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時代的王者PK“功夫對決”這種事情,還真是可遇不可求呢

第一場 關公戰秦瓊——王羽對勝新太郎《獨臂刀大戰盲俠》(1971)

不同時代的王者PK“功夫對決”這種事情,還真是可遇不可求呢

古有關公戰秦瓊,今有盲俠對獨臂刀。“盲俠座頭市”在日本的影響之大,我們看看北野武電影中一再的致敬就能明白,而“獨臂刀”系列在中國功夫片史上的地位也與之彷彿,大導演李仁港、徐克都曾拍攝過致敬的作品。當年王羽反出邵氏自立門戶,開拍的第一部電影,便野心勃勃地把一中一日這兩位“天殘地缺”的高手拉到了一起,為此在當時還與舊東家鬧出了一場官司。《獨臂刀大戰盲俠》在當年便是一部話題之作,備受矚目。

影片講述獨臂刀王剛赴日訪友,路遇中國遺孤,並與座頭市結識,兩人之間因言語不通鬧出許多笑話,最後更因誤會難解,不得不性命相搏。瞎子座頭市以閃電般的拔刀術著稱,而獨臂大俠王剛則以獨門金刀刀法和輕功與之對抗。最後誤會消除,王剛不禁慨嘆“你是個好人,如果言語能通……”,我想,下一句應該是“我們能成為朋友”。

有趣的是,因為要兼顧雙方影迷的情緒,影片上映時有兩個版本,日本版名為《盲俠大破唐人劍》,結局是座頭市要了王剛的命,而香港版則名為《獨臂刀大戰盲俠》,結局是獨臂刀擊敗了盲俠。更值得一提的是,同在1971年,三船敏郎赴美國拍攝了武士對決西部牛仔的《龍虎群英》,而26年後,李連杰亦赴美拍攝了黃飛鴻對決西部牛仔的《西域雄獅》,西部片、劍戟片、功夫片,中日美三國的特色片種交相輝映,成就了一段世界影壇佳話。

第二場 龍吟虎嘯——李小龍對羅禮士 《猛龍過江》(1972)

不同時代的王者PK“功夫對決”這種事情,還真是可遇不可求呢

全美七屆空手道冠軍羅禮士或許在武學造詣上不及李小龍,但絕對是在銀幕上最堪與李小龍匹敵的對手。《猛龍過江》中的這場對決,是所有空手道迷和截拳道迷心目中的聖經,在當時就吸引了空前的關注。我們列出的“功夫對決”,很大程度上不如稱為“票房號召力對決”,但這一場卻是例外。羅禮士得知劇本安排自己輸給李小龍,心中大為不服,在參與演出之前堅持要先與李小龍比試一下,落敗之後,才肯披掛出鏡。所以我們在鏡頭上看到的雖然不是對決的實況,卻是最接近真實狀態下高手對決的場面。僅此一點,這場決鬥就足以獨佔鰲頭!

羅禮士擅長高踢腿,私下裡曾與李小龍多次切磋。在這場角鬥中,他剛猛的踢法一度讓李小龍難以招架,聰明的李小龍立即改用拳擊中的滑步跳躍,在遊走中消耗對手。截拳道博採眾家之長的特點在這部電影裡表露無遺,李小龍用傳統功夫中的低位腿法封住羅禮士的起腳方位,然後發起了狂風暴雨式的攻擊,直到徹底打垮對手!

古羅馬鬥獸場給這場對決增添了一份悲劇意味,當筋疲力盡的羅禮士倒下時,這裡彷彿又見證了兩位角鬥士之間的殊死格鬥。

影片一經推出,便在東南亞掀起觀影狂潮。在功夫影視上的影響更引來效仿者絡繹不絕,洪金寶在《肥龍過江》中曾不甚高明地拷貝了這一場面,至於搞笑版的例子,大家不妨想想《新鹿鼎記》裡,周星馳從溫兆倫身上揪下、又吹飛的一撮毛……

第三場 白衣刺蟒袍——姜大衛對狄龍《刺馬》(1973)

