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鏈”合璧!國家定調的區塊鏈,將如何重塑供應鏈金融?

“雙鏈”合璧!國家定調的區塊鏈,將如何重塑供應鏈金融?

區塊鏈徹底火了。

就在幾天前,最高決策層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了第十八次集體學習,領導人特別強調,區塊鏈技術的集成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起著重要作用,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

事實上,區塊鏈技術與金融行業淵源頗深。曾幾何時,比特幣以及其他兄弟數字貨幣幾乎就是區塊鏈的代名詞。然而,作為一項底層技術,區塊鏈在金融業的應用場景絕不僅限於“幣圈”,它在很多非貨幣化領域同樣發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

比如供應鏈金融。

前景無限的供應鏈金融

在國民經濟持續轉型升級與產融結合、脫虛向實的大背景下,供應鏈金融應運而生。

從概念上講,供應鏈金融是指以核心企業為依託,以真實貿易為前提,運用自償性貿易融資的方式,通過應收賬款質押、貨權質押等手段封閉資金流或者控制物權,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的綜合性金融產品和服務。

供應鏈金融對實體經濟有著強大的賦能作用,這在改善中小微企業生存困境方面尤為明顯。

眾所周知,中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主體中數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業群體,按照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佔工商註冊企業的90%以上,並提供了80%就業崗位、70%的科技創新,創造了60%的GDP和50%的稅收。然而,由於經營風險較大、信用狀況不佳、缺乏抵押物、生存週期較短等先天性短板的存在,中小微企業在享受金融服務方面劣勢明顯,典型表現便是融資難與融資貴。有研究表明,全國有33%的中型企業、38.8%的小型企業和40.7%的微型企業融資難以得到滿足,而這勢必會制約我國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此時,供應鏈金融的出現,為中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的緩解開啟了另一扇窗戶。

縱觀供應鏈上下游,除了規模較大、競爭力較強的核心企業之外,其他企業基本都是難以從金融機構獲取信貸的中小微企業。而供應鏈金融的運行邏輯,是以核心企業為基礎,充分關注圍繞在核心企業上下游的中小微企業融資訴求,服務範圍更加廣泛,通過供應鏈系統信息、資源等有效傳遞,使得整個供應鏈的各個環節能夠順利運轉;同時,通過資金端(金融體系)與資產端(實業體系)的有效對接,不僅能助力供應鏈上中小微企業的共同發展與持續經營,還可實現銀行、核心企業乃至整個供應鏈的多方共贏。

當前,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相比傳統的“商業銀行+核心企業”模式,整個供應鏈金融市場已經有了新的變化:

一則,有望真正實現“四流合一”。數據是開展供應鏈金融的核心,而今可提供數據的主體早已不僅限於核心企業,物流公司、電商平臺和ERP廠商等都可參與其中,從而推動了供應鏈金融體系中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這與產業的互聯網化與信息化程度提升有著直接關係。

二則,融資渠道更加多元化。除了商業銀行外,融資租賃、商業保理、小貸公司、擔保公司和P2P平臺的加入,大大拓展了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渠道,而不同的資金來源匹配不同的業務模式,使得供應鏈金融的運行更為靈活。

三則,覆蓋行業更為廣泛。市場容量的持續擴張與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升,讓企業之間乃至行業之間的關係都變得更加緊密。與之相應的,是供應鏈金融正在從圍繞著一個核心企業向形成一個關係到所有相關行業的產業生態圈轉變,更多的商機也因此而創造出來。

“雙鏈”合璧!國家定調的區塊鏈,將如何重塑供應鏈金融?

不僅如此,從業務層面上看,在一個良性的運轉體系中,供應鏈金融還具有風控上的優勢:

首先,所有融資的信息可控。其中包括資金流信息、票據憑證類信息以及物流信息。在真實貿易的前提下,一來可以明確資金用途,並掌握資金款項的流向;二來可以確保借款人的真實信息及實際經營活動;三來可以掌控相關質押物,必要時可對質押物及時進行處置。這便將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整個供應鏈企業的可控風險,在給投資人提供安全的投資項目的同時,還能為企業上下游商家提供盤活資金的需求。

其次,有比較穩定可靠的還款來源。具體表現為,通過操作模式的設計,將授信企業的銷售收入自動導回授信銀行的特定賬戶中,進而歸還授信或作為歸還授信的保證。典型的應用產品如保理,其應收賬款的回款將按期迴流到銀行的保理專戶中。

