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善寺塔剛晉升為“國保”為何被腳手架包圍?

大善寺塔剛晉升為“國保”為何被腳手架包圍?

位於紹興市越城區城市廣場的大善寺塔,是紹興古城的地標之一。其“一舉一動”牽動著紹興人的心。10月16日,國務院核定公佈了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善寺塔榜上有名。然而晉升“國保”沒過幾天,很多市民發現這座古塔四周搭起了腳手架,這是怎麼回事呢?

“國保”被腳手架包圍

10月30日上午,記者來到城市廣場,只見大善寺塔周邊被擋板隔離,塔旁已搭起腳手架,現場有多名施工人員正在忙碌著。由於剛升為“國保”,一旁“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還沒來得及更換。

“是不是傾斜了,要維修?”“現在是‘國保’,可能保護規格更高,需要施工作業?”在廣場上散步的一些老年人抬頭仰望古塔,猜測著。對於大善寺塔,資料上有著詳細記載:該塔因大善寺得名,始建於梁天監三年(504年),南宋重修,1997年公佈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歷經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塔依然屹立,因歷史悠久、構造巧妙且整體結構優美挺拔而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及藝術價值。

2016年6月,大善寺塔曾進行過一次修繕。“這次搭腳手架,跟一旁的地鐵施工有關,且只是前期準備工作。架子搭建完成後,杭州一家建築設計公司將對古塔進行安全監測,直到地鐵施工結束。”在現場,紹興市古建園林建設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方慶燁告訴記者。

方慶燁說,他們是10月20日入場搭腳手架的,外面還要懸掛透明防護網,預計一個月完工。古塔有40米高,搭建的架子高度為42米,需要鋼管100多噸。同時,立杆離塔身1米的距離固定,搭建時不能碰撞塔壁,以免擦傷古塔;每根支護杆朝塔壁一端,均包裹了棉布,防止古塔有震動時被撞壞。

遠程監測古塔安全

負責紹興地鐵1號線沿線文物監測工作的高級工程師呂偉加說,紹興地鐵1號線城市廣場主體基坑位於大善寺塔東側,塔身東側塔壁到基坑主體邊緣垂直距離45.73米。目前該塔結構完善。

為確保大善寺塔在地鐵施工過程中的安全,需要對其進行安全檢測及監測。“搭建的腳手架即臨時預防性支護體系,有兩個目的:一是方便技術人員在監測過程中作業,二是施工過程中一旦發生位移乃至傾覆的現象,支護架可以起到保護作用,做到萬無一失。”呂偉加說。

據瞭解,待腳手架搭建完畢後,文物專家將對大善寺塔的傾斜、裂縫、材料劣化等病害進行“全身體檢”,體檢之後再在塔身相關部位安裝相應類型和數量的傳感器,傳感器與終端的電腦相連,實現24小時遠程監測。

“傳感器可以將大善寺塔的塔基沉降、塔身裂縫、塔身整體傾斜、表面應力等技術指標,隨時傳遞到電腦終端。我們的技術人員根據數據變化,對古塔進行評估分析,確定保存狀態和安全狀況,一旦出現可能影響文物安全的狀況,立即啟動處置措施。”呂偉加說,同時還會輔以人工的定期監測、人工日常巡查,多手段同時實施,確保“國保”的安全。

據瞭解,此次大善寺塔遠程監測是紹興市城市軌道交通1號線工程文物安全檢測及監測之一。1號線沿線文保單位檢測及監測範圍為沿線60米範圍內的文保單位,共涉及14處文物點和2處歷史街區。

(原標題《剛晉升為“國保”,為何被腳手架包圍?地鐵1號線施工期間,大善寺塔將“穿”上“防護服”接受24小時監測》。原作者王曉宏。編輯金漢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