不同時代的王者PK“功夫對決”這種事情,還真是可遇不可求呢

姜大衛和狄龍兩位巨星都以善演大俠著稱,他們之間唯一的一次“生死相搏”出現在1973年的《刺馬》中。憑《十三太保》、《報仇》聲名鵲起的姜大衛,憑《新獨臂刀》嶄露頭角的狄龍,兩位銀幕硬漢之間的鐵血對決在當年引起的轟動,今日的“PK”一詞就算鐵樹開花也難以形容其萬一。

在劉家良師傅的精心設計下,姜大衛飾演的張汶祥從刁斗中下撲,刺中狄龍飾演的馬新貽,稍事包紮後,兩人展開了一場長達六分鐘的單打獨鬥。準確地說,這是一場情緒和風格大於合理性的對決,因為我相信除了張氏電影中寧死不屈的硬漢,沒有一位高官會堅持帶傷親自拿下刺客。兩位昔日的弟兄一著白衣,一著蟒袍,一持三節棍,一持單刀,由器械而拳腳,最後捨命相搏,中間不斷閃回黃縱被馬新貽出賣的一幕,氣氛被一波一波抬升至高潮。當最後姜大衛拔出已經扭成麻花狀的匕首時,相信不止一位觀眾的心也同樣被扭成了麻花。狄龍憑藉在該片中出色的演技,獲得了當年第十一屆金馬獎“優秀演技特別獎”,同年更獲得第十九屆亞洲影展的“優異演技獎”。

今日看來,這場決鬥從佈景、服裝到動作都不免有簡陋之憾,然而正是這場決鬥,以一種看似荒謬的方式悍然凸顯出了張徹電影中的鐵血情懷。醇厚的兄弟之誼,無情的背叛以及殘酷的收場,這些主題在後世的《中環英雄》、《喋血街頭》、《投名狀》等一系列改編版本中,依舊餘音嫋嫋。

第四場 三人成虎——成龍對洪金寶對元彪《飛龍猛將》(1988)

不同時代的王者PK“功夫對決”這種事情,還真是可遇不可求呢

成龍、洪金寶、元彪是八十年代香港動作片的三根中流砥柱,然而他們之間到底誰的功夫最高,真沒人說得清楚。正因為如此,1988年的《飛龍猛將》中三兄弟的過招才分外引人矚目,觀眾都想知道,到底誰才是最能打的老大。

這段戲不過短短几分鐘,動作卻異常複雜,三個人互相看不順眼,於是上演了一出“一對一對一”的全武行。成龍扮演的阿龍一開始還想勸架,架不住兩人左一拳右一腳,於是怒從心頭起,乾脆加入戰團。格鬥是一貫的幽默詼諧風格,出其不意的襲擊,不拘一格的出招,每每出乎意料,不落俗套。特別是每次看到“打你不用挑時辰”,都能讓人笑到癱。

眾所周知,三位武星皆出身于占元師傅的戲班,成龍(藝名元樓)一身功夫多半是洪金寶(藝名元龍)所授,元彪更多蒙二位師兄照顧,才得以踏上星途。出身七小福的三兄弟之間一直是恩怨情仇,合合分分,彼此之間的關係正如這出打戲。在歷經了《福星系列》和《快餐車》的輝煌之後,《飛龍猛將》成為三兄弟合作的巔峰,在當年創下了三千萬的票房收入,居當年賣座亞軍。只可惜自此之後三人便分道揚鑣,再無合作的作品問世,功夫迷望穿秋水,亦是枉然。

第五場 拳怕少壯,棍怕老狼——洪金寶對劉家良《群龍戲鳳》(1989)

不同時代的王者PK“功夫對決”這種事情,還真是可遇不可求呢

上世紀80年代末正值功夫影壇新舊交替之際,集導演、演員、武打設計於一身的功夫全才洪金寶常常被人與前輩影人劉家良相提並論。在三毛親自執導的《群龍戲鳳》中,這兩位功夫全才之間的對決自然吸引了無數影迷們灼灼的目光。