最後,資產端經營模式有助於風險降低。由於資產端的經營模式基本上屬於訂單銷售,確定性很高,經營風險或者銷售風險大為降低,從而減輕了整個供應鏈的運行風險。

也正因為上述種種,眼下的供應鏈金融正在成為商業銀行、電商平臺和互金平臺競相爭奪的“金礦”,並普遍被業內人士認定為是較為優質的投資資產。

當區塊鏈遇上供應鏈金融

雖說供應鏈金融擁有種種優勢,但並不表示它是完美無缺的。

相比於傳統供應鏈金融業態,而今隨著技術的發展與市場的放開,現行的供應鏈金融已經在參與主體與融資渠道更為多元化、信息流轉效率提升巨大的助力下,彰顯出與日俱增的活力。然而,仍然有許多棘手的問題存在,比如以下三點:

其一,信息不對稱制約融資。通常情況下,由於有核心企業資質的承諾,其與一級供應商之間的應收賬款可以作為後者從金融機構融資的依據。可是,在企業徵信體系尚未健全的大環境下,供應鏈上中小微企業與金融機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與核心企業具有合作關係的二三級供應商與經銷商由於不存在與核心企業的直接商業合作,故無法利用核心企業的資質,進而難以得到金融機構的融資支持。

其二,信用環境較差,業務安全性難以保證。由於供應鏈金融中存在多方委託監管、質押物貨值變化、訂單所有權轉移等現實問題,融資企業虛構交易數據等負面現象屢見不鮮,而在倉單質押等場景中,頻發偽造虛假倉單騙貸一類的案件,這便導致各個環節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存疑,而金融機構在融資業務中的控貨權、信息可視與風險識別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戰。

其三,融資成本較高。供應商以應收賬款質押獲得的短期資金,融資成本較高的同時,佔用銀行風險計量資本,提升了槓桿率。

此時,區塊鏈技術的成熟,為供應鏈金融的種種痛點提供瞭解決方案。

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是由密碼技術、共識機制、點對點通信協議、分佈式存儲等多種核心技術體系高度融合,形成的一種分佈式基礎架構與計算範式,其本質則是一套去中心化的記賬系統。區塊鏈技術憑藉自身分佈式共享賬本、去中心化、透明性、隱私保護、節點控制、信息的不可篡改與可追溯等特點,真正把各個機構和個人映射到虛擬世界,彙集世界上不同人群、不同權利群體的共識,實現了價值的全球實時流動,並正在被廣泛應用在傳統金融業之中。

“雙鏈”合璧!國家定調的區塊鏈,將如何重塑供應鏈金融?

區塊鏈的技術特點,可謂是完美地契合了供應鏈金融這一場景。我們知道,信用是金融的核心,而上述供應鏈金融中種種問題,其實都逃不開“信用”二字。區塊鏈能夠提供的,恰恰是一個去中心化的信任機制,這正是用來解決供應鏈金融痛點的最合適的技術。另外,區塊鏈打造的分佈式共享模式,還可以吸引全國和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商業銀行、供應鏈核心企業等接入區塊鏈節點開放共享信息,為供應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資渠道;而“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的模式,也為供應鏈金融的良好運行與資產的安全高效提供了更為可靠的保障。

區塊鏈如何賦能供應鏈金融?

具體而言,區塊鏈技術將從三個方面為供應鏈金融加以賦能:

第一,可以暢通多層級的信用傳遞。

如前文所說,在供應鏈鏈條上,經常會有多層供應銷售的關係,不過在供應鏈金融中,核心企業的信用往往只能覆蓋到直接與其有貿易往來的一級供應商和一級經銷商,無法傳遞到更需要金融服務的上下游兩端的中小微企業。此外,隨著分工的深化與國際貿易的發展,實體供應鏈上的環節有增多的趨勢,鏈條式結構趨於複雜;而在整個供應鏈中,各個參與企業的ERP系統與數據標準並不統一,有的企業ERP系統不能聯網,有的則數據質量較差,“信息孤島”態勢顯著,難以為金融機構提供有效的授信支撐。

區塊鏈平臺的搭建,能夠以恰當的結構和保障機制幫助供應鏈全鏈條信息化,實現信息的透明、暢通與安全;通過打通底層數據來衝破各層級之間的交易壁壘,進而促進供應鏈上“四流合一”的真正落地,並實現對與核心企業沒有直接交易遠端企業的信用傳遞。同時,區塊鏈記錄的數據不會丟失且無法篡改,解決了供應鏈金融中存在的單證偽造、信息遺失等問題。

