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有未來,中山才有未來”

<table> “企業有未來,中山才有未來”

中山為推動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出臺了不少惠企政策。圖為火炬開發區一家醫療裝備企業的生產車間。 南方日報記者 葉志文 攝

/<table><table> “企業有未來,中山才有未來”

中山一企業的自動化生產線。

南方日報記者 葉志文 攝

/<table>

廣東陽江近海,一臺水上高度105米的巨型“大風車”佇立在海天之間。在中廣核南鵬島海上風電項目中,有73臺半直驅抗颱風機組來自中山企業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200多公里之外的中山古鎮,第24屆中國國際燈飾博覽會剛落下帷幕。31萬人次觀展,這屆燈博會觀眾數量再創新高。據統計,古鎮燈飾產品已佔據全國照明業70%份額。

從生產海上風車巨無霸到製作一個小小的燈泡,一批批企業在中山創業起家,從無到有,逐步成長起來。據中山市市場監管局消息,截至2019年7月末,中山市登記註冊的各類市場主體首次突破40萬戶。

不久前,中山市委書記賴澤華到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等鎮區調研,並與重點企業代表座談。他強調,企業有未來,中山才有未來;中山有未來,企業未來會更好。黨委、政府要知企業冷暖、排企業憂難,不遺餘力服務企業,不惜重本支持企業,攜手推動高質量發展。

以“專業鎮”經濟起家的中山,曾經創造了廣東“四小虎”的經濟奇蹟,如今在參與新國際分工、融入全球價值鏈過程中也遇到了新的問題。在“不進則退”的發展背景下,推動民營經濟發展上臺階,需要不惜重本、敢下“血本”,需要打通“痛點、堵點、難點”,更要在區域競合加速背景下,為企業提供更大舞臺、更優質土壤。

●南方日報記者 吳帆 羅麗娟

1 轉型考驗

企業“星多月少”,產業“大而不強”

“每5個古鎮人中,就有1個人從事燈飾業。”這曾是坊間對古鎮乃至中山燈飾照明產業繁榮發展的生動描述。古鎮燈飾產業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並逐漸佔領國內市場,2014年,中國照明電器協會年度報告確認古鎮燈飾佔全國燈飾照明行業70%份額。

然而,發展至今,中山燈飾產業集群面臨著“紅海”競爭激烈、產業創新氛圍不濃等瓶頸。中山市半導體照明行業協會秘書長塗巧玲表示,雖然產業集群產值破千億,但企業“星星多月量少”、缺乏龍頭企業、產業大而不強等問題成為中山民營經濟二次創業的掣肘。

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中小型企業在創新領域既缺乏資金,也缺乏相應的技術和人才。”塗巧玲說,中山市LED企業以代工、貼牌的中小企業為主,在生產、管理、工藝等方面轉型升級較慢,對技術創新認識和投入不足,企業自身存在自主研發能力先天弱的瓶頸。

站在轉型升級十字路口的中山產業與企業,不僅僅只有古鎮燈飾和相關廠家。

小欖五金、大涌紅木、沙溪服裝……這些從“一鎮一品”發展起來的產業,不少面臨著企業規模不大、產品檔次不高、經營以“低質跑量”為主、行業內缺乏龍頭企業的局面。以鎮區為主導的產業模式,相對優勢逐漸弱化。

例如,鎮區這一層級對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載力不足,資源利用碎片化有待克服。前期積累的土地粗放、低效開放問題比較明顯。這些對於企業發展而言,都產生不少掣肘。而在產業集群內部,由於技術壁壘偏低,中山不少企業之間存在的聯繫多是競爭關係,難以在技術創新中建立密切的交流與合作。

“就像是在大家庭裡有很多年齡不大的小孩,他們聚在一起容易打架。”作為小欖五金塑電行業分會會長的李有枝,對此也深有感受。

此外,大型企業也有“成長的煩惱”。“土地資源匱乏,鎮區內難以找到連片上規模的建設用地。部分區域的土地開發強度已經達到了極限。”西北組團某鎮區基層工作人員坦言。產業集群做大做優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要有足夠的土地,在一些鎮區,企業的增長擴大面臨著空間不足的實際困難。

