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破鐵鍋造的手榴彈照樣打鬼子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破鐵鍋造的手榴彈照樣打鬼子

【冷熱軍史

兵者,國之大事。

軍隊不生產穀物,但生產安全。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軍史裡的點點滴滴,記錄著一支軍隊走過的路。

“井延坡”工作室開闢“冷熱軍史”專欄,約請知名軍史專家定期推出網評文章,解讀中外軍事史上的熱點事件和戰史背後的各類冷知識,為您打開一個觀史的新視角。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談判達成協議,於10月將在江南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屬於國民政府戰鬥序列,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中國人民解放軍前身之一。

抗戰時期由於受條件的限制,新四軍的武器裝備很雜,可以說有什麼用什麼,除了步槍,還有手槍、輕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山炮等,而且幾乎完全是輕武器,極少有重武器,更別說坦克、飛機了。新四軍武器裝備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1)改編新四軍之前紅軍的武器裝備。(2)國民黨第二戰區在抗戰初期曾撥給新四軍部分武器彈藥。(3)繳獲日偽軍的。(4)新四軍兵工廠自制。

近期,中國軍網井延坡工作室約請軍史專家徐平為您盤點新四軍使用過的武器裝備,敬請關注。

破鐵鍋造的手榴彈照樣能打鬼子│細數新四軍主要武器裝備(一)

■徐平

木柄手榴彈

手榴彈是一種用手投擲、由延時或碰炸引信起爆的小型爆炸或化學彈藥,因其最初外形象石榴,故名。是歷史最悠久、人們最熟悉的步兵近戰武器之一。手榴彈結構簡單,造價低廉,攜行方便,使用廣泛,在戰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是步兵不可缺少的近戰武器。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至1920年,中國陸續從國外引進了幾種手榴彈,與此同時也開始了自己研製手榴彈的歷史。到1930年,中國製造的手榴彈就有德式、俄式、法式和麻尾手榴彈等品種。從1917年到抗日戰爭爆發前,全國生產過手榴彈的工廠共有24個平均月產量約2-8萬枚。這一時期生產的手榴彈主要是木柄手榴彈和特種手榴彈。其中木柄手榴彈有多個品種,初期主要是俄式和德式兩種。

新四軍常用的手榴彈有兩種:木柄手榴彈和麻尾手榴彈。當時國內的木柄手榴彈有鞏造、漢造、晉造、寧造等式樣。鞏造仿自德國M1924式,但改用鑄鐵彈體和鉀梯炸藥,晉造、漢造、寧造構造與鞏造相近,個別尺寸有所不同,其中晉造按體型大小又分為若干號。

新四軍使用的木柄手榴彈,和八路軍一樣,主要是“邊區造”。僅據新四軍第五師兵工廠、各軍分區兵工廠及邊區地方工廠統計,共計生產馬尾彈5000枚,俄式彈簧彈300枚,日式碰火彈1萬枚,拉火木柄彈4萬枚。可見,木柄手榴彈佔絕大部分。

新四軍第四師製造廠1941年“每月可生產出不太漂亮的二千五百個木柄手榴彈”,“每個戰士都有二、三個木柄手榴彈”。當時主要是生產材料供應不足,如生鐵能供應上,每天可生產300-500枚。為解決生鐵,工廠想盡辦法,通過各種渠道解決。據新四軍第四師供給部長謝勝坤回憶:造手榴彈所用的生鐵,以破鍋鐵為最好。

新四軍各師1940年前僅生產幾千枚,1941年至1944年生產了100萬枚,基本能滿足部隊作戰需要。據1944年8月新四軍參謀長賴傳珠關於新四軍兵工生產致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的報告中稱“手榴彈可以全部自給”。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破鐵鍋造的手榴彈照樣打鬼子

新四軍蘇浙軍區二縱隊兵工廠戰士在製造手榴彈

麻尾手榴彈

手榴彈是新四軍的基本戰鬥兵器。新四軍的手榴彈有繳獲的,但大多是自制的。新四軍自制的手榴彈不少是麻尾手榴彈。

麻尾手榴彈,也稱馬尾手榴彈,一種帶尾巴的手榴彈。這種手榴彈形狀獨特,一個圓形彈體後面結著一根粗粗的麻繩,有點像古代兵器流星錘。麻尾手榴彈的蛋形彈殼為生鐵鑄造,外徑約55MM,長約 93MM,外表有預製的縱橫小槽,裝有撞針、撞針簧、底火等組成的著發機構,用保險閂保險,無外殼保護。彈底結一條麻與棕制的麻尾,長約700~900毫米,以便手握甩出和導向。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破鐵鍋造的手榴彈照樣打鬼子

