鱔魚自然繁殖有什麼缺點?如何改良鱔魚繁殖的方法?

任何一種水產養殖項目,都是在天然水域自然生長的狀態下改進而來的,具體來說,包括小龍蝦和鱔魚泥鰍在內的魚蝦,在自然狀態下繁殖生長都面臨著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繁殖的時間或者週期持續時間比較長,二是繁殖的時候不能有效實現大規模的集約化繁殖,最終導致鱔魚不能實現在規定時間之內的大規模產卵孵化生長和繁殖。

鱔魚自然繁殖有什麼缺點?如何改良鱔魚繁殖的方法?

其實養殖小龍蝦和養殖鱔魚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就好比在龍蝦和繁殖方面,比如今天要說的讓鱔魚在自然繁殖狀態下產卵受精,每一條雌鱔魚產卵的時間並不一樣,如果不進行人工干預的條件下,有的需要很長時間才產卵,所以整個養殖的蝦田(塘口)水體裡面的雌鱔魚產卵時間延續很長,要等到9月以後才能將親鱔另外外放到鱔魚孵化池子裡面或者做其他處理,比較麻煩。雖然說讓鱔魚自然繁殖的話有一些缺點,但是俗話說的好,存在即合理,在水產養殖中,自然繁殖當然也有自然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投資少,操作起來簡單方便。

但是缺點也是比較明顯的,具體分析來看,鱔魚的自然繁殖主要有以下幾個缺點:

1,鱔魚產卵的時間不集中,無法形成規模化繁殖:這就好比小龍蝦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大量集中產卵的時間集中在入秋後的7月下旬之後,這個時間點種蝦達到性成熟之後會大量受精,然後產卵孵化,對於養殖戶來說就可以確保9月份前後種蝦抱卵孵化,便於統一管理一樣。鱔魚在自然條件下產卵的世界主要集中在5月份到7月份,產卵繁殖的時間比較長,甚至在9月份之後都還有鱔魚產卵的現象發生。這樣就導致了鱔魚不能夠在同一時間段大量產卵孵化,至少會導致兩種嚴重的後果,一是鱔魚不能規模化繁殖,最終影響鱔魚上市,第二是鱔魚產卵繁殖時間前後不一,那麼鱔魚生長的規格也就大小不一,這樣就會導致鱔魚規格大小不一,相差懸殊,在同一個水域生長的鱔魚,如果體格相差過於懸殊的話,是很容易自相殘殺的,大鱔魚會吃掉小鱔魚,所以,這是鱔魚自然繁殖的明顯缺點。

鱔魚自然繁殖有什麼缺點?如何改良鱔魚繁殖的方法?

2,鱔魚在自然繁殖條件下,生長週期會大大延長:由於自然繁殖條件下,鱔魚產卵和性成熟的時間也會各有不同,有的提前有的退後,就像我之前提到過的,在自然繁殖條件下,鱔魚產卵可以從4月份一直持續到9月份,時間跨度這麼長,鱔魚生長起來之後根本不能實現集約化大規模上市,一是不好成批量大量捕撈,二是無法大量捕撈也就無法實現大規模出售。總之,人工養殖鱔魚無法形成大量上市出售,而設備和藥水以及飼料支出又擺在那裡,基本上是必虧無疑。

針對以上兩點鱔魚在自然繁殖前提下無法解決的難題,我認為可以實現對鱔魚養殖實行半人工繁殖的方式來養殖,這樣一方面可以儘量減少支出(資金設備,人員以及技術支出),另外可以實現自然條件下養殖無法實現的集約化和規模化的繁殖目的。

鱔魚自然繁殖有什麼缺點?如何改良鱔魚繁殖的方法?

所以,我認為具體應該這麼操作(半人工繁殖),如下:

一,環境模擬:在鱔魚產卵季節吧雌雄親鱔按一定比例放入鱔魚池子裡,模擬適宜的自然環境,誘使鱔魚產卵受精,然後在鱔魚池子裡孵化。鱔魚產卵的季節一般在5到8月份,產卵的高峰期是6到7月份。放養鱔魚之前,先把池子周圍和中央築起幾道土埂,寬20釐米,高出水面稍許,埂上接近水面處種一些一些水葫蘆和水花生等適宜的水草,一來可以遮光,二來可以淨化水質,三是鱔魚喜歡在這些土埂邊的草叢下築巢產卵。而半人工繁殖是充分利用了自然繁殖時鱔魚吐出的泡沫巢進行受精卵孵化的一種繁殖方式,這是我們目前使用最多的鱔魚繁殖方式。

鱔魚自然繁殖有什麼缺點?如何改良鱔魚繁殖的方法?