第二,可以推動多主體更好地合作與協調。

供應鏈金融圍繞核心企業,覆蓋其上下游中小微企業,這需要商業銀行、保理公司等資金端的支持,物流、倉儲等企業的參與,以及企業信息技術服務、金融科技服務等。伴隨著供應鏈金融參與交易節點的類型與數量劇增,在供應鏈金融中融資鏈越來越長,融資頻次與金額都逐漸增大。此時,若是全局信任機制難以構建,信用無法相互傳遞,必然會導致金融機構處理這類交易的難度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效率長期低下。

在多主體參與的環境中,協作是良好運轉的核心,但協作的基礎是信任與利益分配。為此,作為一種信息可追蹤與不可修改的分佈式賬本,區塊鏈技術為各參與方提供了去中心化、平等協作的平臺,能夠大大降低機構間信用協作風險和成本。各主體基於鏈上的信息,可以實現數據的實時同步與實時對賬。另外,區塊鏈技術還能夠依託通證(Token)來拆解核心企業的信用並沿供應鏈逐級傳遞,使得信用穿透整個鏈條,覆蓋到每一層級的供銷商,從而解決多主體的信任關係問題。不管是第幾級的供應商,只要拿到Token,就等於拿到了核心企業的信用背書,並開展融資。

第三,進一步化解了系統性風險。

目前,我國尚未形成既權威又健全的企業信用資信系統,而供應鏈金融業務本身的多樣性、靈活性及複雜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風險控制難度。尤其是對於金融機構來說,無論是對各類客戶進行信用風險識別、評估與防範,還是在事後追究法律責任,都不可避免地受此牽絆。

區塊鏈技術可以較好地克服這一困難,能夠促進公正可信交易環境的行成,使多家機構共存於互相協作、相互監督的場景裡,避免了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的私下交易或串通行為的發生。而在公開透明的機制下,機構的信用情況會獲得所有參與者的一致認同,連續的交易也使得各類單據無須重複地進行真實性查驗,這便極大地降低了信任缺失而帶來的各種交易成本,以往的票據、資產、交易、回款等諸多風險點也將得到有效管理。此外,區塊鏈的“智能合約”機制,也可敦促交易各方如約履行自身義務,確保交易順利可靠地進行下去,而鏈條上的各方資金清算路徑固化,可以有效管控履約風險。

除了上述三方面之外,區塊鏈技術還可以簡化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操作流程,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工成本,減少出錯的幾率。

結語

話說回來,金融科技的本質,就是用技術去驅動金融創新,然而金融創新的結果往往具有不確定性,既會帶來國家的富強、社會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同樣也可能引發各種新風險和新問題,甚至會成為新的金融欺詐手段或者行騙噱頭。因此,技術永遠是中性的,其效用如何,將取決於技術應用的領域、人心所致以及法律的完善程度。

於區塊鏈技術而言,“造幣神話”曾經讓一部分人瞬間成為億萬富翁,卻也讓無數的韭菜血本無歸。這種投機遊戲並沒有因為區塊鏈技術而改變其本質,比特幣也好,以太坊也罷,其本質上都是“私人造幣”,從歷史經驗來看,“私人貨幣”的結局都是一場金融浩劫。因此,未來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終究應當迴歸金融本源——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優化社會資源配置,增進社會整體福利。

區塊鏈與供應鏈金融的結合,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區塊鏈的確能解決供應鏈金融企業間的信用問題與中小企業融資難、成本高的困境,讓金融機構能夠更高效、便捷、穩健地服務於中小企業客戶,確保借貸資金基於真實交易,同時依託核心企業的付款,使得整個產業鏈條上的企業都能融資,且是安全的融資。

筆者相信,未來類似的區塊鏈非幣化應用,將會成為此次區塊鏈浪潮的主流。事實上,眼下已經有很多平臺對此付諸了實踐,比如蘇寧金融開發的金融區塊鏈黑名單共享平臺、國家外管局貿易融資區塊鏈平臺,等等。

區塊鏈的汙名化已漸成歷史,一個嶄新的時代正悄然來臨。

本期福利:近日,蘇寧金融研究院發佈了《互聯網金融三季度報告暨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專題報告》《90後人群消費趨勢研究報告》,讀者可在“蘇寧財富資訊”公眾號後臺回覆“2019互聯網金融三季報”、“90後消費報告”,獲得網盤鏈接和提取碼~

本文由“蘇寧財富資訊”原創,作者為蘇寧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付一夫、特約研究員趙一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