馬尾手榴彈

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中國就開始生產麻尾手榴彈,上海、金陵、廣西等廠均有生產,其中金陵炸彈廠製造時間最長,該廠最初於1926年仿製麻尾“新式手榴彈”,又稱“白鐵衝鋒手榴彈”和“生鐵撞針手榴彈”。在廣州瘦狗嶺表演時曾受北伐軍將領的好評,因而組織大規模製造,並在北伐戰爭時曾大規模使用。30年代,各地方軍閥部隊也都使用這種手榴彈,因此新四軍也繳獲了大量麻尾手榴彈,並仿造生產。僅新四軍第五師兵工廠在抗戰中期幾年間就生產了麻尾彈5000枚。

新四軍生產的麻尾彈沒有統一的型號,各師自行組織生產,但都採用鑄造彈殼,彈殼外形有蛋形、梨形及瓶形等,大小不一,外表一般鑄有縱橫溝槽。彈殼較大的一端裝有撞針、撞針簧、碰火等組成的碰發機構,另一端一般鑄有或焊有圓環,拴有一條長近半米的麻、棕或皮條製成的繩辮,“麻尾”之名即來於此。使用時用手握住繩辮末端,掄圓後甩出,近距離時直接手握彈體投出,彈體在空中飛行時繩辮拖在後面,確保彈體前端著地發火。但麻尾彈攜帶不便,特別是性能比較落後,由於引信部分外露,容易受潮和發生意外,而且其發火方式很不可靠,落在水中及軟地上即不能正常起爆,也不能在空中爆炸。因此,到抗戰中後期就逐漸淘汰了麻尾彈。

槍榴彈

槍榴彈就是掛配在槍管前方用槍和槍彈發射的一種超口徑彈藥,是一種填補手榴彈與迫擊炮射程間隔的步兵小型爆炸武器。發射槍榴彈的是榴彈槍或榴彈發射器。

說到槍榴彈,就不能不提吳運鐸。這位身殘志堅的中國人民兵工開創者,被譽為“中國的保爾”,蘇聯在莫斯科高爾基大街14號還建立了“中國保爾紀念館”。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他的自傳體小說《把一切獻給黨》,教育了整整一代人。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破鐵鍋造的手榴彈照樣打鬼子

吳運鐸

1943年,新四軍二師軍工部副部長兼子彈廠廠長吳運鐸研製出一種新型的類似擲彈筒一樣的武器——槍榴彈,射程達540米。經過改進後,生產出槍榴彈很快裝備了部隊。1943年8月,日軍1000餘人來犯,新四軍一部在六合縣桂子山與日偽軍相遇。新四軍當即發射槍榴彈,斃傷敵軍300餘人,其中日軍80多人。戰後,新四軍將領成鈞特地把一支繳獲的手槍獎勵吳運鐸。

據新四軍軍工生產資料記載,在新四軍第五師各兵工廠生產製造的各種武器中,“最受部隊歡迎的是槍榴彈,因為發射筒輕便易帶,發射方便,可以臥倒發射,射程200米以上,如在發動攻擊時密集使用,炸彈在敵陣上空飛舞如烏鴉,在敵人頭頂和身旁連續爆炸,可以起到‘滅敵人威風,長自己志氣’的作用。由於發揮了槍榴彈的威力,而代價較小地取得勝利的戰鬥,在我軍是很多的。”“1943年上半年,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第一、第二、第三軍分區兵工廠都能生產槍榴彈了,因而槍榴彈在我第五師部隊中成為普遍的裝備。基本區的地方武裝,也逐步裝備了槍榴彈。”

據1944年8月22日新四軍參謀長賴傳珠關於新四軍兵工生產致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電:武器彈藥每月出產量:槍榴筒每月平均出產86具,每月最高產量130具;槍榴彈平均27107發,最高46539發。每月幾萬發槍榴彈,足見該武器當時在新四軍部隊使用之廣。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破鐵鍋造的手榴彈照樣打鬼子

