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高第街的潮汕人後裔

本文轉載目的在於信息學習、交流,非商業盈利用途。

祖籍澄海的高第街許氏一族,自清代以來名人輩出,名聲顯赫,曾被譽為“羊城第一大戶”

提起

廣州高第街的潮汕人後裔

區,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越秀區的北京路——這可是名聞全國的著名商業步行街。就在北京路的南邊,還有一條不起眼的小街,長約三四百米,這就是高第街。北京路是縱貫南北,高第街則呈東西走向。

狹窄舊街,深藏多少往事

廣州高第街的潮汕人後裔

高第街的名稱很有意思。廣州文史資料記載:唐代丞相、詩人張九齡的後裔張子頤宋代時就從粵北的曲江遷來廣州高第街,高第街在宋代就已經存在。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高第街屢經變遷,但可以肯定的是,清末至民國,高第街在廣州的地位不亞於今天的北京路。高第街因為經營蘇杭雜貨而成為名街,又叫“蘇杭街”。從清朝開始,鞋類、頭繩、梳篦、布匹等,但凡婚姻嫁娶用品,都能在高第街買齊。據稱,清末廣州開闢公路,高第街就規定不能行駛汽車,因此,有人將高第街視為名符其實的廣州最早的商業步行街。

廣州高第街的潮汕人後裔

1929年初,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南天王”陳濟棠主政廣東。當時陳濟棠查獲一批走私煙土,罰款6萬元。他接受時任中山大學教授、隨後任廣州工務局局長的程天固先生的建議,撥給廣州市政府作為建築平民宮之用。之後,廣州市政府擇定高第街舊軍事廳作為平民宮地址,開始招商承建,1930年底竣工。建成的平民宮“為洋樓式,連地窖共五層。逐層細上,以尾層為最細,約及二層的五分之三。預定地窖一層為廚房、飯堂、浴室,二層以上則租與平民居住,取回極低廉之租值,計共可容五百人” 。

按容納平民五百人計算,這批樓房理應是幾十幢了。今天在高第街一帶,筆者看到很多破舊洋房,有的帶有西式騎樓風格,恐怕一些建築就是陳濟棠主粵時期修建的。

據稱,改革開放初期,高第街出現廣州第一批個體戶。上世紀80年代初,高第街被批准為廣州市第一個工業品市場,經營布匹、服裝、鞋帽、百貨等。現在的高第街,看起來十分狹窄,寬只有幾米,兩側都是賣內衣的小店,但也算是一個頗具規模的內衣批發市場。我在兩間店中,不經意間,竟然發現店主都說潮汕話,證明這一帶做生意的潮汕人是很多的。

廣州高第街的潮汕人後裔

不過,吸引我注意的,倒不是這裡內衣批發生意的繁榮,而是歷史上高第街潮汕人的情況——延續幾百年,名聲顯赫,曾被譽為“羊城第一大戶”的許氏家族。

許氏家族,當年羊城大戶

高第街中的“許地”是從前許氏家族的集中居住地。筆者走訪“許地”時,卻發現到處樓房破舊,相信許氏族人中的有錢有勢者早就搬離此地,留給探訪者的只是歷史的感嘆。

高第街的許氏,祖籍來自澄海。

廣州高第街的潮汕人後裔

乾隆二十五年(1760)前後,一名叫許永名的潮汕漢子離開潮汕地區,來到廣州府,做起小本生意。十年後,許永名娶了一位黃姓女子。婚後第二年,生下長子許拜庭,後來又誕下兩子。許拜庭後成為清代廣州富商,他出資組織剿滅海盜而被清政府封賞,斥資在高第街購買屋宇,被後人稱為“許地”。許拜庭就是高第街許氏家族尊崇的第一代祖先。

清代以來,高第街許氏名人層出不窮,這個家族在各個時期都有地位重要的人物出現。高第街許氏名氣最大的,當屬民國時期的許崇智、許崇清和許廣平三人。

廣州高第街的潮汕人後裔

我翻閱史乘,逐一查閱高第街的幾位許氏名人——

許崇智(1886-1965),字汝為。早年加入同盟會。曾任福建北伐軍總司令。1916年任中華革命黨軍務部長。1917年夏,孫中山率領部分海軍艦隊南下廣東,開展護法運動,許崇智隨行主持軍事。之後,許崇智任大元帥府參謀長,再任中華民國軍政府陸軍總長。1924年任國民黨中央軍事部長、粵軍總司令,1925年任民國軍事部長兼廣東省政府主席。震驚中外的“廖仲愷案件”發生後,許崇智地位急劇下降,讓位於蔣介石。

廣州高第街的潮汕人後裔

許崇清(1888-1969),別號志澄,曾任廣東省教育廳長、代理省長,是著名教育家,他和中山大學有著深厚淵源。1951年,中大要任命一位新校長,中央當時本來另外有人選,但毛澤東認為不合適,沒有同意。提名許崇清做校長人選之後,毛澤東馬上就批准了,他對許崇清的推崇可見一斑。許崇清幾次出任中大校長,直到“文革”中去世。至今,中大馬崗頂仍有一座舊磚樓,就是許崇清當年的居所。

許廣平,魯迅的夫人,這是人所皆知的,介紹從略。另外,許氏在清代,還出了一位閩浙總督許應騤。

廣州高第街的潮汕人後裔

高第街許氏還通過聯姻方式,和很多名人掛上關係,比如:朱光亞,其夫人為許崇清女兒;紅線女,是高第街許崇灝乾女兒;廖仲愷,其侄女為許崇清夫人……民國時期的高第街許氏,真是名符其實的“羊城第一家”。

如今,在北京路一帶高樓的壓擠下,高第街實在顯得破爛不堪。

高第街的許氏後人今何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