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媳,我讓兒子去城裡上學,住你家沒問題吧”“你別難為我了”

本文故事內容為網友“乖乖張”的生活經歷,她為了保全自己家的幸福,拒絕了大姑姐和大伯哥的要求,如今和婆家人幾乎是鬧臭了。以下內容已隱去真實姓名,網友們認為自己家的幸福重要還是顧全大局重要?

“弟媳,我讓兒子去城裡上學,住你家沒問題吧”“你別難為我了”

我和丈夫結婚的時候,家裡一窮二白,丈夫家裡兄弟兩個,還有個姑子姐,婆婆說拉扯他們長大非常不容易,給大伯哥結了婚就把他分家出去了,我們結了婚也趕緊把我們分家出去。分家就給了我們500塊錢,兩袋小麥。我心裡有氣,我們80後有幾個分家是這麼分得?

最可氣的是丈夫結婚前,一直幫著家裡還債,債是因為給大伯哥蓋房子欠的,婆婆給大伯哥的房子出了一大半的錢,丈夫那幾年打工的錢幾乎都貼到了家裡,我們結婚的時候,婆婆還說又欠了債。那我丈夫結婚前賺的錢到哪裡去了?就因為我說了這句話,婆婆和姑子姐一起跟我吵,差點跟我動手。

一氣之下,我和丈夫帶著500塊錢去了城裡,投奔我孃家表哥。我表哥在城裡開了個小飯館,我丈夫在飯館裡當學徒,慢慢成了掌廚師傅。三年後表哥要回老家,因為我舅舅身體越來越不好,他回去照顧老人,說回老家開飯館去。我們就盤下了這個店,當時手裡的錢不夠,還欠著我表哥不少錢,是後來慢慢還的。

“弟媳,我讓兒子去城裡上學,住你家沒問題吧”“你別難為我了”

我丈夫手藝好,但不善經營,半年後差點關門。那時候我女兒剛送到了幼兒園,正好有時間,我就去店裡幫忙,我性格開朗活潑,做生意活泛,該讓利的地方絕不小氣,生意漸漸有了起色。一開始我們住在店裡,三口人打地鋪,就為了省房租。女兒9歲那年,我們買上了第一套房子,生活才算是好起來了。

丈夫每年回鄉給婆婆送生活費,我每次給公婆買衣服鞋子,也給大伯哥家的侄子侄女買衣服鞋子,我很少去婆家,去了也沒我們住的地方,舊房子是我婆婆的,新房子是我大伯哥的,第一次過年我回去,婆婆嫌棄我們在城裡定居不在家好好種地,大伯哥非說我們拿了婆婆的錢跑了,春節在婆家生了三天氣。

好在我們日子過好了,他們對我們客氣了很多,婆家也經常喊我回去,說過年家裡團團圓圓才好。我心裡有氣,當時姑子姐差點打到我臉上,大伯哥大嫂指著我鼻子罵,我都記得清清楚楚,我會去幹什麼啊?看婆婆依靠著姑子姐跟我逞威風,還是看公公窩窩囊囊啊?

“弟媳,我讓兒子去城裡上學,住你家沒問題吧”“你別難為我了”

去年我生了二胎,女兒已經15歲了,還是她主動提出讓我們生個弟弟給她,我們才開始備孕的。婆婆已經72歲了,非說要來給我帶孩子,這不是開玩笑嘛?這個年紀了還能幹什麼?無非就是想要來我這裡享清福。我是不會讓她來的,婆婆真的用人照顧的時候,我自然會接她來養老,但如今她來了我根本照顧不上,來了就是鬧矛盾。

可我完全是自作多情了,原來婆婆要來並不是真的要來幫我帶孩子,而是大伯哥家的大侄子讀高三了,要來城裡讀書,婆婆說她跟著住過來,能好好照顧孫子。我更不同意了,婆婆還說:“你嫂子還說讓你大侄子住在你這裡呢,還是我攔下了,只說讓他週末過來住。”

婆婆表面上做了好人,其實就是把我架在火上烤呢,這不是給我找了條退路,這是逼著我必須同意呢。我怎麼會同意?我女兒15歲了,正要中考了,家裡還有個嗷嗷待哺的小兒子,再來個要高考的,我日子還怎麼過?而且高三正是容易叛逆出問題的時候,我怎麼能做這種出力不討好的事?

“弟媳,我讓兒子去城裡上學,住你家沒問題吧”“你別難為我了”

今年夏天,已經很多年沒聯繫的姑子姐突然提著一箱奶一箱火腿到了我家,說是來看孩子。這倒稀奇:我兒子都一週歲多了,姑子姐連孩子出生都沒見過,她怎麼這會兒來了?我端著笑臉迎她進門,客套了幾句之後,姑子姐開門見山:“弟媳,我是無事不登三寶殿,我讓兒子去城裡上學,高三準備給他轉學區你家附近的一中,住你家沒問題吧?”

瞧這話說的,什麼叫沒問題,我直接告訴姑姐:“問題大了去了,去年咱大哥要咱媽過來照顧孩子我都沒同意,你這直接讓孩子住過來,我以後還怎麼和大哥大嫂打交道啊,你可別難為我了。”姑子姐還想說幾句,我藉口孩子睡覺就回臥室去了,我丈夫不在家,姑子姐待著沒意思,就離開了。

“弟媳,我讓兒子去城裡上學,住你家沒問題吧”“你別難為我了”

從那以後,姑子姐在老家到處說我的壞話,比去年大伯哥大嫂罵得還難聽。我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我媽給我打電話說起這件事,說我們老家都傳開了,說我不認親,說我不講理……還有很多難聽的就不說了,我讓我媽別放在心裡,過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

婆婆也找過我幾次,每次婆婆來我都是高接遠送,臨走東西給的足足的,婆婆想說點什麼,我就直接扭頭走了。婆婆拿我的手短,所以也拿我沒辦法,我合計著女兒上了大學,就把公婆接過來養老。大伯哥和姑子姐不喜歡我無所謂,反正他們本來就不待見我,好好孝順公婆就好了。

“弟媳,我讓兒子去城裡上學,住你家沒問題吧”“你別難為我了”

事事兒有話說:大家庭里人多了,事情就多,我們傳統觀念裡就是家庭觀念重,所以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都是“顧全大局”。女孩子在孃家被教育“顧全大局”是包括照應孃家人,男孩子婚前被教育“顧全大局”是為了照應兄弟姊妹,可他們唯獨沒有教我們怎麼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我一直倡導的婚姻觀念是小家為重,夫妻關係是婚姻生活的第一位。不是叫大家不孝順,更不是叫大家不團結兄弟姊妹,而是要有輕重緩急的觀念,尤其是大家庭的要求和小家的幸福利益有衝突的時候,第一選擇當然是照顧自己的小家。

和家人相處,最忌諱沒有距離感,婆婆和孃家媽對小夫妻的生活幹預過多已經是大忌,再加上兄弟姊妹之間,事情可就更難牽扯清楚了。除了夫妻都是外人,做事情前想考慮自己嫁娶的這個人,再考慮自己生的和生自己的,著才是人之常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