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陳念,但卻不會遇到小北


《少年的你》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陳念,但卻不會遇到小北


影片《少年的你》,口碑與票房都很不錯。

只是看到後半部分,便看出東野圭吾《白夜行》和《一個嫌疑犯X的獻身》的痕跡來。這種交融與運用,自然而長,令悲情更深。

兩位少年的表演可圈可點,周冬雨飾演的陳念全程陰鬱憤懣的情緒與一場一場或默默,或抽泣,或奔潰的大哭,看著,聽著,都跟著她一起疼痛,情感也在一場一場的宣洩裡,漸漸滋生出新的力量。


《少年的你》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陳念,但卻不會遇到小北


一、這世間有一種可怕,是校園霸凌。

陳唸的遭遇,在這高考前的一段時間裡,盡展無遺。

校園欺凌像是個怪異的魔咒,顯性或是隱性地存在,在有些孩子那裡,無論如何也打不破。陳念不幸,成為那個孩子。

成人無法想像,一個孤苦無依的少年,內心裡有多深的恐懼和不安,在獨自歸家的路上,那腿是否如鉛般沉重。

我弟弟小時候,遭遇過幾個壞孩子的圍堵。他們搜走他身上的錢,沒錢的時候,就揮掌相加。直到有一次,弟弟直接拿了大鐵棍爆發:“誰敢上來,我打死他”。那幾個孩子,看他憤怒的氣勢,自顧自說著狠話,放過了他。

自此,他歸家的路上,便安穩了。感謝上天,弟弟終於安全地長大了。那段少年時的噩夢,終於成為過去。想一想,還是後怕,假如,那幾個孩子,同樣地年少血湧,用男孩子們固有的蠻力對抗,後果不堪設想。

現實生活裡,遭遇霸凌,更多的人,會像我弟弟一樣,選擇以已之力解決。最終無論結果如何,都是少年們無以承受的嚴重後果。


《少年的你》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陳念,但卻不會遇到小北


影片裡的陳念,一直是默默忍受。

無論是面對,還是承受,這其間,都缺少了一些監管者的身影,家長,老師以及治安者。他們哪裡去了?他們照顧了孩子的生活,學習,僅此而已。他們沒有走到孩子的心裡,與孩子休慼與共。

正如陳唸對著老師大喊,找你們,有用嗎?沒有證據,他們也懲治不了那些施暴的人,但是,沒有證據,那些犯罪依然存在。

陳念媽媽一再地對她說,忍著,忍著,等到考上大學了,就好了。假如,陳念沒有考上大學呢?又假如,到了大學裡,依然存在校園霸凌,又該怎麼辦?要知道,生活遠遠比想象複雜得多。

一方面,有些孩子,因為出眾,因為個性,因為貧困或是身體殘疾,或是家庭原因,被欺凌,都孤立,他們都是孤獨的存在。有些心理強大的,會在自己的世界裡找到寄託,以自身的強大來對抗那些孤立無援。更多的孩子,敏感,心理還不成熟,那麼,遭遇此事件,對他們,就是災難。


《少年的你》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陳念,但卻不會遇到小北


我初中班裡有位同學,便因此而退學。

另一方面,一些孩子,看別人都不理那被孤立的孩子,雖然他人很好,但是也不敢跟他玩。怕給自身帶來麻煩。

即便是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們也是一樣,明哲保身。這不是他們的錯,《烏合之眾》裡,對此,有過精闢的總結。人在群體裡,會顯得安全,即便都是錯的,那麼,大家一起錯,便心安理得,沒有心理負擔。

這是一個痛苦的現狀。

每個孩子,都是個案,都以個案來處理自己面臨的困境,他們只能展開自救。陳唸的自救來自於小混混小北。想一想,諷刺又可笑,被混混欺負,她卻需要藉助另一個混混來保護。

而這不僅僅是孩子們自己事情,一定需要社會更高的參與程度,才能遏制與減少悲劇的發生。


《少年的你》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陳念,但卻不會遇到小北


二、如果說人世間有一種暖,那便是,在疼痛的時候,有人能夠感受到你的疼。

陳念,對母親,是理解與心疼,兩人彼此相依,但現實生活,令母親又不得不背井離鄉,去掙錢,逃債。

她還是陳念精神世界裡最親近的人,唯一的精神寄託。

陳媽媽以為,孩子大了,便可以獨立,自立了。但是,孩子始終還需要幫助。她以為孩子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恰恰孩子也無力承受。比如被欺負。

一個獨身母親,她必然經受著常人所不能經受的壓力與耐力,她在社會的層面裡,無力地打拼著。她躲債,掙錢,為著將來,女兒的生活費,為著兩個人的未來,在殘酷的現實裡,撈取微不足道的生活。

