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能和廣州恆大誰更有錢?

無語10043268


在中信時期的國安,羅總說過別跟國安比有錢;但是在中信退居二線,將接力棒交給中赫後,國安恐怕是不管說“別跟國安比有錢”這話了,但魯能完全有資本說“別跟魯能比有錢”,哪怕是我國首富級大佬許家印和馬雲共同把持的恆大俱樂部,也沒法去跟魯能的後臺比有錢。

很多人都知道,魯能直屬於山東電力,也都知道山東電力和國家電網的關係;但很多人不一定知道的是,魯能和國家電網間到底有何聯繫。從明面上來說,魯能俱樂部只是國家電網地方下屬的山東電力投資的一個俱樂部;按照這層關係,大多數人的想法一定是魯能歸山東電力管轄,他們的投資、預算也是山東電力負責才對。但實際上,國家電網的有關領導一直非常關注魯能,即便國家電網沒有直接管理魯能俱樂部,但實際上前幾年,當副廳級幹部劉宇出任俱樂部老總時,其實就已經標誌著魯能俱樂部逐漸變成了國家電網直管。

魯能的胸前廣告一直都是電網最好的宣傳名片

國家電網的量級自不必說,這也可以凸顯出魯能的後臺是多麼的有錢。而恆大俱樂部的兩個投資方,恆大集團和阿里巴巴雖然都是大鱷,但你要從實力上來說,恆大集團和阿里巴巴與國家電網那是比不了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不用淘寶購物,還有京東,蘇寧,包括線下實體店可以選;你不買恆大的房子,可以買中建的,買綠城的,買綠地的;你不用恆大的米麵油,還有金龍魚等品牌可以選。。。但是誰敢說自己不用電也可以生活?

當然魯能俱樂部的後臺比恆大俱樂部的後臺有錢的同時,我們也同樣應該看到體制的差異,讓恆大至少比魯能敢花錢。

恆大俱樂部那邊不管是恆大集團還是阿里巴巴,或許有人會說錢也是從銀行借來的,但是甭管這錢是投資人自己的,是集團的,還是銀行借來的,這錢怎麼花投資人說了算,這也是去年5月,許老闆發完火,恆大立刻買回保利尼奧,引進塔利斯卡的原因所在。但魯能不行啊,央企是有預算的,魯能的所有交易,都只能嚴格按照預算範圍內來。對於有國企背景的俱樂部來說,一些特別大的交易,這就得集團董事會拍板了。比如說當年上港操作胡爾克時,因為價碼太高了,有傳聞這件事在上港集團內部爭議非常大,最終是時任集團黨委書記陳戌源親自拍板。而魯能花個1000萬歐砸個費萊尼,還算是在可控範圍內,這事情李霄鵬和孫華兩人就能定,但魯能如果有一天也想砸個3000萬歐的外援,那這事李霄鵬和孫華說了就不算了,直屬領導說了也不算,得董事會開會通過才行。

而魯能俱樂部現如今所面臨的環境,可以說是中超層面最惡劣的。很多年前國資委早就將中國足球定義為不良資產和不良市場,曾有意讓所有國有資產退出足球,這也是紅塔集團(殼賣給了現在的重慶)、中遠集團(賣給了人和)、文廣集團(傳給了朱駿)先後退出的原因所在;但國安和魯能這兩個俱樂部的老總算是有一些本事,做到了獨善其身。但是前幾年,當國資委命令央企必須要加大剝離低效資產時,國安和魯能的日子就不好過了。看到這很多人可能會不解,並拿出上港、申花、亞泰等國企例子;但上港、申花、亞泰都只是有國企背景,但不是央企,因此國資委的規定並不受用與他們。

當有關方面,想讓魯能、國安徹底剝離足球,再加上外界投入逐漸水漲船高,中信扛不住先撤了;魯能在面臨著每年都要被國資委嚴格審核好幾回的背景下,還能穩定投入到現在堪比奇蹟。有傳聞電網不是沒想過脫手魯能俱樂部、魯能足校等產業,只是山東省內沒有人有這個實力去接,因此魯能現在所做的每一比操作都得嚴格按照規則來。去年他們當場贏球獎,在稅後1000萬左右冠絕中超,這也是去年魯能取得好成績非常重要的基礎;但今年中國足協出了四大帽,他們每場贏球獎只能按照單場稅前300萬來執行,這也是現如今魯能隊裡面有一些主力、甚至是核心球員想換個環境的原因所在。

