:只有商品化才能使賞石文化及活動得以在更大的範圍內普及、交流與發展,這是大勢所趨。

其二是:一些人認為:中國傳統賞石理論“太抽象”,“太玄”,“不夠科學”,因而主張向“國際”(實指西方)賞石理論靠攏,促其實現“科學化”。而反對此說者則指出:東西方的文化傳統和背景本來就不同,中國傳統賞石理論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含蓄、浪漫、富於想象力為特色,與歐美西方以各種礦石、化石等科學標本為主要觀賞對象的直觀性觀賞石活動完全不是一回事。因此兩者根本不能互豐取代或“靠攏”,就如油畫理論不能取代國畫技法一樣,大可不必杞人憂天或妄加褒貶。

上述這種分歧,加上賞石者各自知識結構和經歷的差異,反映在賞石的分類這一重大問題上,當前國內大致有三種基本主張:一為傳統的以產地和觀賞特性為分類的依據,如太湖石、黃河石、靈璧石、英德石等稱謂;持此論者多以園林工作者為代表。二是按現代地質科學的岩石分類理論來劃分觀賞石種,如石灰石、方解石、礫石、沙石等,持此論者常以地礦部門人士為代表。三為按美學、畫論標準來劃分觀賞石種,如景觀石、象形石、抽象石等等;持此論者多為文化界和受文化界人士影響較大的準文化界人士。此外,還有許多人常持混合型的分類方法,即信手拈來,各取所好,隨意性更大;持此態度者不僅人數不少,且社會成分複雜。這種“論出多門”的狀況,充分反映了當代中國賞石理論正處一個繼承與發展的激烈衝突,並逐步走向自我完善的新階段。


孔雀寨子


靈璧石的保養。

多數人對靈璧石的賞玩存在誤區,認為奇石收藏品不要吃喝,無需晾曬,隨意擺放便萬事大吉。實乃粗見。靈璧石的賞玩有“求一石易,而養一石難”之說,保養是賞石家尤為關注的一件大事。筆者以為應做好以下四點:

一、維護完整、靈璧石的保養首先要特別注意保持其完整度,勿傷其體。在賞石中尤有“傷一分,不值一文”之說。因此,此粗心大意碰傷損壞石體,是賞石中的大忌。

二、培育靈氣、靈璧石的突出特點是質密聲亮,質聲來源於生她養她的水土。可想而知她離土日久,定會缺氧失靈,繼而使之失聲失色。為此,對石進行水養,根據奇石體量的大小或一週、或一旬水養一次,以經常保持溫潤而有生氣,勿使其乾枯、殘色、失去靈氣。水質以山泉為佳,次之純淨水亦可,切不可以汙水潤之。有條件土養更好。

三、保持與石對語、靈璧石在賞玩過程中,要經常用手撫摩、交流,使人氣、體潤經石膚毛孔滲入石膚、石體,久之,石表即可泛出包漿(其他觀賞石多無包漿)。觀之石膚色澤更加凝重古樸。包漿的形成與賞石者愛心呵護息息相關,俗稱:“養石即養心”,多付出一份愛心,當多一份回報。包漿越凝重,其賞玩價值愈高。

四、反假歸真、靈璧石是有生命的。對石的保養首忌急功近利,有人得之便以油蠟之物塗抹,促其頓時發光生潤,殊不知油蠟乃化學之物,腐蝕性極大,長久以往石膚的毛細孔被封堵,不能與大氣正常“呼吸”,久而久之,其石表便會產生一層白色的結痂和鹼性分泌物,如不及時清理,結痂斑脫,石膚破損,慘相難睹。同時,奇石一但上蠟,難以清洗,石表光澤不自然,失之原味,有一種造作感,觀賞價值大大降低。總之,靈璧石的清理與保養,要認識到她是生命之物。“石不能言最可人”,以石為友、以石為師,賞石要學石、讀石、拜石才能領悟其藏石的真諦。作者認為,靈璧石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無論賞藏、研究都應多交流,多觀摩,孤賞雖有趣,眾賞才心醉。

謝謝😜


新疆玉石欣賞


1、買石後要打理上蠟,購買靈璧石後,要仔細做好清潔整理作業,將藏品處理好,這一作業首要包含刷淨、上蠟、盤潤,上蠟一般以地板蠟為宜。清潔整理作業不包含打磨、修飾,由於保藏精品靈璧石是不需求打磨、修飾的。

2、 堅持清潔,天天清掃,要常常為靈璧石做清潔衛生,包含藏品和底座,不得有塵埃附著,用於布“天天清掃”假如居所塵埃大,應考慮用布蓋、玻璃罩,堅持清潔石堅持藏品漂亮的必要條件。

定時進行清潔和水養是保證靈璧石品相的重要環節,尤其是定時用清水滋潤,不只有利於堅持石頭的生氣,還有利於堅持靈璧石共同的青銅之音。

3、以石為友,常常撫摸保藏靈璧石要以石為友,常常用手撫摸把玩,使人氣和體潤進入石膚石體,時刻長了即可構成包漿,包漿越凝重越好,賞玩價值越高。

4、注意乾溼保養辦法要防止靈璧石長時間處於乾熱枯燥的環境中,由於乾熱枯燥可能導致原有的石肌、石膚出現乾裂,導致光線變暗現象,保藏者使用溼布輕輕沾石,反面多溼水,給石“補水”,始終堅持溫潤、豐滿狀況。


大器素造


個人看法還是多上手,用手盤他,多接受人氣,自然的包漿神韻就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