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妻子許鹿希不願搬家的背後……

1964年10月16號下午3點,在新疆羅布泊沙漠腹地,巨大的蘑菇雲騰空而起,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當天晚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連續播放了《新聞公報》,《人民日報》也印發了號外。當人們聞訊湧上大街小巷,敲鑼打鼓、歡慶勝利的時刻,北京西郊一間普通公寓裡,36歲的許鹿希還不能確認,這樣震驚世界的消息,和自己的丈夫鄧稼先有著怎樣的關係。

鄧稼先妻子許鹿希不願搬家的背後……

1953年,鄧稼先和許鹿希在北京結婚。

她後來回憶,過了好多天,父親許德珩拿著報紙,指著上面“中國原子彈成功試爆”的消息,問中科院副院長嚴濟慈:“誰這麼有本事把中國的原子彈都搞出來了?”嚴濟慈笑著說:“這要問你的女婿啊!”這時許鹿希才得知,鄧稼先真的是在搞原子彈。

鄧稼先妻子許鹿希不願搬家的背後……

1950年8月,攝於美國普渡大學,26歲的鄧稼先獲得博士學位。

1924年,鄧稼先出生在書香門第,父親鄧以蟄是國學大師。1945年,他從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後在北京大學任教。1948年,鄧稼先赴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兩年後,他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回到國內。

“如果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輩子就活得很值得,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

鄧許兩家是世交。鄧稼先與許鹿希1953年在家人們的祝福下結為夫妻。此時,鄧稼先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做副研究員,許鹿希從北京醫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他們像所有的小夫妻一樣過著柴米油鹽的日子。

許鹿希:“那時孩子剛會說話的時候,很小,許多詞還不能連得很長的時候,他就教他:爸爸,好爸爸,非常好爸爸,極端好爸爸…… 他給加了一長串(形容詞)。”

鄧稼先喜歡把孩子放在自行車上,帶著他們兜風,工作雖然忙,但一有時間就會陪孩子們玩。許鹿希有時候覺得鄧稼先自己看起來也像個孩子。

許鹿希:“他性格非常活潑,非常的隨和,而且非常愛玩。我兒子平平天黑以後,就拿個手電,跟著一幫小朋友,到牆根兒上,把磚頭一翻過來,底下就有蛐蛐,逮蛐蛐。鄧稼先一看小孩去逮蛐蛐,他也去,他還教他……”

鄧稼先妻子許鹿希不願搬家的背後……

1958年 鄧稼先一家四口合影

人生的轉折在不經意間到來。1958年的一天,鄧稼先接到了一項絕密的任務。許鹿希記得,那天晚上,鄧稼先失眠了。

許鹿希:“我問他,調哪兒去?他說不能說。我問幹什麼?他說不能說。我說去幹什麼?不能說。我說你到了那地方把信箱的號碼給我,我給你寫信。他說不能寫信,不能通信。他說這個家以後都靠你了,他說我的生命就獻給將來要做的這個工作了。他這句話說得非常堅決,他說如果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輩子就活得很值得,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

鄧稼先妻子許鹿希不願搬家的背後……

1967年鄧稼先(右二)在新疆核試驗廠區,地面為枯乾千年的樹木。

唯有一次,她是真的和丈夫生氣了

後來的一些報道,曾用28年“杳無音信”來形容鄧稼先從事原子彈研製後的家庭生活,這並不準確。28年裡,鄧稼先大部分時間都住在青海和四川的研製基地,但偶爾需要回北京彙報工作時,他會回到北京西郊的家裡,和妻兒短暫團聚——用鄧稼先的話說,是“回北京出差來了”。

許鹿希從事的是神經解剖學,她是博士生導師,自己的科研任務很重,還要照顧老人、孩子。但她在鄧稼先面前,從不提自己的辛苦,全力支持丈夫。唯有一次,她是真的和丈夫生氣了!

鄧稼先妻子許鹿希不願搬家的背後……

1979年鄧稼先(左)在新疆核試驗基地的戈壁灘上

那是70年代末,在一次氫彈試驗中,飛機空投下氫彈,降落傘卻沒有打開,核彈從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正在現場指揮的鄧稼先不顧大家的阻攔,決定進入預定的沙漠爆心去找那枚核彈。作為科學家,他當然知道彈頭裡裝的鈈239的輻射有多厲害,但他也知道,這一顆核彈頭花了國家多少錢!作為理論設計負責人,他心裡沒有自己,只有責任。

許鹿希:“當時是防化兵沒找著(彈頭),鄧稼先親自去找。到今天你去問別人,人家還在反對,說是鄧稼先根本不該去找,說科學家自己去趟那個彈坑是不明智的,可是鄧稼先這個人,必定會去!”

幾天後的身體檢查中,許鹿希知道了,鄧稼先的尿液裡查出了很強的放射性,白細胞內染色體已經呈粉末狀,幾乎所有的化驗指標都不正常。

這一次,許鹿希真的發火了!身為醫生,她知道身體受了這樣大劑量的輻射已不可逆,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鄧稼先能離開工作崗位,休息一段時間!

