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具制造的“无奈”瓶颈,真的改变不了?

柔性化生产系统源来已久,即便是在中国家具行业也不是个新鲜的词儿了。然而发展到现在,似乎也没见到它被普及的很广。说到这里,有人要问柔性化生产系统到底是什么?

简单的说,它是信息系统,通过它能够科学的安排生产计划、控制生产工艺、管理生产设备、跟踪物流情况等,继而达到提高企业人均产能、提高准确率的目的。

将企业运作比作提线木偶表演,柔性化生产系统就相当于控制木偶的控制手柄,通过牵引线来带动木偶。

中国家具制造的“无奈”瓶颈,真的改变不了?

带着疑问我们采访了国内柔性化制造系统研究的专家:南林大李军教授。他指出:柔性化生产是家具行业想要发展必须要做的事,否则无法提高人均产值和准确率。目前行业内能做到柔性化生产的企业凤毛麟角。从信息化的角度看,目前确实有一些公司上了拆单软件,但实际上用的还是以订单为单位的传统生产模式。从目前采用柔性化生产线的几家公司来看,产能及生产周期的变化非常明显。

拿其中一家知名企业来说,在使用先进技术制造的第一阶段,橱柜的人均产能较传统模式下提高了3倍,最终目标是原来的7-8倍;衣柜目前是提高了2倍,生产周期能够缩短2/3,而且整个生产过程中准确率可达100%。

笔者被这一系列数据吸引住了,惊讶的同时又在疑惑:提高产能、缩短周期、提高准确率这不都是老板心中所想吗,那为什么行业内才只有极少部分企业在实施柔性化生产?接着,李军老师将这其中的“无奈”一一道来:

中国家具制造的“无奈”瓶颈,真的改变不了?

无奈一:柔性化生产系统复杂,缺乏专业人员

柔性化生产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信息系统,由统一的信息控制系统、物料储运系统和数控加工设备构成,包括信息化、标准化、模块化和成组技术几大模块。单是标准化这个模块化中就有包括产品设计标准化、原材料标准化、五金标准化、工艺标准化、标码标准化、设备标准化、操作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等等上百种标准化。企业缺乏专业操控人员培养的财力与精力,绝大多数企业还是希望依靠整改传统管理方式提升产能。

无奈二:工人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中国工人的职业素养以及市场情况决定了必须实施中国特色的柔性化改革,这样的改变是没有国际案例借鉴的;因此,中国企业必须在不断改善工人素养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柔性化生产的出路。工人是家具企业的作用点和发力点,任何有效的生产管理系统在缺乏纪律性、能动性和责任感的工人面前都是空谈。有多少中国家具企业注重工人素养的提高与考察?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中国家具制造的“无奈”瓶颈,真的改变不了?

无奈三:企业领导缺乏管理远见

目前的绝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意识到柔性化生产的重要性。当下的中国家具行业已不是多年前通过粗放经营就能大把大把捞银子的时代了。满足于眼前的“康乾盛世”,就意识不到盛世下衰败的种子已经在发芽。事实是,很多企业明明知道南墙就在眼前,还是固执不愿改道,不逼到头破血流、遍体鳞伤不选择去彻底改变。让人不禁疑问,到了企业迫于无奈必须去改变的时候,又有多少企业还有能力和实力去改变?

无奈四:企业决策层缺乏改变的决心

实施制造系统对于整个企业来说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必然遇到来自各方的阻力。在面临企业内部员工不配合、财务反对等层层阻碍下的老板是否还能够坚定的推行改革,这是很关键的问题。很多事不是做不成功,而是没有坚持到成功。

无奈五:企业员工安于现状

实施柔性制造系统改革需要将企业所有的部门岗位都调动起来,这是非常有难度的一件事。这也是柔性化生产改革面临最大的“无奈”。尤其是一些思想固化的老员工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不愿意去改变以前的工作模式,比如说,以前写在纸上做记载的东西现在让他输入到电脑里,他不愿意,那这个“改革”就没办法推行下去。

中国家具制造的“无奈”瓶颈,真的改变不了?

一篇文章看下来,仿佛充斥着满满的负能量,但是根据中国整体家具产业发展趋势,未来家具产业会越来越好。市场在充分洗牌的过程中,必然遵循着基本的自然法则。只要用心和耐心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企业才能走出黎明前的黑暗,赢得更多的机会和市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