2 找準痛點

實體經濟仍是中山立市之本

無論過去還是將來,專業鎮發展都是中山經濟的基本支撐。植根於中山土地上的企業,是推動中山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賴澤華在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走訪企業時表示,中山是一片適宜創業、適宜創新的沃土,只要是好的種子,都能在這裡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他強調,越是面對困難挑戰,黨委政府越要和企業休慼與共、風雨同舟。要加大實體經濟扶持力度,不惜重本、敢下“血本”,出臺含金量高、務實管用的政策,盡心盡力為企業解決燃眉之急。要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打通企業發展中的“痛點”“堵點”“難點”,營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

同一周,中山市市長危偉漢來到南區部分企業走訪調研。他提出,中山要營造高品質的市場營商環境,為企業加快發展提供更大舞臺、更優質土壤。

優化營商環境,中山近期動作頻頻。10月18日,中山發佈《關於進一步促進小微工業企業上規模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推動全市小微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為規模以上企業,培育發展一批高成長中小企業。

《意見》在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進一步減輕新升規企業的負擔、加大對新升規企業的融資扶持、強化對新升規企業的用地支持、解決新升規企業高層次人才子女入學等十個方面列出具體支持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中山在去年12月發佈促進小微工業企業上規模的實施意見後,在一年之內再次推出相關辦法。新的實施意見不僅加大對小微工業企業上規模的扶持力度,也更關注企業的持續成長。

對比上一版本“對當年新升規工業企業每家一次性獎勵2萬元”的規定,此次《意見》提出,對新升規的工業企業,獎勵10萬元。對升規後第二、三年仍留在統計聯網直報名錄庫內、營業收入增長20%以上的工業企業,每年獎勵20萬元,升規企業累計最高可獎勵50萬元。

不僅如此,中山還在近期發佈或修訂《關於進一步促進企業上市的意見》《中山市支持企業融資專項扶持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關於進一步鼓勵發展總部經濟的若干意見(修訂稿)》等。

修訂優化政策,不遺餘力服務企業,不惜重本支持企業是一方面。優化營商環境則是提升企業發展生態的另一關鍵所在。在市行政服務中心各區的辦事大廳,原本按各個部門設立的窗口已改為掛了“綜合”字眼,現場叫號機取號後,即可在區域內的全部“一窗通辦”窗口辦理業務。

3 走出中山

企業家到伯克利孵化器學習

“改革開放以來,中山經濟社會取得長足發展,創造了‘四小虎’的輝煌成就。這其中廣大企業家貢獻卓越。”“全社會要珍惜、尊重和愛護企業家。”“要發揮企業家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賴澤華的近期走訪調研表態中,企業家的重要作用被數次提及。

企業家是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企業的良好發展離不開優秀的企業家。在中山,通過政府部門與“雙創”平臺的合作,企業家們走出國門,放眼世界,汲取企業發展經驗。

“除了伯克利大學獨創的創新創業課程外,還有很豐富的活動和項目幫助項目全球化發展……真的很珍惜這這裡的一分一秒,期待三個月後蝶變的自己!”成為硅谷“全球創始人計劃”成員進入伯克利培訓時,中山鏈究區塊鏈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歐陽敏華在朋友圈留下了這麼句話。三個月後,她與其他5個創新團隊代表從伯克利歸來,對中山企業對接國際創新資源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SkyDeck,即天台加速器,是伯克利的孵化加速器平臺。中山市與SkyDeck的合作,源於該市提升初創企業質量、推動本地企業對接全球頂尖創新資源的初衷,這便有了SkyDeck在中山開展的“全球創始人計劃”。

天台加速器執行董事溫妮特介紹,SkyDeck加速器的機制更像一個“班級”,每一期有20多個項目可以進入這裡“學習”,獲得創業導師的指導,和大家一起進步。

和其他加速器最大的不同,進入天台加速器的創業團隊可以藉助伯克利的專家、人才等創新資源。這將為中山的初創企業打開了加入國際加速器、對接全球頂尖創新資源的全新窗口。

在揹負提升創新創業水平、打開國際視野的期望之下,中山已有兩批企業負責人被遴選到伯克利孵化期學習培訓。

中山市盒家安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曾鏡鏘也是“全球創始人計劃”成員之一,他在這次培訓中不僅接觸到可能進行合作的養老機構,還通過硅谷比賽獲得參加“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的資格。