許鹿希:“後來他不聽我的話,馬上要走,要回去!多少年以後我才知道,當時他們在突破中子彈,非常需要他,所以我只好放他回去。”

鄧稼先最終沒有答應妻子的請求,他選擇回到梓潼的大山裡,回到核武器研製基地。

1985年,鄧稼先親自指揮了最後一次核試驗後,終於回到北京,在解放軍301醫院的病房裡和妻兒再次團聚,此時他已是直腸癌晚期。

28年後,中央軍委決定對他的事蹟解密

1986年6月,中央軍委決定對他的事蹟解密,6月24日,《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都在頭版頭條刊登了長篇報道《兩彈元勳——鄧稼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也在“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中播發了這篇通訊,人們這才知道他的名字。

鄧稼先妻子許鹿希不願搬家的背後……

1986年7月17號鄧稼先在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的病房中,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獎章和證書。

1986年7月,鄧稼先在病房裡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獎章。十二天後,與世長辭,享年62歲。

許鹿希:“所以他在病情非常重,癌症擴散的時候,就是拼了命,在他去世前三個月,1986年4月,才把建議書寫好。”

鄧稼先去世前,曾忍著身體的劇痛,和同事于敏一起遞交了《中國核武器發展規劃建議書》。此後中國核武器的發展正是按照他們所提出的建議,在日後達到可實驗室模擬水平。

“新中國成立50週年的時候,你就來看看我吧,到我的墳前來看看我”

遊澤華是鄧稼先生前的警衛員,當年鄧稼先口中的小遊如今已是頭髮花白。遊澤華常常回憶起鄧稼先做完第二次手術後的一個下午,他們一起去了一趟王府井外文書店,隨後鄧稼先突然提議,到天安門走一走。

遊澤華:“我們先到書店,他看了一會書。我都不曉得他要去那個地方,他說我們到天安門廣場去,他說我想去看看。那天天氣好,人很多……”

遊澤華記得,他們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坐了下來。鄧稼先看著他問,等到新中國成立100週年的時候,你多大了?小遊回答,86歲。鄧稼先笑著說:“那到時候,你這個86歲的老人家可別忘了來看看我,給我說說國家的變化。”然後他馬上又改口說:“不用等到100週年,50週年的時候,你就來看看我吧,到我的墳前來看看我。”

如果鄧稼先還活著,今年95歲。

鄧稼先的兩個子女,女兒鄧志典定居國外從事醫學工作,兒子鄧志平一直陪伴在母親身邊。他們幾乎沒有公開接受過媒體採訪,一家三代人唯一的公開“露面”,可能就是2015年出版的一本《鄧稼先傳》。在這本書的封面上,鄧稼先黑白照片下,並列寫著作者許鹿希、鄧志典、鄧志平和鄧稼先未曾謀面的孫子的名字。一家三代以這樣的方式照了一張“全家福”。

鄧稼先妻子許鹿希不願搬家的背後……

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年出版《鄧稼先傳》

許鹿希近幾年已很少出門,家裡推選了許鹿希的侄子許進做對外“聯絡人”。

許進:“我的表哥他不願意出來出頭露面做這些事情,我表哥不是軍人,他原來在電子部的研究所(工作),現在已經退休了。”

如今60歲的許進和56歲的遊澤華經常保持聯繫,有時還會一起回到梓潼“兩彈城”裡的“鄧稼先舊居”,他們都在自己工作之餘全身心投入到鄧稼先的事蹟宣講中。

在綿陽市人民公園,他們曾一同出席鄧稼先銅像落成儀式。如今綿陽誰家孩子考上大學,離家前父母會帶著孩子到鄧稼先像前拍張合影,作為一種標誌,鼓勵年輕人在學業上攀登高峰。

許進和遊澤華在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50週年時,一起來到北京八寶山鄧稼先墓前,他們一前一後站立著,擦拭著骨灰盒上的塵土,遊澤華沒有忘記他和鄧稼先的約定:

遊澤華:“鄧老我來看你來了,你現在還好吧,我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四川你工作的地方,每天很多孩子們去看你,孩子們都以你為榜樣,榜樣的力量是很大的……”

鄧稼先妻子許鹿希不願搬家的背後……

鄧稼先和許鹿希

許鹿希:人生的33年+33年+……

鄧稼先去世時,許鹿希58歲,如今她已經91歲高齡了。她和鄧稼先結婚33年,此後她守在他們的老房子裡,到今年也正好33年了。這棟50年代建的沒有電梯的老房子,上下二樓已越來越不方便,但許鹿希卻堅持不搬家。只有60多平米的屋裡,一切傢俱、擺設盡力保持著鄧稼先在世時的原貌:那對70年代買來的沙發,上面鋪著一層又一層的墊子,因為彈簧已經老得快失效了;書桌上一部大紅色、老式的撥盤電話機早已不用,但還是擺放在原來的位置,和屋子裡很多鄧稼先不同時期的照片一樣,被套上了透明的塑料袋,每個袋子裡都有一張許鹿希用毛筆寫下的紙條:“鄧稼先使用過”,

許鹿希希望這一切都可以一直留存下去……

來源 | 中央廣電總檯中國之聲編輯 | 蓋曉婷郵箱 | ourspace0424@163.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