在成名的香港武星中,三毛與“功夫良”或許是身形對比最強烈的兩位了。洪金寶身若巨靈,劉家良瘦削精幹,一對瘦虎肥龍,在片中的對決卻都是硬橋硬馬。洪金寶在這段戲中顯然安排了一段對舊式武打風格的戲仿,隨著《將軍令》音樂響起,他大擺猴拳架勢,大做鬼臉,彷彿是對劉家良絕技“猴拳”的嘲諷,然後突然進攻,用剛猛直接的拳腳表明“拳怕少壯”。而劉家良亦不示弱,一記朝天蹬將洪胖踢得倒翻出去,然後抄起白蠟杆一輪暴風驟雨,教會了他“棍怕老狼”!不過洪金寶也不含糊,迎著棍風表演的幾個高難度騰挪動作,同樣不容辯駁地闡明瞭一個樸素的真理:肥肉也是肉!

按照劇情安排,洪金寶扮演的羅通敗在了劉家良的手下,得到的評價是“肥仔,好樣的,我打架這麼久,只有你一個打得我害怕!”洪金寶回答:“你也是好樣的,我打架這麼久,你是第一個打贏我的!”雖是戲中臺詞,卻也不妨看作是新老兩代動作明星之間的惺惺相惜。

如今,白髮斑斑的三毛依舊活躍在第一線,而劉家良已逝去。再無新秀與前輩合唱一出“羅通掃北”,不免令人扼腕。

第六場 狹路相逢,死不旋踵——甄子丹對李連杰《男兒當自強》(1992)

不同時代的王者PK“功夫對決”這種事情,還真是可遇不可求呢

“要找全香港最能打的人來跟李連杰對決”!徐克在拍攝《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時給袁和平提出要求。當時《黃飛鴻》大獲成功,續集自然更要超越前作。不可否認,甄子丹當年的星輝尚未足夠燦爛,但依靠《洗黑錢》、《直擊證人》等力作創下的口碑,也自打出了一片天地。所以當時八爺想到的第一人選,便是甄子丹。

兩人的對決以官邸切磋為前奏,四門棍對少林棍,奠定了納蘭元述咄咄逼人,黃飛鴻穩重守成的基調。在最後的對決中,狹窄的空間配合劇情,將兩位豪傑拋入一個你死我活的局面之中。雙雄由長竿而雙棍,由硬杆而軟兵,當真是狹路相逢,死不旋踵。在甄子丹的設計下,納蘭將軍多了一記“束布成棍”的絕招,雖然最後惜敗,可這位悲劇英雄臨死前一握拳,想抓住的,分明是大清飄搖的江山。

這場近乎完美的對決中也有些小小的瑕疵,如果說黃飛鴻的竹篾能突出重重繩圈還可以歸結為神功驚人的話,那劃破脖子左側,卻從右側噴血只能理解成穿幫了。這是戲內,在戲外,兩位北京武術隊的師兄弟在銀幕上的第一次交手給甄子丹留下了慘痛的回憶:眉頭被李連杰的棍梢捅破,足足縫了六針。

納蘭將軍無疑是黃飛鴻曾遭遇的最強勁的對手,這場對決也是黃飛鴻系列中的經典華章,以至於在《西域雄獅》中,鬼腳七隻有化身納蘭,才能激發起黃飛鴻的潛能,徹底恢復記憶。

第七場 爵士伴古典——成龍對劉家良《醉拳2》(1994)

不同時代的王者PK“功夫對決”這種事情,還真是可遇不可求呢

七十年代的功夫之王如果遭遇八十年代的功夫之王,會怎麼樣?答案直到九十年代的《醉拳2》方才揭曉。

這場打戲大約是本系列“對決”中風格最輕鬆的一個,接近長輩與後輩之間的切磋。劉家良的老辣在一開始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火車與鐵軌之間的狹窄空間中,居然選用長槍作兵器與成龍的單刀對打,足見這位影壇宿老的自信。方寸之地輾轉騰挪,乃是正宗南派武術的精華所在,只見武舉人與黃飛鴻刀來槍往,猿進猱擊,端的令人眼花繚亂。從誤會冰釋開始,風格轉入輕鬆,笑料迭出。號稱“從來不用刀”的少年黃飛鴻在前輩面前結結實實現了一回寶,算是預演了醉拳的風采。

