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帥”張勳墓地:寒酸簡陋,下葬時使用了9口棺材,先後被盜4次


【張勳】張勳,原名張和,字少軒,號松壽老人。張勳是江西省奉新縣人,晚清時期張勳歷任雲南、甘肅、江南提督。清朝滅亡後,張勳誓死不願剪掉辮子,同時禁止部下剪掉辮子,時人稱為“辮帥”。

【張勳和幼子】毫無疑問,“張勳復辟”是張勳一生中最為巔峰時刻,儘管迅速潰敗,但張勳卻在近代中國家喻戶曉。晚年的張勳,對自己的復辟行為,沒有任何反思或悔改之意。1923年8月2日,張勳在天津英租界張宅病死,終年69歲。

【張勳墓地全貌】張勳葬禮規模空前,葬禮前後耗費10萬銀元,時人評價“張勳殯儀之奢,極一時之盛。”有一種說法,稱張勳的葬禮是民國時期最為盛大的葬禮,各方名流幾乎雲集葬禮現場,甚至孫中山也送來了輓聯。各種祭文、哀詩和輓聯不計其數,或敵或友,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幾乎都對其孤忠大加讚美,極盡哀榮。


【張勳墓地近照】在眾多的輓聯中,孫中山的輓聯最為引人注目,上書:“清室遜位,本因時勢。張勳強求復辟,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自可憫。文對於真復辟者,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盛大葬禮結束,張勳靈柩經水運運到老家江西奉新安葬。

【墳冢前的“張勳之墓”碑刻】張勳靈柩抵達墓地後,附近村民發現有9口棺材,大擺迷魂陣。張勳下葬後,墓地先後遭到四次盜掘,其中一次墳冢被盜墓者挖了8米深的盜洞。目前的張勳墓地,是第五次修復後的結果。張勳墓地位於江西奉新縣馮川鎮不遠的陶仙嶺上,與張勳的身份相比,墓地確實寒酸簡陋,周圍更是雜草叢生。

【墳冢旁的石碑和塑像】清朝滅亡後,張勳刻意模仿旗人的裝扮,“頭戴尖頂緞帽,上面綴有寶石或鑽石;身穿尺寸肥大的大褂或馬褂;腰纏綢帶幅下垂,掛著眼鏡盒、扇子套及檳榔荷包等。夏天則穿兩截大褂,足登官靴。”


【墳冢前石象生】張勳墓地總佔地約2400平方米左右,墳冢兩側有石象生和石碑。石象生分別是石翁仲2尊、石獅2尊、石羊2尊以及石馬2尊,都為青石雕刻並配備了基座。這樣的配置,在清朝也是高等級將軍墓地的主要配置。

【墳冢一側的“御賜”石碑】張勳墓地目前存有石碑三塊,墳冢左側碑上楷書陰刻“皇清誥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內閣議政大臣北洋大臣直隸總督奉新張忠武公神道碑”;右側碑上楷書陰刻“湘鄉陳毅撰文陰魂書丹”及銘文;碑額雕花莽圖案,刻有“御賜”2字,下面為楷書體碑文。

【張勳墓地前的景色】縱觀張勳的一生,可謂對清廷愚忠致極,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雖然天不假緣,然而我的心地亦莫至矣盡矣……”張勳平生最喜聽愛關公戲,也最愛關公,平素以關雲長自居。當朋友勸他剪掉辮子時,張勳卻學著京劇唸白:“吾迴天無力,尚可獨善其身。腦袋在、辮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