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銳·犀利·睿智——簡評《數學家的眼光》

敏銳·犀利·睿智——簡評《數學家的眼光》

《數學家的眼光》,張景中著,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點擊封面查看詳情。

作者 | 殷堰工

《數學家的眼光》堪稱榮譽等身,且層次甚高。獲全國優秀暢銷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一等獎,第六屆國家圖書獎,第九屆“五個一工程”獎。入選首批新聞出版總署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百種優秀圖書。《數學家的眼光》不僅是一本雅俗共賞的科普讀物,而且被中外專家譽為是一部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普佳作。著名數學家王元、姜伯駒兩位院士就曾在《中華讀書報》上撰文予以稱讚。數學大師陳省身先生對該書表示“甚為欣賞”,並建議“似當譯成英文”。由此,有必要介紹一下《數學家的眼光》的作者,他是中科院的張景中院士,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數學教育家,享有“我國數學教育的三座高峰”之一的美譽(另兩位是徐利治和張奠宙);同時,他也是一位科普作家,曾擔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被稱為“我國三大數學科普作家”之一(另兩位是談祥柏和李毓佩),甚至有評論認為,張景中的科普作品是中國數學科普的一面旗幟。

《數學家的眼光》開宗明義,這本書講的不是解決某一類數學題的技巧,它告訴讀者的是思考數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重在幫助讀者全面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書中的一個例子頗能說明問題:用圓規畫線段,一般人立即反應:怎麼可能呢?若按常規思考,我們可能回答:“把圓規當鉛筆用,再配合直尺,不就可以畫線段了嗎?”但是在只能用圓規不能用其它工具,畫出絕對的直線段的情況下,可能就需要思考一下了。想一想,若不拘泥在平面上呢?用一箇中空的圓罐子,將紙捲成圓柱狀置入,將圓心固定在罐子中央,轉動圓規,在罐子內側的紙上畫圓,當紙拿出後,線段便完成了!這就是數學家的眼光。可見,數學家與普通人的區別就在於這種看問題的眼光和角度的截然不同啊。

數學家組成一個群體是他們具有共同的思維習慣,作者把這稱為“數學家的眼光”的提法平等又易讓人接受。書的“正反輝映”一章中所顯映的,就是兩樣東西相同還是不同,不同的人見解不同。比如,一本小說和一本數學手冊,對讀者來說是不一樣的。但是到了廢紙收購站,相同的斤兩,相同的紙張,就沒有什麼不同了。即使是同一個人,他看小說的時候內容的不同對他是很重要的。看的瞌睡了,把書當枕頭,內容不同的書所起的作用也就大致一樣了。數學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不同在於,在普通人眼中十分複雜的問題,在數學家眼中會變得異常簡單;普通人覺得相當簡單的問題,數學家可能認為非常複雜。具體的例子如,數學家的眼光可以從“三角形的內角和是

180°”這個眾所周知的數學常識中看到“任意 n 邊形外角和都是 360°”,看到“螞蟻在卵形線上爬一圈,角度改變量之和是 360°”,這樣犀利而睿智的眼光,足以讓人驚歎!毫無疑問,一經“數學家的眼光”來看問題,視野寬廣了,理解深入了,思路也打開了、活躍了,可謂別具一格、獨出新裁。更確切講,數學家的眼光,能從基本的數學常識中看出複雜的理論,能從不可能中看出可能,能從簡單的問題中看出解決的方法併為解決其它問題提供幫助和借鑑。司空見慣的是,在數學家的眼中,最基礎的理論也可以衍伸變化出高深的數學問題。因此,《數學家的眼光》教給讀者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自不必說,關鍵還在於帶給人們的深刻啟迪:數學的領域是廣闊無垠的,只要我們用心觀察身邊的事物,抓住平凡的事實,認真思考、悉心探索、仔細發掘,會發現數學不僅是耐人尋味的,而且是無所不在的。誠如作者張景中院士所說“從平凡的事實出發,有時能得到不平凡的結論”。

順便指出,張景中院士語言生動,文筆優美,在《數學家的眼光》這本書中,熱情的、詩情的語言隨處可見,在他筆下的數學——這個原本讓人一提及就充斥著枯燥、乏味、機械的數字科學在不知不覺中充滿了活力,給人以趣味盎然之感,就像是花園中的小精靈,又像是浩瀚天空中不斷閃爍的繁星,讓人著迷。更值得一提的是張景中教授以其雄厚的數學素養,紮實的數學功底,在深邃的數學思想指引下,娓娓道來的“橢圓上的蝴蝶”“

圈子裡的螞蟻”“地下高速列車”“佩多的生鏽圓規”等,視角獨特、見解深刻、引人深思、令人叫絕。這些都為《數學家的眼光》一書添上了濃墨重彩的神來之筆。同時,如果從文學的角度審視的話,那麼,《數學家的眼光》在中國數學科普的創作上也留下了強烈的“創新”印記,其風格的創新、語言的創新、表達方式的創新都為欣欣向榮的科普事業增光添彩,引領了數學科普創作百花爭豔的發展歷程。

敏锐·犀利·睿智——简评《数学家的眼光》

傳播數學,普及大眾

歡迎把我們推薦給你身邊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