成龍曾經打過一個比方,“劉家良的動作風格就像是古典樂,而我比較接近爵士樂”。而兩位功夫高手一開始在火車站的交鋒,大約可以稱為“爵士伴古典”。今日回望這段武戲,分外令人回味的反而是兩代功夫明星戲裡戲外的關係。劉家良自負南拳正宗,成名已久,對成龍等一干後起之輩的動作風格多有微詞,及至90年代,動作片風格更新換代已成定局,劉師傅順應潮流才為成龍執導了這部《醉拳2》。而由於上述風格上的分歧,成龍最終還是將該片中劉家良設計的動作場面刪減大半,重頭來過。此後成龍遠走美國拍攝《紅番區》,《醉拳2》遂變成其民初功夫電影的絕響。

這出正宗黃飛鴻傳人指點“黃飛鴻”的“合奏”也因此成為一段珍貴的影壇佳話,見證了香港功夫電影風格的嬗變。

第八場 男人的宿命——甄子丹對洪金寶《殺破狼》(2005)

不同時代的王者PK“功夫對決”這種事情,還真是可遇不可求呢

沉寂了約有十年的香港影壇在2005年終於迎來了一部真正的功夫電影,那就是《殺破狼》。這部迴歸傳統之作集合了老中青三代功夫明星,可謂光芒四射,尤其是新舊兩代功夫之王洪金寶與甄子丹之間的對決,更是令所有人都充滿了期待。

《殺破狼》是甄子丹第一部取得完全動作主導權的作品,這位銳氣十足的武者沒有辜負各方的期待,為電影設計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動作場面。他融合了當今最流行的UFC鐵籠對打風格、鎖關節術、柔道和合氣道,為影片中的格鬥增加了一份沉甸甸的實戰感。在壓軸的對決中,面對力大招沉的三毛,甄子丹不斷用鎖關節技法消耗對手的力量,然後適時爆發,用標誌性的凌空三腳和過背摔等絕技結果了對手的性命。

甄子丹懂音樂,自言設計動作場面與譜曲共通,都講究節奏和張弛。決戰中的手機來電是神來之筆,在溫情的襯托下,殘酷的顯得愈發殘酷。“其實功夫片打來打去,都是為了一個情字,講情的電影才是永恆的”,甄子丹如此總結自己的理念。這場對決以男性的熱血與柔情,譜寫出了一篇充滿末世氣氛的樂章,

2005年的三毛畢竟老了,拍攝過程中捱了子丹一腳,舊傷復發。不知他在被甄子丹的三角鎖鎖住的時候,有沒有想起在將近三十年前,年輕的自己被李小龍以柔術鎖住的一霎那呢?如果說全片的悲劇格調尚有造作之嫌,那麼鐵漢終須老去,卻真真才是每個男人都逃不脫的宿命。

第九場 五行戰士——甄子丹對成龍《千機變2》(2004)

不同時代的王者PK“功夫對決”這種事情,還真是可遇不可求呢

甄子丹和成龍代表現代功夫片兩種風格的典範,一重實戰,一重誇張的喜劇格調,這兩位功夫之王較量一場,誰勝誰負?這就是2004年的《千機變2花都之戰》帶給我們的最大懸念。早在影片上映之前,“世紀的決戰”、“巨星的對決”這樣的標題就已經飛遍了娛樂新聞的頭條。

兩位功夫巨星在此前的《上海騎士》中就曾合作過,不過並未出全力,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對決。在此次《千機變2》中,兩人才是真正的“捨命相搏”。動作導演元奎精心設計的動作場面,明顯從傳統五行思想中汲取了靈感。水簾洞中,石像(土)突然復活,化作成龍扮演的大將軍攔住甄子丹的去路,甄子丹揮舞長矛(木),成龍運轉長刀(金),在水火交徵的洞窟中展開了一場殊死之戰。飛舞的水滴和熊熊的炭火襯托出刀槍的威勢,再加上電腦特技的渲染,兩位功夫巨星的對決驚天動地,聲勢煞是驚人。

