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供暖中生物質不足1%

秋冬季清潔供暖成色如何?“從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規劃中期評估的進展顯示,2016年至今,重點地區7省(市)在散煤治理技術路線的選擇中,煤改氣佔58%,煤改電佔36%,集中供熱改造佔5%,而生物質能等其他方式僅佔1%。”在近日召開的2019中國生物質清潔取暖及產業化發展(陽信)峰會上,相關專家表示,生物質清潔取暖雖在國家政策層面得到明確支持與鼓勵,但目前存在多部門意見不統一、地方缺乏有效政策指導、相關技術路徑和標準不明確等問題,成為制約發展生物質清潔取暖的最大障礙。

難點一:多頭管理,優先准入保障和經濟激勵措施不足

“生物質用不好是個害,用得好是塊寶。”有業內專家坦言。

2018年11月23日,國家能源局在《關於做好2018-2019年採暖季清潔供暖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在具備資源條件的城鎮和農村地區,鼓勵以“農戶收集、就近加工、就地使用”的模式大力推進生物質成型燃料替代散燒煤,積極推進生物沼氣等其他生物質能供暖。

2019年6月26日,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徵求《關於解決“煤改氣”“煤改電”等清潔供暖推進過程中有關問題的通知》意見的函中也提出,因地制宜拓展多種清潔供暖方式,在農村地區,重點發展生物質能供暖,同時解決大量農林廢棄物直接燃燒引起的環境問題。

在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研究員竇克軍看來,目前雖然很多政策中強調生物質能的優先利用,但在推廣中,生物質能並沒有成為清潔供暖一項重要的技術選擇。

“從目前全國範圍來看,行業發展存在的一大瓶頸是優先准入保障和經濟激勵措施不足。”竇克軍指出,在許多地區,生物質能供熱涉及跨部門、多部門管理,能源主管部門無法決定其優先權;此外,雖然中央及地方每年清潔供暖的補貼力度很大,但真正能享受到財政補貼資金支持的生物質能清潔供暖佔比少之又少。

對此,他呼籲,應加強生物質清潔供熱應用的優先保障和公平準入,完善生物質熱力和生物質燃氣價格機制和補貼機制。

難點二:經濟可承受力成為用戶重要標尺

作為農業大省,黑龍江省近年來就推進生物質能清潔取暖出臺系列扶持補貼政策。除對生物質壓塊站採取梯次直補30%-70%不等外,對村民使用的生物質爐具按70%進行補貼。

“按理說居民接受度應該很高,但是經過1年的摸索調查發現,無論是從可持續性還是實際運行的情況來看,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村能源與環保研究所所長劉傑分析原因認為,對於許多農戶來說,還未形成花錢買燃料的習慣。

經濟可承受力成為用戶考量是否執行清潔取暖的重要標尺。

公開信息顯示,2019年年初,生態環境部抽查發現,一些省市已完成清潔化替代的村莊散煤復燃比例高達36%,大量散煤遊離於監管之外。

對於散煤復燒的現象,自然資源保護協會項目專員李雪玉等人對河北、山東、山西、河南4個省8個城市調研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即便在補貼情況下,實際支出超過預期的用戶超過20%;超過40%的用戶明確表示,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之下,會不同程度使用煤炭。

難點三:產業鏈條長,缺乏成熟可複製商業模式

北京化工大學生物質能中心副教授薛春瑜專門就北方不同地區使用不同方式清潔取暖算過一筆賬,相比煤改電或煤改氣,生物質能取暖在經濟性上具備明顯的優勢,其運行成本約是散煤成本的1-2.5倍,是僅次於清潔型煤(1-2倍)的清潔取暖方式。

薛春瑜認為,生物質能供熱叫好不叫座背後成因複雜,除了有用戶端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經濟可承受能力的考量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成熟可複製的商業模式。

“對於一個政策補貼主導的新興產業來說,從燃料收集、壓塊、運輸再到最終端用戶使用,涉及政府、農戶、企業(粉碎壓塊設備商、鍋爐爐具廠商、打包運營方等)各方,生物質能產業鏈條長、環環相扣,任何一方面出問題都可能造成系統性影響。”薛春瑜指出,如何制定合理的政策補貼標準,建立有效的監管體系、運行保障機制以及產業相關標準的規範等,這些都對政府的管理決策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清潔供暖中生物質不足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