與此同時,陳念也揹負了太多同齡人沒有揹負過的重擔。她原本可以過得快樂,她原本,可以有家人保護,面對現實,她卻不得不獨自舔舐傷口,一次次地含淚給母親報平安。


《少年的你》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陳念,但卻不會遇到小北


生活裡缺席了父母的孩子,活的掙扎又痛楚。

陳念是,小北也是。

如果說,陳念內心的世界,灰暗一片,那麼,與小山的相識,相交,便如一抹暖色,照亮了她灰暗的世界,灰暗的人生。

小山也是。

小山不僅沒有上學,父親去世後,更是被母親遺棄。當陳念問他疼不疼?他的眼裡蓄滿了淚水,心瞬間柔軟,坍塌一片,奔流成河。

這就是少年,強裝的痞壞背後,是生存的所迫,是缺失的溫存。

兩個互尋找庇護與溫存的人,在締結的同盟裡,成為彼此肝膽相照的人,在彼此的世界裡互為依存,堅韌成長。

這個世界,冷暖總是相依,那些暖,能夠把一切的灰暗與現實裡的冷相消融,令人再次鼓起勇氣,出發,面對生活,與再一次的遭遇。


《少年的你》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陳念,但卻不會遇到小北


小北願意跟《白夜行》裡的桐原亮司一樣,拿自己的命去保護陳念,只是兩人的根源不一樣,桐原亮司為父親贖罪,而小北,因為感激,因為溫暖,因為少年的單純,也因為少年的勇猛,他把自己的人生,嫁接在了陳唸的身上,她與他,融為一體。所以,他不畏懼頂罪。一個人幸福,也就有了雙重的意義,有了雙份的幸福,在煉獄中,也是天堂。

這種捨身而出的精神,在成人看來,不可思議,又傻又蠢,但真實存在,因為他們正少年。少年自有少年的道理,是那些現實的成人們,永遠也無法企及的境地。


《少年的你》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陳念,但卻不會遇到小北


三、可笑的目標與過分的冷漠

人們總也討伐校園霸凌,然而校園欺凌與冷漠緊緊相連。

一個班級裡,一個學校裡,所有的人,都不約而同地,選擇漠視,這令人震驚與難過,又多多少少,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被欺凌的陳念,在整個的班級裡,都找不到一個同盟與溫暖,所處的那個冷漠的環境,才令她一步一步地,把冰冷的心封存起來。但凡有一個人,站出來替她說話,她也不會如此。

該討伐的,還有這目標。


《少年的你》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陳念,但卻不會遇到小北


即使在極端惡劣的情況之下,陳念也沒有選擇和退縮。考上大學,這個信念在她的心裡紮根,也在所有的高考生裡紮根,這本無可非議,但令人感到無比的遺憾。

所有的家長,孩子都朝著高考那個怪異的目標前行,亢奮,激烈,孤注一擲。

人受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影片裡這些高中生的狀態能夠代表全部的高考生嗎?未必。

這種瘋狂,被影片放大了許多倍。

在這些孩子們這裡,沒有點滴的快樂,友情可言,然而,在現實裡,還是會看到很多高中學生們熠熠生輝的閃光靈魂來。

高考,固然是一條改變命運之路的關鍵之所在,但也是,也是一個品格塑造的關鍵時期。

如果社會培養出來的,都是隻認分數,不分是非,善惡之人,那將多麼可怕。


《少年的你》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陳念,但卻不會遇到小北


四、少年成長的方向

十幾歲少年心底裡,有著一切的美好,同時,也有著無盡的黑暗與困獸。他們所有的遭遇,在整個社會層面,看是喚起他哪一部分更多一些,偏向好或是惡的方向,又決定一個少年,最終的成長方向。

很可悲的是,有人惡而不知。特別是青少年。他們不會認為那是惡,只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方式。欺負人,打罵同學,都是基於此而為。

一旦遇到一個強過於他的人的,他便立刻顯現出弱者的一方。但骨子裡的東西,依然沒變,比如魏萊要對陳念以前的打罵,汙穢侮辱進行經濟的補償,並且還願意與她再做朋友。

這完全是成人世界裡的手法。她是耳濡目染了多少父母親的行為,社會人員的行為,才如此這般地世故與不恭。


《少年的你》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陳念,但卻不會遇到小北


所以,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背後,一定是一個嚴重影響她人生觀的家長。

如何給到孩子正面的教育與感染,必然是自己也正面,以站著的姿態,來教育孩子。唯如此,才能教出站著的下一代。

現實生活裡,有更多的人,像陳念和小北一樣強烈地需要保護。然而,什麼都沒能得到,學校與家長的責任,監管缺失,導致孩子只能野蠻生長,自己解決。

甚至於後來,那個號稱有良知的警察還以一個謊言,來達到讓陳念認罪的目的。顯然,這成人世界裡的殘忍,再一次,會將少年推向遠方。再一次,讓孩子遠離,失去信任的基礎。

這是成人的錯,成人要為此而負責。

整部影片看下來,並不那麼舒服,個人以為,擴大了漠視的群體,強化了高考這個目標,又把惡渲染得無法無天,人人束手無策。

不該如此。​


《少年的你》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陳念,但卻不會遇到小北


《少年的你》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陳念,但卻不會遇到小北

(圖片來自網絡)關注“冷暖時光”,從女人視角看世界,共同探討更多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