只有李霄鵬可以控制住魯能如今的局面

當然執行四大帽標準的俱樂部大有人在,但是也有一些俱樂部有其他一些辦法,繞過了四大帽。有傳聞恆大今年的獎金制度以及他們今年冬天簽下的這些95後,實際上都沒有按照四大帽的標準執行。

也正是因為恆大可以有辦法規避規則,想花錢老闆同意就行,也沒人管,而魯能處處受限制,必須嚴格按照標準執行,這也是魯能這些年在投入上已經脫離了第一集團,常年無法爭冠,而恆大成為中國足球一旦標杆的原因所在。


中國足球的那些事兒


這個問題,沒什麼懸念,要比有錢,背靠國家電網的魯能可以完爆恆大、蘇寧這些民企,央企可不是鬧著玩的。

還記得以前國安的羅寧說的那句:“別跟國安比有錢,那時國安的背景是中信,可不是現在的中赫能比的。”

可為什麼題主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呢?

顯然,題主是被兩個俱樂部花錢的方式給“矇騙”了。

恆大看上的外援、球員,1000萬歐、2000萬歐、4000萬歐,只要合適,他們都可以買,有錢任性,只要老闆點頭,買誰都可以,奧巴梅揚不也差點來中超了嘛。

但,魯能就不一樣了。

魯能這樣的俱樂部,想花一筆大錢出去,得不斷的向上級領導打報告,等待批覆,而在這段時間裡,俱樂部很可能會錯過一名好的球員。

比如說,魯能想2000萬歐買塔利斯卡,恆大也2000萬歐,恆大已經表態可以簽字了,魯能還得打報告,而如果恆大再加100萬,魯能還得打報告,在總體金額相差不大的情況下,不論是球員還是對方俱樂部,自然更願意接受看上去“爽快”的俱樂部啊。

所以,魯能絕不是沒錢,只是花起來有點“費勁”,而且這兩年對央企、國企投資足球花費,管控也比較嚴格,所以魯能在轉會市場上才會“扣扣索索”。


春之


應該說,山東魯能和廣州恆大都不差錢,而且都不是一般的不差錢。對比誰比誰有錢已經不太重要,錢對於各自俱樂部都只是數字,重要的是能不能將錢花到點子,職業足球,花錢同樣也是一門學問!!

我先解釋一下為什麼沒有必要對比兩傢俱樂部的資產。如果單單從俱樂部角度去看,兩傢俱樂部的資產都是負數,除了遼足這樣的俱樂部,在中國足壇很少有俱樂部會盈利。每年的主要經濟來源都是來自贊助商。

山東魯能的贊助商是國家電網山東電力集團,而廣州恆大的贊助商就是他們的母公司廣州恆大集團,還有一個淘寶。一個是國企龍頭,一個是私企500強前列。錢對於兩傢俱樂部背後的贊助商不是問題,問題是肯為足球花多少錢。好在,在足球投入上,山東魯能和廣州恆大並不吝嗇。

如果用花錢就能解決足球問題的話,那麼中國足球早已經是世界第一了。差距就在於該怎麼花錢,特別是在足球方面,花錢絕對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

魯能在中超前半段,屬於豪門球隊,冠軍的常客,另外他們在青訓方面的投資也很捨得,如今魯能已經開始嚐到甜頭。而恆大方面,秉承巨星戰略,無論是外援還是內援上都採用精品戰略。2011至今,中超聯賽七連冠外加一個亞軍。

應該說,無論是山東魯能還是廣州恆大都屬於中國足壇“會花”的類型。


BR足球


到底誰更有錢?