槍榴彈和榴彈槍

50擲彈筒

“手炮”是抗日根據地軍民對侵華日軍擲彈筒的俗稱,因其體積小,長短與人的前小臂差不多,也有稱其為“小炮”。擲彈筒也叫輕型迫擊炮,它的操作使用亦十分簡單。實踐證明,擲彈筒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機動性好等有優點,其射程和威力也彌補了中口徑迫擊炮和手榴彈之間的火力空白,在當時的作戰條件下的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很有創意的輕型步兵支援武器。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破鐵鍋造的手榴彈照樣打鬼子

擲彈筒和擲彈筒彈

當時新四軍擲彈筒及其彈藥、配件主要依靠繳獲。據統計,抗戰八年中,新四軍一共繳獲擲彈筒627具。由於打壞一具少一具,在根據地創立初期,部隊大量擴充、嚴重缺乏武器的情況下,單純依靠繳獲不僅代價高昂,來源亦不穩定,唯一的辦法只有自己製造擲彈筒及其彈藥。

1941年3月,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到第四師炸彈廠視察生產情況。廠長報告說,試製的擲彈筒射程60到80米。彭師長說,這正好能打到敵人的前沿陣地。你們為打勝仗著想,試製新產品,前方部隊會感謝你們的。

抗戰中後期,新四軍各師軍工廠幾乎都能生產擲彈筒。僅新四軍二師軍工廠1944年末到1945年上半年全盛時期,每月就能生產50擲彈筒30具。四師軍工廠1939年底至1945年底共生產擲彈筒300具。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破鐵鍋造的手榴彈照樣打鬼子

黃橋戰役中新四軍繳獲的迫擊炮和擲彈筒。

迫擊炮

迫擊炮是一種用座鈑承受後坐力的曲射火炮。迫擊炮射角大(一般為44~85度),彈道彎曲,初速小,最小射程近,殺傷效果好,適於對近距離遮蔽物後的目標射擊。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體積較小,重量較輕,便於攜帶。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由於塹壕戰的發展,各國開始重視迫擊炮的發展和使用,英國斯托克斯迫擊炮性能較好。1927年,法國製成的結構更加完善的斯托克斯—布蘭特81毫米迫擊炮。中國於1923年仿製出迫擊炮,即滬式82毫米迫擊炮,是根據英國斯托克斯式迫擊炮仿製而成。1931年(民國二十年),南京金陵兵工廠正式生產出了仿製的中國造82毫米迫擊炮,時稱二十年式82迫擊炮。1932年,南京正式成立了迫擊炮廠,主產82毫米迫擊炮,1935年產量達到180門。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破鐵鍋造的手榴彈照樣打鬼子

國民黨兵工廠生產的迫擊炮

二十年式82迫擊炮性能參數

口徑:82毫米

炮身長:1326毫米

放列全重:49公斤

高低射界:45°~85°

方向射界:150~440密位

運動方式:一馬馱載或三人肩負

炮彈種類及彈重:榴彈38公斤;黃磷彈4.05公斤

初速;榴彈184米/秒

最大射程;榴彈2850米

新四軍部隊中的迫擊炮主要是繳獲的,也有少量仿製的。據粟裕大將回憶:“為了支持長期戰爭,改善部隊的武器裝備,補充彈藥,我們在一九四二年三月成立了軍工部,在設備、物資、技術極為缺乏、落後的條件下,想了好多辦法,除通過偽軍關係花錢購買子彈外,因陋就簡建設起小型、流動的修械所、兵工廠,修理槍械、翻造子彈。我們派出採購人員秘密進入上海,在上海地下黨的大力幫助下,購買了無縫鋼管、其他鋼材、鑄鐵等物資,自行製造手榴彈、槍榴彈、地雷、迫擊炮彈等,還能小量製造迫擊炮。”

1942年6月,新四軍六師十八旅軍工科開始研製82毫米迫擊炮,經過3個月的努力,用無縫鋼管作炮身,自制出撞針、底板和腳架,生產出第一批迫擊炮。

1943年上半年,日軍在蘇北、蘇中一帶進行“清鄉”、“圍剿”。新四軍第一師粟裕師長指示,師軍工部為每個連隊裝備50毫米的迫擊炮3門,75毫米迫擊炮1門。1944年1月,軍工部從枯樹洋搬遷到寶應縣林上莊。這裡環境安定,軍工生產迅速擴大,生產了73毫米口徑的輕型迫擊炮50門、52毫米口徑的270門和大量炮彈,創造了一師軍工生產的全盛時期。