成龍說自己的動作是爵士樂,甄子丹則認為自己的風格才是爵士樂,他形容李連杰的風格是古典音樂,優雅而耐聽,成龍的風格是粵劇,越聽越有味道。不過在功夫迷的眼中,二人這場貌似驚天動地的對決既非古典,也非粵劇,更不是爵士,更像是一首華而不實的電子樂。甄子丹宣稱要憑《千機變2》拯救港片,也不過是句善意的套話而已。

第十場 風雲際會,日出東方—— 李連杰對成龍《功夫之王》(2008)

不同時代的王者PK“功夫對決”這種事情,還真是可遇不可求呢

在所有的功夫巨星都捉對廝殺過之後,壓軸的好戲才正式上場。兩位崛起於八十年代,輝煌於九十年代,挺進世界於二十一世紀的功夫之王終於要交手了!所有四十歲以下的男人都夢想過這樣的一場對決,就像我們小時候夢想過瓦爾特對霍元甲,佐羅對陳真一樣。誠實地說,那不是單純的幻想,我們都曾在人生的某個階段認真地思考過這個問題:他們到底誰更厲害?

只有美國人才會認為這場格鬥僅僅是Jackie vs Jet。在“雙J”的故鄉,李連杰對成龍,那就意味著少林小子對馬如龍,功夫皇帝對亞洲飛鷹,中南海保鏢對超級警察,冒險王對雞骨草,華山大弟子對秦國大將軍……最後,“武狀元黃飛鴻”對“醉拳小子黃飛鴻”!這不單是兩位功夫演員之間的較量,更是兩個功夫世界之間的碰撞與交流。

這場姍姍來遲的交手其實醞釀已久,兩位巨星自爆,早在90年代初就已經發展出一段“地下情”,在《功夫之王》這部“寫給功夫電影的情書”中,他們的“這段情”終於可以大白於天下,功夫迷也終於可以鬆下一口氣,畢竟,他們沒有留給我們一個永遠的遺憾。影片雖然有著美國血統,卻有著喜人的中國文化背景,成龍終於可以不再穿著“神奇燕尾服”上竄下跳,李連杰的拳腳也終於可以不再伴著嘈雜的黑人說唱樂了。我們由衷地期望,這場對決不是一個結局,而是功夫電影的一個新的開始。

空中樓閣——那些永遠停留在虛擬時態的對決

功夫明星之間的對決永遠是一項在不平衡中尋找平衡點的艱鉅任務,合適的時機、身價、身體條件、票房號召力……要考慮的因素實在太多太多,愛惜羽毛是常態,強強聯手難上加難。我們下面就要列舉一下那些曾經可能,卻終成泡影的對決。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成龍與史泰龍都進入了各自演藝生涯的巔峰,兩人之間的合作多次被擺上桌面,說得有鼻子有眼。這一中一西“雙龍”的合作計劃,坊間傳說名為《絕地雙龍》,連劇情都編得有鼻子有眼,可惜拖了幾年,卻始終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其實“雙龍”倒真的合作過一部《雙龍一虎闖天關》,不過包括“黑虎”琥碧·戈德堡在內,都屬於客串性質,兩人之間沒有什麼對打場面。該片的拍攝從頭到尾就是一場災難,最後連導演都不願署名,票房慘淡更是意料之中。所以雙龍的演藝履歷上都不見此片的蹤影。

他倆傳出的最近一次消息是成龍要出演《第一滴血4》,估計觀眾的耳朵都快起繭子了。

泰國“拳霸”託尼·賈常常被人拿來和成龍年輕時候作比較,在製作《尖峰時刻3》時,託尼·賈一度確曾答應出演一個角色。可惜計劃最終無疾而終,否則我們就有眼福看到暹羅虎大戰中國龍的場面了。

事實上就連這次終於交手的成龍和李連杰之間,也早就傳出過“緋聞”。2001年,二人號稱要合作翻拍羅伯特·德·尼羅的名作《午夜狂奔》,遷延數年,計劃一變再變,最終換成了今日的《功夫之王》。所以有時候想想,“功夫對決”這種事情,還真是可遇不可求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