如果說恆大更有錢,也沒有錯,2018福布斯排行榜馬雲反超馬化騰,馬雲還入股廣州恆大,成為了股東之一。雖說是醉酒後的決定,但是也真真的投了十幾億啊。就這身份當背景,恆大還能差錢嗎?簡直一個國庫當後衛隊,這實力都能去打仗了。

如果說魯能更有錢,也不是不對,畢竟靠著國企萬億計算單位,想想我都流口水。其實我們理性的仔細想想,這些錢始終是背後擁有人,和投資人的,跟球隊沒有半毛錢關係,馬雲今天給你投資了,明天也可以撤資啊!國企現在支持你,一旦國家需要用錢,肯定是國家利益優先。所以想事情要想到背面,今天爭論的其實就是背後的資金鍊,球隊富有固然能夠帶來更好的條件,但是我們更應該注重球隊的本質和實力。

最後我想說,我覺得魯能更有錢,因為馬爸爸說:


足籃楓


關注 大嘴贏球,關注更多精彩~

毫無疑問肯定是廣州恆大更有實力。坐擁馬雲和許家印兩位金主爸爸


從外援的引進和主教練的更換就可以看出來的,實力強悍


魯能雖說作為中超的老牌勁旅。實力也是不需要多言。更為可貴的是魯能青訓在全國聞名


為全國乃至國家隊輸送了許多優秀的人才。為中國足球的發展和人才培養作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


不過就題主而言,山東魯能和廣州恆大誰更有錢?



山東魯能的實力,雖說在中超可以排中上游層次


不過就可以從外援的引進塔爾德利,佩萊


格德斯,吉爾。這都是些國際上物美價廉的球員


雖然沒有特別高的人氣。但是實力還是可見一斑的



特別是意大利國家隊正印前鋒佩萊


作為魯能隊的一個高點的存在位置,不同的戰術體系增加了多元化


而廣州恆大引進的則是保利尼奧塔利斯卡。為這兩個人的轉會就需要花費一個多億而已



更不要提高拉特和阿蘭的工資了


並且廣州恆大是囤積國腳最多的俱樂部沒有之一


每年承受的工資壓力也是心知肚明的。如果沒有許家印和馬雲這兩位實力強悍的財務集團


根本沒有任何一家小企業能夠支撐起這麼巨大的豪門俱樂部



每一場的獎金都是有很大的一筆鉅款


何況廣州恆大一年要有那麼多場比賽,隨著比賽的重要性,獎金的多少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但是每一年的獎金不下一個億卻是事實



歡迎關注(大嘴贏球)為您帶來精彩的足球內容!


大嘴贏球


魯能和恆大誰更有錢?這個問題還需要找答案嗎?魯能的背景是國家電網,恆大的背景是許家印,魯能的錢跟許家印的錢真要比較,後者恐怕只是個零頭。

然而在足球領域,雖然都是豪門和敢花錢的主,但兩者之間還是有一定差距的。魯能花錢,會受到國資一系列的政策和規定製約,不是想花就能花。而許家印只要通過提案論證,籤個字就拍板了。所以魯能可以投資到足球的錢,遠不如許家印玩得瀟灑自如。

說到盈虧方面,都是砸了不少真金白銀的投資方,卻又沒有哪家中超俱樂部是賺錢的,魯能亦然。但魯能強大的背景可以將這些消耗化於無形。而恆大好歹都已經在新三板上了市,市值達150多億,花了幾十億還未至於傷筋動骨。早些年國資的優越性讓魯能拿到了不少的聯賽冠軍,近年來民營資本的靈活性也讓恆大成為了中超的霸主,看來少花錢還真是辦不成大事。其實我們只要從這些年來職業足球的運行軌跡中就可以看到,魯能俱樂部一貫操作規範,架構穩定,可以成為國資足球的標杆。恆大俱樂部與時俱進,敢想敢幹,可以成為民資足球的典範。兩個俱樂部雖屬不同的資本結構,但殊途同歸,無疑都已經在綠茵場上取得過巨大的成功。


國論盛事


現在的問題是有錢不一定能全力花錢,就跟中國14億人口,但是註冊足球運動員就特別的少一個道理。理論上魯能的背景是山東電力,山東電力歸國家電網。國家電網的資產在全球都是名列前茅的。但是由於是國企,性質不同於私企,花錢不是一個人拍板就行了,需要嚴格的程序,層層的審批,沒那麼自由,畢竟都是國家的錢,不是董事長自己的,董事長也是國家任命的,只是幫國家行使管理職責而已。恆大就不一樣了,是民企,是許家印自己打拼而來的,都是他自己的資產,所以花錢再大手大腳也沒人能管他。所以真正對足球的投入,或者具體說對球員的引進上來說,恆大明顯更能夠隨心所欲,導致花的錢比魯能要多得多。