據1944年8月統計新四軍兵工生產情形,每月能生產迫擊炮彈平均1730發,最高3018發。迫擊炮改平射炮平均3門。僅第三師軍工部1943~1945年間就生產82迫擊炮彈2萬餘發。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破鐵鍋造的手榴彈照樣打鬼子

新四軍六師十六旅後勤軍工部生產的62毫米輕迫擊炮與炮彈

九二式步兵炮

“九二式”步兵炮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電視劇《亮劍》等抗戰題材影視片中經常看到其身影。由於它短小輕便,非常適合在複雜地形上使用,是二十世紀三十四年代一種堪稱“理想”的步兵營支援武器。

“九二式”步兵炮是1932年(日本神武紀年二五九二年)開始定型生產的,因而被命名為“九二式”。從1932年九一八事變開始裝備至1945年戰敗投降,“九二式”步兵炮一直是日軍的步兵主力裝備炮。按照當時日軍的編制,每個步兵大隊都有一支“九二式”步兵炮小隊,隊中有兩門“九二式”步兵炮。與被稱為“連隊炮”的“四一式”山炮一樣,“九二式”步兵炮被日軍稱為“大隊炮”。由於它的體積相當的小,很多人都覺得這門炮就像軍隊裡的玩具。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破鐵鍋造的手榴彈照樣打鬼子

“九二式”步兵炮

“九二式”步兵炮性能參數

口徑:70毫米

炮管長:8.79倍口徑

炮全重:212公斤

炮全長:2.745米

炮全高:0.62米(帶防盾)

高低射角:-10—+75度

範圍射界;左右45度

彈種:70毫米高爆彈、榴霰彈、煙幕彈

彈重:3.8公斤(高爆彈)

炮彈初速:198米/秒

最大射程:2788米

最小射程:100米

“九二式”步兵炮全重只有0.212噸,這就決定了對運輸的要求很低。在沒有車輛的情況下,未經訓練的畜力或人力都可以拖曳前進。再加上其可以分解運輸,對戰區的道路狀況要求幾乎是降到了最低點。在二戰中,只要有日軍大隊以上規模的行動,幾乎都少不了“九二式”步兵炮。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破鐵鍋造的手榴彈照樣打鬼子

新四軍繳獲的“九二式”步兵炮和迫擊炮

75毫米山炮

舊稱“七生五過山炮”。“生”,舊的長度單位,指釐米,多用於火炮口徑。山炮是適合山地作戰的火炮,實際上是一種輕榴彈炮,體型小,重量輕,便於拆解。

1905年,江南製造總局根據克虜伯75毫米山炮進行仿製,最終成功造出第一門克虜伯式14倍75毫米後裝退管式山炮。江南製造局的這種火炮,有好幾個名字,但一般叫做滬造克虜伯式75毫米山炮。簡稱為滬造克式山炮或75山炮。江南製造局從1907年到1928年累計生產494門之多,成為清末和民國時期各派系軍隊的重要打擊力量。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破鐵鍋造的手榴彈照樣打鬼子

江南製造局仿製的克虜伯75毫米山炮

仿克虜伯75毫米山炮性能參數

炮身長:1050毫米

後座長度:930毫米

重量:386公斤

口徑:75毫米

炮閂:橫楔式

炮架:雙輪單腳式

制退復進形式:液體彈簧式

高低射界:-8度~15度(墊鋼塊可得23度)

方向射界:4度

彈重:榴彈5.3公斤

初速:榴彈280米/秒

最大射程:4300米(23度)

日軍在侵華戰爭中使用的75毫米山炮,有“三一式”“四一式”“九四式”幾種。

“四一式”山炮性能參數

總重:540公斤

口徑:75毫米

炮管長:1300毫米

配用彈種:爆破彈、殺傷榴彈、鋁熱劑縱火彈、化學彈

彈丸初速:360米∕秒

發射速率:10發∕分

最大射程:6300米

最大仰射角:-8—+25度

最大回旋角度:中心線左3.5度,右2.5度

新四軍使用的75毫米山炮有國產的和日製的。繳獲的日製75毫米山炮,有“三一式”“四一式”“九四式”幾種。當時國產75毫米山炮主要有滬造、漢造、遼造、晉造的,新四軍有一門綽號“老黃牛”的就是晉造的“一三式”山炮。

(中國軍網·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