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科學家被《新聞聯播》點贊,別人家娃究竟怎麼學數學的?


15歲科學家被《新聞聯播》點贊,別人家娃究竟怎麼學數學的?

今天,小編想給大家介紹一位數學非常牛的小姑娘——談方琳。

年僅15歲的她,就讀於上海華師大二附中高一(10)班。這兩天,她參加了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這個論壇被稱為“全球最強大腦”的聚會,而她是最年輕的參會者。

15歲科學家被《新聞聯播》點贊,別人家娃究竟怎麼學數學的?

去年還在讀初三的她,就成為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座上賓,今年繼續參會,仍是“最年輕”紀錄保持者。

談方琳目前最出眾的成績,是在讀初三時憑藉課題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在“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和主席獎(初中生唯一獎)。這一課題也獲得了“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一等獎。

15歲科學家被《新聞聯播》點贊,別人家娃究竟怎麼學數學的?

有些小朋友看到這個題目,可能就直接懵了——這個說的是啥?

很多小朋友非常喜歡小兔子,今天我們就先來看一道關於兔子的有意思的數學題:

一般而言,兔子在出生兩個月後,就有繁殖能力,一對兔子每個月能生出一對小兔子來。如果所有兔子都不死,那麼一年以後可以繁殖多少對兔子?

15歲科學家被《新聞聯播》點贊,別人家娃究竟怎麼學數學的?

題目看起來有些複雜,但是如果小朋友們耐心一點慢慢推算的話,就大概可以得到這樣的答案:

第一個月小兔子沒有繁殖能力,所以還是1對。

兩個月後,生下一對小兔對數共有2對。

三個月以後,老兔子又生下1對,因為小兔子還沒有繁殖能力,所以一共是3對······

用圖表解釋的話應該是這樣的:

15歲科學家被《新聞聯播》點贊,別人家娃究竟怎麼學數學的?

大家注意到了嗎,紅色的那組數列,也被稱為斐波那契數列。這是意大利中世紀數學家斐波那契在《算盤全書》中提出的,也稱為兔子數列。

斐波那契數列的一個特點是相鄰兩數的比率無限地趨向黃金分割。在現代物理、準晶體結構、化學等領域,斐波納契數列都有直接的應用。

15歲科學家被《新聞聯播》點贊,別人家娃究竟怎麼學數學的?

好了······關於談方琳學霸的這個數學課題,小編傾盡全力,也只能幫各位小朋友到這了······

小科學家的數學研究咱看不懂沒關係,不過她的學習方法,咱可以研究研究。

談方琳的爸爸是大學數學老師,受父親的影響,她從小就對數學感興趣。小學階段參加了一些數學競賽的補習班,但是,小小“數學家”沒參加過數學競賽。

談方琳說,“自己參加補習班主要是去學知識,沒有去參加數學競賽,因為參加競賽要刷題,會佔用很多時間。”但是,她一直對數學保持了持續的興趣。

初一時,她發現自己對數論方向更感興趣,她的爸爸就幫她聯繫了華東師範大學研究數論的一個數學教授。從初一暑假開始,談方琳跟著這個教授做研究。其間,她還在教授的引導下,自己去翻閱《美國數學月刊》上的相關文章。她隨後的課題成果,就是改進了加拿大數學家Rankin教授於2013年在《美國數學月刊》上給出的一個粗糙的估計式。

怎麼樣,看到了吧,頂級的頭腦可不是刷題刷出來的,而是從自己的興趣出發,鑽研出來的。小編想說的是,不管能不能達到像談方琳的高度,沿著一條正確的路走下去總是沒錯的。

做課題研究,必須學會面對困難和失敗

15歲科學家被《新聞聯播》點贊,別人家娃究竟怎麼學數學的?

圓桌論壇環節,談方琳所在小組的頂尖科學家是光遺傳學的創始人、2019年沃倫阿爾珀特獎獲得者吉羅·麥森伯克。

在交流環節,談方琳用流利的英語向吉羅教授請教關於做課題最重要的品質。吉羅教授表示,對於研究者而言,最重要的是面對困難和失敗的時候,如果調整心態,去反覆地重新開始。因為科研過程中,失敗總是要比成功多很多。

談方琳說,這個回答對她很有用,因為她最近在做的一個課題比之前的難很多。快兩個月了,一直都沒有進展,就有些喪氣。聽了教授的鼓勵後,她意識到,之前的研究相對比較順利,現在正是需要這種克服困難的精神。

15歲科學家被《新聞聯播》點贊,別人家娃究竟怎麼學數學的?

談方琳是個對科研執著的女孩。去年,她與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弗蘭克·維爾澤克面對面交流,“弗蘭克教授說,保持對科學的好奇與興趣,面對科研難題時的勇敢無畏都很重要。

一年來,談方琳更加努力,“和這些大科學家面對面交流,激發了我做科學研究的熱情。雖然學習任務很重,但我仍然堅持做一些數學上的小研究。”談方琳這麼描述自己一年來的成長曆程。

15歲科學家被《新聞聯播》點贊,別人家娃究竟怎麼學數學的?

談方琳(左一)去年參加會議時與諾獎得主頭腦風暴。上海市科協供圖

怎麼樣,看過了別人家的小朋友,是不是很佩服?如果你覺得談方琳離你還有點兒遠,小編建議,不妨從一點一滴紮實做起,做到——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