與中山市科技局合作,中山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平臺——工合空間中山站承擔了2019年度中山兩批企業和項目團隊的伯克利SkyDeck“全球創始人計劃”的遴選,目前已經輸送了8家企業去學習,下一期企業遴選正在策劃階段。

工合空間相關負責人介紹,報名企業集中在中山市,也有不少其他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報名,創業領域集中在生物醫藥、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環保科技、區塊鏈、大數據產業及社會服務方面。搭上鍊接國際創新資源的快車,透露出中山企業更為迫切的高質量發展訴求。

■對話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在營商環境上下功夫激發企業創新積極性

中山如何結合本地實際支持企業做優做強,推動更高質量發展?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認為,中山中小微企業眾多,能夠快速對市場需求做出反應,但也需關注小微企業成長動力不足的問題,在打造良好營商環境上下功夫,最大限度發揮企業的創新積極性,助推企業發展。

南方日報:目前,中山有超過40萬市場主體,其中主要為中小微企業。您認為,中小微企業對於激發市場活力,發揮了什麼作用?

林江:中小微企業最重要的作用是船小好調頭,而且最貼近市場,貼近消費者的需求,能夠快速對市場需求做出反應。中山市絕大多數的企業屬於中小微企業,如果這些市場主體都能夠正常發揮其影響,對於激發中山的市場活力方面應該是扮演主體和牽引的作用。此外,規上企業和中小微企業本身也是有可能相互轉化的,如果中小微企業成功向規上企業轉型,意味著中山市的市場主體可以朝做優做強的方向演變。

南方日報:對於中小微企業,我們應該關注哪些方面?

林江:一個城市也好,一個鎮區也好,市場主體的分佈應該是多元化的,既有規上企業,也有中小微企業。我們不應先入為主,就是規上企業一定優於中小微企業。例如意大利的小微企業做得非常好,也許其不是大企業,但是一定是一家強企業。換言之,做大不一定做強,做強不一定做大,小微企業也有可能是強企業。

當然如果一個城市和地區的規上企業太少,或者一段時間之內規上企業的數量增長相對緩慢,這有可能是營商環境還有待優化和改善,或者說這個城市對於引導和培育中小微企業的成長還存在著動力不足等問題。

如果情況得不到改善的話,有可能會產生城市的自主創新能力欠缺的問題,畢竟在我國的國情下,規上企業更容易取得銀行貸款和基金的融資,另外,規上企業相對中小微企業更容易成功招聘人才。因此,中山市在繼續培育中小微企業,為其提供良好營商環境的同時,也需要關注規上企業的成長的情況。

南方日報:在國內不少從專業鎮起家的中小微企業逐步做大做強,並誕生了一批龍頭企業。您認為中山可以從上述地區學習哪些經驗做法?

林江:中山古鎮燈飾、小欖五金、沙溪服裝等都曾經叱吒風雲,但是發展至今,專業鎮內的不少企業都面臨挑戰。我認為重要要在為企業成長打造良好營商環境上下功夫,在這方面可以借鑑杭州的經驗。十幾年前,杭州只是一個旅遊城市。而今天,杭州作為特色小鎮、專業小鎮、產業小鎮、基金小鎮等的發源地,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才、資源、資金、技術向其集聚,一躍成為全國矚目的創新型城市。這裡更重要的還是杭州市政府藉助了阿里巴巴的進駐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全國各地的各類創新主體和市場主體前來杭州,從而讓杭州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轉變。

南方日報:推動企業創新發展、做大做強,中山可以做些什麼?

林江:我認為這裡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的,是地方政府要貼近市場的需要,瞭解企業所需所想,得悉企業目前的生產經營狀況,企業缺什麼,政府可以如何為他們提供服務,例如人才、融資、技術、知識產權、管理諮詢等都是關鍵。在這方面,政府的職能部門可以與行業協會一道為企業提供更細緻的服務。

而有所不為,就是注意不要對企業的正常的商業行為、創新行為做不必要的干預,不要隨意對企業講,這個不能做,那個要少做。在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情況下,中山市才能最大限度發揮企業的創新積極性,助推企業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