二,親鱔的催熟催產:催熟催產的目的是為了使親鱔集中產卵,集中孵化。

1,催產藥物:鱔魚對外源激素的靈敏性要低於鯉魚,所需要的劑量比鯉魚要大近20倍,並且效應時間長,是鯉魚的3到8倍。鱔魚人工催產常用的藥物有:促黃體生長素釋放激素類似物,魚用的溶毛膜促性腺激素,魚腦垂體這些藥物可以一次性注射,也可以分兩次注射。

鱔魚自然繁殖有什麼缺點?如何改良鱔魚繁殖的方法?

2,催產的時間和方法:藥物催產的時間,最好在水溫穩定在25°以上時。催產的方法有藥物拌餌法和注射法兩種。

藥物拌餌法,就是親鱔培育到5月上旬,每星期在飼料中,按照催產藥物使用量添加1次催產藥物。總共添加3到4次。就可以看見鱔魚開始產卵。注射法,即對親鱔腹腔注射催產藥物。催產藥物要準確計算用量,然後用生理鹽水,配製成懸濁液,控制每尾親鱔注射1毫升。注射的時候,最好兩個人操作,一個人用乾毛巾保住親鱔,兩手輕輕攏住其頭尾,讓鱔魚腹部朝下,另一人進行腹部注射,進針方向大致與秦莎前腹呈45°角,進針深度不超過0.5釐米。由於雌鱔魚產生藥效時間比雄鱔魚,所以要先注射雌鱔魚,24小時後再注射雄鱔。注射後,親鱔按照雌雄比例(1.5—2):1放入親鱔培育池或者專門產卵的池中,每平方米放養3—4尾,產卵池環境同親鱔培育池。水位保持在25釐米,每天換水1次。水溫在25°左右的時候,注射60秒之後就可以看見雌鱔魚吐泡沫產卵。

鱔魚自然繁殖有什麼缺點?如何改良鱔魚繁殖的方法?

三,受精卵的人工孵化:將受精卵放入玻璃魚缸,瓷盆或者小水箱裡面進行孵化。由於鱔魚卵的比重要大於水,在自然繁殖的情況下,鱔魚卵靠親鱔吐出的泡沫浮於水面孵化出苗,而人工受精的卵,無法得到這種漂浮鱔魚卵的泡沫,鱔魚卵會沉入水底。因此採用玻璃鋼或者瓷盆進行孵化的時候,水不能太深,一般控制在10釐米左右。把受精卵平鋪在水底,卵和卵不要挨的太緊。孵化過程中,沒有受精的卵崩解後,容易惡化水質,應該及時清除死卵,每天3到4次。還要注意經常換水,確保水質清新,溶氧量充足,換水的時候水的溫差不要超過3°,每次換水1/3---1/2,每天換水2到3次。越到後期,耗氧量越大,需要增加換水次數,每天換水4到6次。在6到8月的正常天氣時,5—11天就能孵化出小鱔魚苗。剛剛孵化出來的鱔魚苗自不會游泳,只能趴在盆底部,此時不要動它,5到8天之後,等它能游泳,長壯一點的時候,再放到池子裡培養。

鱔魚自然繁殖有什麼缺點?如何改良鱔魚繁殖的方法?

總結:

大部分小型養殖戶養殖鱔魚都是直接購買鱔魚苗子投入到網箱裡面養殖的,一般人很少進行半人工養殖,我的觀點是自繁自養怎麼都比買買苗子賺錢一些,只不過可能要繁瑣一點,自繁自養可以專門賣鱔魚苗子,還可以搭配賣成品的鱔魚,收入來源有兩個,所以值得朋友們一試,而它的投入也不是很高,實行天然繁殖基礎上的半人工繁殖充分吸收了天然繁殖的優勢,同時又改進了缺點,還是挺不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