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展上的楷書,說好的楷書呢!

國展上的楷書,說好的楷書呢!

為楷書正名

近十多年以來,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數屆全國楷書展覽評獎以及各個省市書法專業團體或知名企業、組織冠名主辦的數屆楷書展覽評獎公示的作品,經過本人不完全統計,經過網上資料及印刷資料統計,有的一半以上甚至有的一多半以上,按照楷書的定義,不具備楷書的特徵與要求,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楷書,但是卻奇葩地都被專家評委評為入展及獲獎作品。僅以中書協2010年10月10日主辦的《第二屆當代中國楷書名家作品邀請展》及2013年6月16日主辦的《全國首屆楷書作品展》兩大全國楷書展統計結果來看,楷書展展出的規範的楷書作品所佔的比例相當的低,前者只有5%,後者只有10.17%,即使放寬標準具有部分楷書規範要求的作品所佔的比例也非常低,前者只有19%,後者只有19.66%,低到令人吃驚的地步,絕大多數竟然都不是真正的楷書。

國展上的楷書,說好的楷書呢!

那麼,什麼是楷書?楷書的典型特徵是什麼?不是楷書的作品入了楷書展、獲了楷書獎這一亂象是不是應當及時糾正?

一、什麼是楷書

“楷書”這個名稱,歷史上主要有三個意思。

第一個是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某一時代的規範字而言,所以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篆書、隸書乃至草書都可以稱之為楷書,有其具有法度,可作為楷式、模範的書法的意思。衛恆《四體書勢》說:“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這裡是指八分(隸書)為楷。又說:“伯英下筆必為楷”,則是指草書為楷。清代劉熙載《藝概》中說:“楷無定名,不獨正書當之。漢北海敬王睦善史書,世以為楷,是大篆可謂楷也。”這是稱大篆為楷。

第二個是指隸書。東漢末年蔡瑁《勸學篇》:“上谷次仲,初變古形”。《晉書·衛恆傳》:“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王愔《古今文字志目》:“王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 張懷瓘《書斷·八分》:“八分已減小篆之半,隸又減八分之半,然可雲子似父,不可雲父似子,故知隸不能生八分矣。本謂之楷書,楷者,法也,式也,模也。”清劉熙載《藝概》:“‘衛恆言王次仲始作楷法’,指八分也。”這裡將隸書專指楷書。

第三個則是指正楷字,即指我們現在意義上的楷書。“楷書”一詞作為漢字的重要字體名稱,較早見於王獻之的外甥羊欣的《採古來能書人名》: “(韋)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漢魏宮館寶器,皆是誕手寫。”韋誕是三國魏時著名書法家。啟功也說: “楷這一形容詞當作獨立書體的專名,則是晉代以後的事。”這種說法和羊欣提出楷書概念的時間基本相符。

楷書在歷史上開始稱為“真書”、“正書”。宋以後,“楷書”就成為我們所說的楷書的專稱了,並一直沿用至今。從楷書初始被稱做“真書”、“正書”就可以看出,這種書體方正端齊,有別於長縱形的小篆和橫扁形的隸書(八分),是為正體,可做楷式,且多用於題勒、刻石、碑銘諸類,是極為正式的,又都是給人看的,所以楷書更注重供人欣賞,孫過庭高度概括為“隸欲精而密”,給人點畫精緻、結構嚴密,體式雍和的享受。從上述名稱可以看出,楷書是一種規範的、端正的、成熟的書體。

二、楷書的特徵

從我們現在佔有的歷史資料來看,楷書濫觴發軔於兩漢,發展形成於魏晉,定型全盛於隋唐。此後,楷書作為中國文字最後的定型書體一直延續至今,不再變化。這充分說明楷書作為一種實用的交流工具和書法藝術書體,有著不可替代的優越性,體現了中國文字和書法發展的必然趨勢,達到了書法藝術形式和內容、實用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

那麼,楷書在唐朝到達高峰完全定型之後,其作為成熟的楷書,或定型的楷書,或者作為書體之一的標準的楷書,或者說現代意義上的楷書概念,都有哪些明確具體的書體點畫特徵呢?正是這一特徵才使楷書自成一體,有別於其它書體而獨立存在。

國展上的楷書,說好的楷書呢!

三、什麼不是真正的楷書

本來,定型之後的楷書,或真正的楷書,或現代的楷書,或規範的楷書概念可謂清楚明瞭。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非常清楚的概念卻由於近年來具有相當權威的書法專業組織、專業媒體、書法專家等的“新觀點”,“新認識”,“新視野”反而把民眾對於正常的,常識性的楷書概念弄得面目全非,不知所云,廣大群眾及書法愛好者對楷書展上展出的大量“楷書”大呼“什麼鬼”、“看不懂”,斥其為“非楷書”。

楷有楷模。楷書的結構用筆具有很強的規律性,可以說是最規範的一種字體。

反過來說,具有以下特徵的肯定不是真正的、定型的、規範的、現代的楷書——

國展上的楷書,說好的楷書呢!

1、 帶有隸書筆畫的字(屬於隸書,或非隸非楷)

2、 筆畫歪斜,結構不夠平正、方正,大小不夠勻停的字(不是正體);

3、 八法不具備的字(點畫不精,遑論楷模);

4、 筆畫連筆的字(具有行書特徵,非楷非行。或屬行楷,超出楷書範疇);

拿以上標準去衡量大量的非楷書字,就非常容易判斷了。這或許為中書協、各省市書協及其楷書專業委員會的專家評委在以後品評、評判楷書字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參照。

國展上的楷書,說好的楷書呢!
國展上的楷書,說好的楷書呢!
國展上的楷書,說好的楷書呢!

四、非楷書入展亂象應當得到糾正

近年來楷書展覽出現了一種輕視定型楷書、排斥定型楷書甚至否定定型楷書,轉而取法魏楷、寫經、甚至漢簡的趨勢。相當大比例的入展、獲獎楷書作品,都是捨棄規範楷書,試圖突破“法”,在“法”外尋求發展的路徑,表現在追求隸意,模仿魏楷,變形結構,誇張筆畫,而一味追求“初楷”、“草楷”。那麼這一傾向是不是楷書創新和發展的方向呢?本人認為這恰恰是楷書創新和發展的誤區。

為了與初期粗放、低級、草創、不成熟的、尚未定型的楷書相區別,這裡把成熟的、定型的、標準的楷書稱為“定型楷書”、“規範楷書”、“真正楷書”。把前者稱為“初期楷書”或“粗放楷書”。“初楷”包括秦、漢楷書的萌芽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切尚未成熟的初始楷書,典型的有現在稱之為魏碑的魏楷書體。初唐以歐、虞、褚為代表,尤其是中晚唐以顏、柳為代表的楷書便是定型楷書的傑出代表。“草楷”一詞是我對於近年來書界寫不規範楷書現象的統稱。此處的草之意為原始,粗放,低級、潦草,不規範,不具法度,無有楷則之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