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作死也不會死的美好時代,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宋朝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有一句名言,他說:“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宋朝”。

史學大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高曉松說:“你讓我穿越10回,我還是去宋朝”。

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宋朝是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的,那就是:“積貧積弱”。

士大夫作死也不會死的美好時代,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宋朝

為什麼這些知識分子那麼喜歡宋朝?

1、國家厚待士大夫

喜歡宋朝的人大多是知識分子,而宋朝對知識分子的政策極好,甚至可以說是厚待知識分子,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時就立下了三條誓言: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三、不加農田之賦。

執行的如何?

都很好。

尤其是第二條,不僅不殺士大夫,還給士大夫加工資,各種籠絡與福利,那個時代的讀書人是很幸福的,生活水平也很高,因為這樣,宋代的文化成就極高,宋代的名臣也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

宋朝官員俸祿豐厚,朝廷變著法子地給官員發錢、發東西。

祿米、俸錢是基本的收入,正一品官月領祿米150石,俸錢12萬文,外加每年綾20匹、羅1匹、綿50兩;從九品官月祿米5石,俸錢8000文,外加每年綿12兩。

官員們還領取職錢(俸錢類似基本工資,職錢類似於崗位工資),享受免費住房、食宿和隨扈。朝廷給每個官員配備免費僕人,最低的官員配給1名僕人,宰相可配給100人。

據說一個宰相的收入相當於年薪360萬。

宋代的科舉制也日漸成熟,科舉在宋代為知識分子提供了大量的機會晉升,“學而優則仕”是每個讀書人的心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成為無數寒門讀書人的勵志雞湯。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在宋太宗在位時期的第一次科舉考試中,一共錄取了進士及諸科多達500多人。

宋太祖在位時,十幾年加起來也才錄取了180來人,僅僅才是宋太宗一次錄取人數的1/3。

從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一直到淳化三年(公元992年)這16年間,宋太宗共開了8次科場,一共錄取進士、諸科多達6692人,將近宋太祖時期的40倍。

不僅如此,在待遇上,宋太宗也給予被錄取者諸多恩遇。宋太祖多授予新科進士地方小官,而宋太宗則對他們從優授官,起點很高,爬得也快。同時他們也是真正的“天子門生”,宋太宗授予他們“

到治所,事有不便於民者, 疾置以聞(《續資治通鑑長篇》)”的權力,意思是說,他們若在地方上發現民生疾苦,可以直接向皇帝彙報。

宋真宗重視學習,重視知識分子,除了繼續擴大科舉錄取人數之外,還自己寫文章勸學,“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

2、皇帝尊重士大夫

士大夫作死也不會死的美好時代,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宋朝

宋神宗

宋朝是與士大夫共同治理的,所以他們很尊重這些人,宋朝皇帝在士大夫面前一直保持著謙遜的傳統,比如:

有一次,名臣程顥與宋神宗一起討論人才的問題。宋神宗說,現在天下人才太少了,“朕未見之。”程顥一聽不大高興,當場指責皇帝,您怎麼敢這麼輕視天下的讀書人?宋神宗連忙說道:“朕不敢!朕不敢!”

南宋高宗在聊起學問時,則明確承認:“朕學問豈敢望士大夫!”

有更誇張的例子:

宋真宗有一次遣使持親筆詔書來見宰相李沆,詔書的內容是封劉氏為貴妃,李沆認為這個命令於理有違,竟當著使者的面,把皇帝手詔燒掉了,並且讓使者傳話:“但道臣以為不可。”此事不了了之。

也有倚老賣老的大臣。

名臣韓琦有一次跟宋神宗聊天,說:“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兒子,做得好,臣便面闊;做得不好,臣亦負慚愧。”這是以皇帝的長輩自居,但是在朝廷裡沒有人覺得這事兒是韓琦囂張跋扈。

這些例子就不只是皇帝尊重士大夫,而是士大夫真的是有自己的想法就直說,沒有後顧之憂的表現,反正你們祖宗立有誓言,你又不敢違背。

有時,皇帝甚至會遭到地方官的批評。

宋太宗時期,進諫之風更熾,有一個小小的縣尉竟然上疏,說皇帝的后妃太多,應該減少點。皇帝聽了,感覺自己很委屈,他對大臣說:“內庭給事二百人,各有執事,而灑掃亦在其中,若行減省,事或不濟,蓋疏遠之人所未諳耳”後宮要是再減少,人手就不夠了。地方小官,對宮內情況不瞭解啊!宰相想以“妄言”罪處理此官,太宗說:“以言事罪人,後世其謂我何?小官敢論宮禁之事,亦可嘉也。”

