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之餘,更該增加“優質教育供給”|新京報快評

“減負”要順利推行,關鍵也在教育部門的“供給側改革”,要真正下一番功夫去研究教育形態、去豐富教育供給,給孩子們提供更豐富、多元、有益成長的教育產品。

“减负”之余,更该增加“优质教育供给”|新京报快评

影視截圖

文 | 喻辛

被減負“搞瘋”的南京家長等來了“定心丸”。10月30日晚,南京市教育局通過其官方公號回應,稱近期該市確實開展了義務教育學校違規辦學行為問題專項整治專項督察行動,“但存在對督察工作理解不準確、執行規定簡單化的現象,引起了社會和部分家長的誤解。教育部門將及時糾正偏差。”

拒絕減負,有時是以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這邊廂,南京“不許補課,不許考試,不許公佈分數,不許按成績分班”;那邊廂浙江“小學生晚9點、初中生晚10點可經家長確認拒絕完成剩餘作業”……“減負”話題這兩日再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現實中,作為家長,誰不希望孩子有一個“雲淡風輕”的童年?這一輩的家長,在學生時代多半對強負荷頗有體會,也傾向於認為題海摧毀了自己的童年和青春,扼殺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所以不少家長對素質教育寄予厚望。

他們希望孩子走出題海、少做無用功,去探尋真正的知識、去汲取最有益的營養,把寶貴的時光用在豐富知識體系、鍛鍊健康體魄、培養健全人格等方面。

從這個角度看,諸位家長和教育部門的減負之舉,其實都有著相同的著力方向——就是讓孩子高效學習、培養興趣、健康成長。

但要實現這樣的初衷,其實“砍掉過多的作業”“砍掉補習班”只是一方面,關鍵是如何用更豐富、更高效、更吸引人的教育產品供給,去緩解家長的焦慮。

例如,最新的放學時間已經提早到下午三點。對於一般工薪家庭來說,三四點的放學時間帶來的是接孩子的難題,有條件的讓老人代勞,沒有老人的就只能把孩子塞去各種補習班和興趣班。

其實家長們有時也心疼孩子、心疼錢包、也心疼“給補習班打工”的自己,不少補習班也是徒有其名,但塞滿時間提供了某種安全感。換句話說,家長其實是以“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毋庸諱言,很多帶孩子“趕場”的家長也不免茫然,他們正處於事業的關鍵期,很難騰出過多精力把自己訓練成教育專家,只能拼命去掙錢,再把錢轉手給了培訓班,以求心安。如今,突然執行最嚴格“減負”,這種盲目性就完全暴露了出來,怎麼塞滿這些時間,就成最了大的難題。

所以,南京教育部門在執行中有偏差,當改;但部分家長一路“矇眼狂奔”,給孩子不斷加壓,也的確該反思。

推行“減負”,增加優質教育產品供給是關鍵

而要把如今這種家長和教育部門的“拉鋸戰”改為“同向用力”,這其中教育部門應該起主導作用,在我看來,是要按照教育規律,以“繡花鞋”的耐心和責任感,給孩子們提供更豐富、多元、有益成長的教育產品。

雖然我們時常批評各式補習班,但其中確實有不少教學思路值得學校去借鑑。情景式英文教學、“玩中學”的樂高課、趣味運動項目、簡單有趣的科學實驗等,平心而論,有時的確比學校做得好。

與其把學校侷限為一種“授課儀式”,不如敞開思維,在常規課程外,用更好玩、更有針對性的教育供給增加學校的吸引力。

一些家長可能還是有質疑,“玩中學”是不是也會製造學渣,高考壓力怎麼緩解?我想說的是,減負=學渣的邏輯走不通,題海=學霸的邏輯同樣值得懷疑。

我深信,在義務教育階段各個科目其實是相通的,是互相觸發、互相點亮的狀態。在自然中去體會文字的奧秘;在遊戲中去尋找數學的影子;在相互合作中去培養品德;在實踐中去體驗生活的真諦;在同學交往中去提升語言能力。

說到底,家長們的培養目標並非一味埋頭題海的“書呆子”,而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認知“靈性”以適應更高階段的教育。最終這個社會需要的,也是對飛速發展的時代有感知能力、認識能力和參與能力的“新青年”。

所以,“減負”能否真正深入人心,關鍵還在教育主管部門、教育工作者能否創新思維,真正下一番功夫去研究教育形態、去豐富教育供給,讓教育形式更加多元化、更貼近孩子的成長所需。學校應該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大本營”,而不是把孩子拱手讓給培訓班。

□喻辛(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