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腸炎的幾種施治方法

慢性腸炎屬於“久瀉”、“腹痛”等範疇。初因感受外邪或飲食不潔或情志不遂等原因損傷脾胃,致使脾虛溼盛,邪滯腸中,又復因正虛邪戀而遷延日久,最終脾腎虧虛,諸邪膠結,纏綿難愈。

慢性腸炎的幾種施治方法

本病從邪實看,以溼為多,亦可見寒、熱、痰、瘀、食滯等。從正虛看,以脾虛為主,亦可兼有腎虛。因是慢性病,故多數虛實夾雜。對腹痛症狀而言,多數是因為邪滯腸道引起,其中溼熱比較多見。這些患者可能喜食辛辣,或者曾經因為飲食不潔患過急性胃腸炎而未徹底痊癒,導致溼熱蘊結腸內,阻滯氣機,發為腹痛、洩瀉。我們都知道葛根芩連湯善治此證,我補充的是一點用藥劑量分配問題。患者疼痛部位在臍周,便後無緩解,其病位應在小腸,心與小腸相表裡,故重用黃連入心以清小腸溼熱;患者腹痛並有便意,瀉後痛減,或見裡急後重,病位應在大腸,應適當多用黃芩。除芩、連之外,蒲公英、白頭翁等也是十分實用的藥選。有時熱重於溼的患者可能會出現便秘現象,我多選大劑量蒲公英或者適量大黃來洩熱。針對氣滯,我喜歡用枳實和木香來調氣機。此二藥對胃腸道的興奮和抑制有雙向調節作用,可以快速緩解腹痛症狀。

慢性腸炎的幾種施治方法

因情志不遂引起發病的多與肝脾不調有關,另外還有比較常見的是因為過食寒涼或者素體陽虛而見寒溼象的,這些就屬於肉桂、乾薑的適應證了。

本病脾虛,運化失常,氣虛下陷,見溼盛洩瀉,治當健脾昇陽。常用炒白朮、茯苓、蒼朮、黨參等扶運中土,健脾止瀉。昇陽則選黃芪或葛根。白朮、茯苓能補脾祛溼,其中白朮偏補脾益氣,茯苓偏滲溼止瀉,同用補脾力盛。有的患者腹脹不痛,食少身重,舌苔膩,看似脾虛,實乃溼困,此時當宣化溼濁,溼除則脾健,用茯苓、蒼朮更宜,蒼朮燥溼作用尤強。黨參大劑量可宣通,小劑量反壅滯,針對虛實夾雜患者,大劑量黨參可以起到補不壅塞,且不斂邪之作用,但對存虛證患者就只能用小劑量了。

久病不愈,累及於腎,見腎陽不足,或素有腎陽不足導致脾陽不運的,多表現為五更瀉。胃腸納食消谷,傳化糟粕有賴於脾陽的溫運,然中土之陽根於命門,命門不溫,則脾陽不運,故腎陽不足引起的五更瀉為更深層次的虛損,比單純脾虛洩瀉嚴重,頑固。溫補腎陽可以釜底加薪,助脾運化,多選附子、肉桂、補骨脂等補命門火。久病滑脫,需要收澀,可選訶子、石榴皮、仙鶴草、赤石脂等。

慢性腸炎的幾種施治方法

來看下具體辯證:

寒溼

小腹冷痛,疼痛劇烈,得溫痛減,遇寒加重,大便清稀無味,舌暗淡,脈沉遲。用藥可選附子、乾薑、蒼朮等。

溼熱

腹痛有灼熱感,進辛辣食加重,大便不爽,味臭,或幹或黏,便時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用藥可選葛根、黃芩、黃連、白頭翁等。若兼有陽虛髒寒,表現寒熱錯雜,可選烏梅丸加減。

食滯

脘腹滿悶,腹痛洩瀉,瀉後痛減,可伴有不消化食物,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舌苔厚膩,脈滑。用藥可選山楂、麥芽、厚朴等。

肝脾不調

腹痛腹瀉每因情志不遂而復發,大便時瀉時結,同時伴有脅胸脹悶、善太息等症,舌淡紅,脈弦。用藥可選柴胡、白芍、白朮等。

慢性腸炎的幾種施治方法

脾胃虛弱

腹痛隱隱,大便溏稀,稍進油膩則加重,同時食少納呆,乏力倦怠,舌淡脈弱,用藥可選黨參、白朮、茯苓等。

脾腎陽虛

晨起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後則安,同時肢冷畏寒,腰腿痠軟,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用藥可選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

瘀阻腸絡

腹部刺痛,痛有定處,按之痛甚,腹瀉或見膿血,舌有瘀斑或舌暗,脈弦而澀。用藥可選三七、五靈脂等。若兼有痰,表現大便黏,便後不爽,可加白芥子、桔梗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