皇帝也有著急的時候,有時也想對有罪的人處以極刑,結果還是皇帝自己認慫。

宋神宗時期,要殺一個有罪的文人官員,遭到朝中官員反對,他們說“祖宗以來未嘗殺士人”。後來改為“刺配遠惡處”,又有人說“士可殺不可辱”。宋神宗感嘆道:“快意事做不得一件。”大臣們則稱,“如此快意事做不得也好”。

在宋代,你無論怎麼作,都不會因言論獲罪而死。

3、社會上有崇拜科舉進士的風潮

士大夫作死也不會死的美好時代,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宋朝

因為科舉制的成熟,宋朝每年有大量的讀書人進入官場,從此邁入上流社會,普通百姓甚至高門大院的富戶對這些政治新星特別關注,同時,人們會用特殊方式來表達對知識分子的崇拜。當時出現了一個現象是“

滿朝朱貴紫,盡是讀書人。

宋代流行一種叫“榜下捉婿”的特殊風俗。

宋代科舉發榜的當天,有很多人帶著家丁隨時準備動手搶高中的舉人,他們選擇女婿時,基本都是"飢不擇食"的,將習俗所重視的家世背景等都拋之腦後,甚至是這位新及第進士是否還是單身都來不及考慮。

曾有一個新及第的年輕舉人,一表人才,為一權勢之家看中,其家便派出十多個壯丁將青年簇擁至其家,該青年既不拒絕,也不逃避,而是欣然而往。

不久,一位著高官袍服的人來到青年面前,問道:"我只有一個女兒,長得不醜,願意嫁與公子為妻,不知可否?"此青年深鞠了一躬,推辭道:"我出身寒微,如能高攀,固然是件幸事,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說,怎麼樣?"圍觀眾人見狀鬨堂大笑,隨即散去。

有時年齡也是可以不考慮的。

有一個叫韓南老的人,考中了進士,很快便有人來向他提親,他並未拒絕,而是作了一首絕句"讀盡文書一百擔,老來方得一青衫。媒人卻問餘年紀,四十年前三十三。"

不僅讀書人對科舉考試趨之若鶩,甚至連皇子有時也想過一把癮。

重和元年(1118年),趙楷偷偷地參加了當年的科舉考試,由於他文采的確非凡,竟一路披靡,進入了殿試。在殿試中發揮更是出色,奪得了頭名狀元。

發榜後,趙楷將實情告訴了徽宗。徽宗高興之餘,怕天下士子說閒話,就把當年的第二名(榜眼)王昂提為狀元。

生活在宋代的官員是很享受的,尤其身居要職的高官,他們不用擔心柴米油鹽醬醋茶,不用擔心因為表達了不同意見而有殺身之禍,處理政務之餘,以琴棋書畫相伴,這是整個宋代的國策的延續,也跟皇帝的仁愛寬厚有關,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文化才發展到了頂峰。

日本史學家內藤湖南有一個觀點很著名,他是這樣說的:

由宋代開始,中國進入近世時期,直至清末。宋元為近世的前期,明清為近世的後期。貴族沒落,平民地位提高,構成了中國特色的近世史:文學藝術極其繁盛,政治軍事逐漸對民眾失去了吸引力,建功立業已不再是人心之所繫,追求寧靜與祥和、厭惡紛爭和戰鬥開始成為人們的內心追求。

進入近世之後中國文化發展到頂峰,但衰亡的種子總是在極盛中播下。

如果可以選擇,我願在宋代生活。

宋朝的高官生活有多好?

宋朝著名宰相呂蒙正出身於貧寒,任官期間也算清廉,然而退休後,在洛陽建“有園亭花木,日與親舊宴會“。

司馬光在退休後也來洛陽,自己出資買了20畝地,建立了“獨樂園”這裡有“讀書堂”、“弄水軒”、“釣魚庵”、“種竹齋”、“見山臺”等若干建築,在這裡19年,寫出了鴻篇鉅著《資治通鑑》。

參考書目:脫脫著《宋史(職官志十一)》

張宏傑著《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

內藤湖南著《中國史通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