聖王ψ_


這個可以簡單的說說,兩者其實沒有辦法直接對比,或者說對比也不在一個層面上。

第一:兩家的企業性質不同!魯能是國企,而恆大是私企。魯能最早是原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在山東電力的時候發展的第三產業,目前魯能主要涉及房地產,酒店,旅遊等多個行業,已經發展成為與山東電力平級的廳級單位,而魯能泰山俱樂部目前已直屬山東電力公司。恆大主要業務是房地產,在馬雲加入後成為恆大淘寶隊,但是俱樂部就純屬歸許大爺和馬爸爸兩人,屬於純民營企業。



第二:投入決策方式不同。雖然說魯能背靠國家電網公司,作為能源企業,雖然財力按說比恆大牛不少,但是國企的投入審批決策鏈是非常長的,每一筆花銷都需要有詳細的可研報告,收入分析,領導簽字才能同意,最後可能要面臨審計的問題。而恆大就簡單多了,只要老闆同意,錢又花不了,想買誰買誰!魯能就好比農村,村委會要把錢花出去要經過村委和村主任審批,最後還要貼牆上公示。而恆大就像你們村裡的土豪,有錢想怎麼花都行,沒人管。

第三,投入的方向不同。雖然魯能近兩年也買了不少大牌,像佩萊和費萊尼,但魯能的投入更加偏理性,買適合自己的球員,另外就是不斷投入到青少年的培訓中去。而恆大一直是花巨資買大牌球員,請知名教練,當然這幾年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從短期來看,恆大的成績成績更明顯,;從長遠來看,我覺得魯能的做法還是更好一些。


憂鬱風83529


應該說,山東魯能和廣州恆大都不差錢,而且都不是一般的不差錢。對比誰比誰有錢已經不太重要,錢對於各自俱樂部都只是數字,重要的是能不能將錢花到點子,職業足球,花錢同樣也是一門學問!!

我先解釋一下為什麼沒有必要對比兩傢俱樂部的資產。如果單單從俱樂部角度去看,兩傢俱樂部的資產都是負數,除了遼足這樣的俱樂部,在中國足壇很少有俱樂部會盈利。每年的主要經濟來源都是來自贊助商。

山東魯能的贊助商是國家電網山東電力集團,而廣州恆大的贊助商就是他們的母公司廣州恆大集團,還有一個淘寶。一個是國企龍頭,一個是私企500強前列。錢對於兩傢俱樂部背後的贊助商不是問題,問題是肯為足球花多少錢。好在,在足球投入上,山東魯能和廣州恆大並不吝嗇。

如果用花錢就能解決足球問題的話,那麼中國足球早已經是世界第一了。差距就在於該怎麼花錢,特別是在足球方面,花錢絕對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

魯能在中超前半段,屬於豪門球隊,冠軍的常客,另外他們在青訓方面的投資也很捨得,如今魯能已經開始嚐到甜頭。而恆大方面,秉承巨星戰略,無論是外援還是內援上都採用精品戰略。2011至今,中超聯賽七連冠外加一個亞軍。

應該說,無論是山東魯能還是廣州恆大都屬於中國足壇“會花”的類型。


不犯法是你卡了吧v1


錢多錢少是暫時的,時間才是歷史的審判官。

國家電網,那是民生必須的產業,就像醫院不會關門一樣,不出意外甚至能運行幾百年。

民企,一般都是創業--高潮--衰落--消失。隨著建設用地的枯竭,城市住房的日趨飽和,地產業已經從“高潮20年”慢慢走向低谷,建築行業已經被列入夕陽產業。以地產為主業的恆大集團也意識到了這些問題,所以積極開展其它產業,但前景難料。

所以我敢打賭,100年後國家電網依然存在,50年後恆大早已衰落甚至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