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脈CTA與冠脈造影,該如何選擇?|融會“冠”通

冠脈CTA與冠脈造影都是觀察冠脈解剖的重要手段,在較少進行心肌缺血功能學評估的當下,兩者是診斷冠心病與危險分層非常重要的檢查。什麼時候應該做冠脈CTA,什麼時候應該直接進行冠脈造影,抉擇主要看以下幾方面。

根據冠心病可能性選擇

根據病史採集獲得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可以判斷患者冠心病的可能性,量化驗前概率(其實就是冠心病的可能性)後可以指導檢查選擇。

典型心絞痛需要符合以下全部3點:①胸前、頸部、下頜、肩部或手臂的壓迫感;②由體力活動誘發;③休息或硝酸酯5分鐘內緩解。不典型心絞痛只需滿足以上任何2點即可,而僅符合0-1點時被稱為非心絞痛性胸痛

在今年的ESC發佈的慢性冠脈綜合徵指南中,給出了根據年齡、性別與症狀典型程度共3個維度來判斷的驗前概率。

冠脉CTA与冠脉造影,该如何选择?|融会“冠”通

除上面量化的驗前概率外,如果患者存在冠心病危險因素、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存在異常、超聲心動圖左室功能異常或平掃CT可見冠脈鈣化,可能性還要增加;而如果患者心電圖/運動心電圖正常、平掃CT也沒有見到冠脈鈣化,可能性要相應降低。

對於臨床判斷可能性較小的患者,冠脈CTA與冠脈造影可以都不做,建議尋找其它可能的胸痛原因。如果單純臨床評估無法除外冠心病,但冠心病可能性不是特別高、既往沒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冠脈CTA更加適合,主要用於排除冠脈存在狹窄。對於冠心病可能性較高、左室功能不全懷疑與心肌缺血相關的患者,冠脈造影更加適合,可以同時行FFR及介入治療。

當患者胸痛除懷疑冠心病外,不能通過臨床判斷除外肺栓塞與主動脈病變等問題時,CT更適合明確診斷。

冠脉CTA与冠脉造影,该如何选择?|融会“冠”通

卵圓孔未閉的患者,CT同時發現肺栓塞和冠脈阻塞

根據冠心病穩定性選擇

判斷患者是急性冠脈綜合徵(ACS)或慢性冠脈綜合徵(CCS)對於冠脈CTA與冠脈造影的選擇異常重要。

如果出現靜息痛、新發痛、長時間(>20min)痛、進行性痛,心肌損傷標誌物升高且存在動態演變,甚至血流動力學受影響,主要考慮ACS,血運重建十分重要。在STEMI患者或符合中高危標準的NSTE-ACS患者中,早期血運重建相比保守治療可以大大降低缺血事件發生風險,因此應直接冠脈造影而不是冠脈CTA。對於症狀沒有反覆發作、符合低危標準的NSTE-ACS患者,可以先做冠脈CTA等無創檢查。

患者症狀較為穩定且未出現心肌損傷標誌物升高,考慮CCS的可能性更大,應以藥物治療為主,優先選擇冠脈CTA評估,冠脈造影與介入治療作為補充。如果症狀嚴重且藥物無法緩解、少量運動即出現典型心絞痛、臨床評估心血管事件較高、可能從血運重建中獲益的患者,應該直接選擇冠脈造影。

根據冠脈CTA可行性選擇

與冠脈造影不同,冠脈CTA受到限制較多。當可能受到這些無法避免的因素影響時,冠脈造影要優先於冠脈CTA。

運動所致的偽影在冠脈CTA中十分常見,有可能來自呼吸、心跳或患者不配合。有患者無法配合屏氣,在掃描期間心臟位移導致偽影。有些患者心率過快,即使使用β受體阻斷劑仍無法降到60-70bpm以下,導致每次心動週期提供的掃描時間不足。有些患者心律不齊,導致連續掃描時心臟無法重合。右冠由於在心動週期中運動範圍及速度較大,最容易受到干擾。儘管現在有新技術嘗試減少這些影響,但仍然會出現成像質量下降、輻射劑量增加等問題,最好的方法是使用藥物控制心率及心律。

冠脉CTA与冠脉造影,该如何选择?|融会“冠”通

心率快影響成像質量

冠脉CTA与冠脉造影,该如何选择?|融会“冠”通

心律不齊影響成像質量

鈣化既可能低估,也可能高估管腔狹窄程度,低估可能更加常見。越是嚴重的鈣化,對於冠脈CTA的影響越大,但即使很小的鈣化也可能引起較大誤差。

冠脉CTA与冠脉造影,该如何选择?|融会“冠”通

冠脈CTA低估鈣化病變狹窄程度

冠脉CTA与冠脉造影,该如何选择?|融会“冠”通

冠脈CTA高估鈣化病變狹窄程度

冠脈支架對於冠脈CTA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支架材質與支架設計, X線穿透性差的材質、又厚又密的支架樑對成像影響大。冠脈CTA對於支架內再狹窄的排除效果優於診斷效果。

冠脉CTA与冠脉造影,该如何选择?|融会“冠”通

本圖中近端支架腔內受影響大,遠端影響小

如果患者嚴重肥胖,一方面有可能無法進入CT機完成檢查,另一方面X線透射性差影響冠脈CTA成像質量,有時只能選擇冠脈造影。

結語

不管冠脈造影還是冠脈CTA,只是對於冠脈解剖的判斷,均不能替代心肌缺血功能學檢查。希望未來心肌缺血功能學檢查能夠更加廣泛開展,畢竟需要治療的是心肌缺血,而不是冠脈狹窄。

參考文獻:

[1] Knuuti J, Wijns W, Saraste A, et al. 2019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s[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9.

[2] Roffi M, Patrono C, Collet J P, et al. 2015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out persistent ST-segment elevation: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out Persistent ST-Segment Elev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6, 37(3): 267-315.

[3] Ghekiere O , Salgado R , Buls N , et al. Image quality in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challenges and technical solutions[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Radiology, 2017, 90(1072):20160567.

[4] Abbara S , Blanke P , Maroules C D , et al. SCCT guidelines for the performance and acquisition of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J].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computed tomography, 2016, 10(6):342-358.

[5] Kumbhani D J , Ingelmo C P , Schoenhagen P , et al. Meta-Analysis of Diagnostic Efficacy of 64-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in the Evaluation of Coronary In-Stent Restenosi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09, 103(12):1675-1681.

[6] Andrew, M. & John, H. Int J Cardiovasc Imaging (2015) 31(Suppl 2): 145. https://doi.org/10.1007/s10554-015-0773-0.

[7] Valmiki Maharaj, Pratik S. Velangi, Kurt Prins, Pal Satyajit Singh Athwal, Prabhjot S. Nijjar. J Am Coll Cardiol Case Rep. 2019 Oct 23. Epublished DOI: 10.1016/j.jaccas.2019.08.021.

冠脉CTA与冠脉造影,该如何选择?|融会“冠”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