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禿禿!高大上的這一段馬當路,為何竟無一棵行道樹?


光禿禿!高大上的這一段馬當路,為何竟無一棵行道樹?


圖說:馬當路東邊一側。上街沿寬大整潔,地磚平整,但是沒有一棵樹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陳浩 攝(下同)

植樹的最佳時節,每年除了3月,霜降之後的秋季也是植樹之時。近日,市民孟先生向新民晚報反映,處於黃浦鬧市區的馬當路,有一段路建設得時尚大氣,但竟無行道樹點綴,令人遺憾。

這段馬當路,行道樹缺位

孟先生對馬當路的“抱憾”,始於去年,又從夏到秋,一直惦念。

他說,去年他經過馬當路(建國東路至徐家彙路),感受到馬當路的“華麗轉身”,但走在路上,頭上太陽高照,行人苦不堪言,因為兩側的人行道上居然沒有行道樹。“特別在夏天,正午陽光直射,行人避無可避,猶如在烘箱裡行走。”後來,他又有幾次經過馬當路,感受有增無減。

他搞不懂,這段路的兩旁拆遷以後相繼建起了淡水灣花園小區,以及中海環宇薈和凱德晶萃廣場,面貌煥然一新,形象高端,道路也進行了拓寬,可為什麼一直不見為路人擋風遮陽的行道樹呢?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行道樹缺位?

還有其他市民也表示不理解。在附近上班的洪女士說,夏天為避免烈日照射,她都繞這裡而走;張先生也表示百思不得其解:建國東路以北的馬當路綠樹成蔭,為何建國東路以南的馬當路不栽行道樹?不知道這段300多米的馬當路何時栽上行道樹,既能還路人一片綠萌,同時也能美化市容環境。


光禿禿!高大上的這一段馬當路,為何竟無一棵行道樹?


圖說:馬當路東邊一側。上街沿寬大整潔,地磚平整,但是沒有一棵樹。

北面樹密密,南面光禿禿

10月28日,記者來到現場實地走訪,站在馬當路建國東路十字路口向北看,向南望,入眼感受截然不同。

向北看,馬當路在建國東路以北的路段,高大的梧桐樹分立道路兩側,張開巨大的枝丫,撐出了一片綠樹成蔭;而向南望,馬路寬敞,兩邊建築高大洋氣,行人走在路上,卻享受不到一絲絲綠色廕庇。

記者從北向南,在馬當路東邊一側行走。旁邊是商場中海環宇薈和凱德晶萃廣場,上街沿寬大整潔,地磚平整,有窨井蓋、燈柱、盲道、垃圾桶,但是沒有一棵樹,也看不到給樹預留的位置。一路走過徐家彙路,才重又見綠樹成蔭景象。

復又走馬當路(建國東路至徐家彙路)西側,這裡有沿街店鋪,還有一個高檔小區淡水灣花園。同樣沒有行道樹。唯一比馬路東側“亮眼”的是,在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之間,有一段持續100多米狹長的綠化帶內,稀稀落落種植著一些小樹,高約2米,瘦瘦的,枝條蕭疏,綠葉凋零,無法形成一絲絲的廕庇。後據瞭解,這些是帚桃,屬落葉小喬木,是桃的一個觀賞品種,枝幹開張角度狹小,枝條挺拔向上,枝條細,叢生,樹冠窄而高,屬型緊湊,形同掃帚。

記者查詢到,帚桃適宜做環境及庭院美化、景觀設置,也適合隔離帶栽植,並不符合行道樹的概念。根據百度百科,行道樹是指種在道路兩旁及分車帶,給車輛和行人遮蔭並構成街景的樹種(如懸鈴木、垂柳、銀杏等)。


光禿禿!高大上的這一段馬當路,為何竟無一棵行道樹?


圖說:地鐵在這裡有一段,與馬當路(建國東路-徐家彙路)幾乎重合

不種有原因,儘快植上樹

10月30日,記者致電黃浦區綠化管理所,綠化管理科相關負責人潘先生表示,該地塊暫時未種行道樹是有原因的。

記者查詢高德地圖和百度地圖,看到地鐵線在這裡有一段,與馬當路(建國東路-徐家彙路)幾乎重合。潘先生說,該地塊下有地鐵“地下建築”,牆體和頂板較高,預留給行道樹的空間侷促。“種植行道樹一般要求1米深度的泥土層。”此前開過的樣洞顯示,不滿足行道樹種植要求,加上考慮地下管線複雜,所以種植行道樹一事就擱置了。

不過,最近該地經過綜合改造和調整,地下管網改造已完成。潘先生告訴記者,今年夏天,他們又開過2個樣洞,已經滿足種植要求。根據安排,將盡快安排種植。選種的是胸徑在16-18cm的懸鈴木。“11月就可以開工。”

不過,以上所說的只是馬當路東側;馬路西側,現在種植的是帚桃,因受種植條件限制,暫時不會作調整。

新民晚報記者 陳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