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屠殺、棄民!全球商業大革命中國心酸史

摘要:全球商業大革命,中國人是怎樣錯失的?(歡迎關注黃大拿食貨志)

機遇、屠殺、棄民!全球商業大革命中國心酸史

引文:"當日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

十六十七世紀,是地理大發現的時代。也是全球商業大革命的時代。

在這樣天翻地覆的時代裡,中國人原本並未落伍。可惜的是,中國人起得很早卻連晚集都沒有趕上……

海外貿易的大變局

中國人與南海諸島的聯繫最早可以追溯至漢朝。

漢武帝元鼎六年,漢平南越,漢朝開始擁有直接通往南海諸國最便捷的海上通道,進行官方貿易,標誌著聯結東西方世界的海洋航路正式對接。《漢書.地理志>中記載了這條海上航路。

這條海上通道到底經過哪些國家和地區,中外學者已經作了很多研究,意見並不完全一致。但多數學者認為,西漢時期的中國船隊已經穿越南海,在印度洋航行,併到達了今天的斯里蘭卡,而外國商船也沿著這條航道,往來交趾(今越南)等地區,或進入內地。

根據《漢書.地理志》的記載,有兩點值得注意。

一是漢朝使團"齎黃金、雜繒而往",意思是帶過去交易的東西除了黃金還有絲織品,這應該是中國絲綢輸往南海的最早記錄。

二是使團人員中,"有譯長,屬黃門",所謂譯長就是翻譯人員,"黃門"就是宦官,漢代的黃門隸屬於主管皇家宮廷財政的少府,專門為皇室消費服務。就是從這裡開始,朝廷委派宦官負責海外貿易、貿易收入納入皇室財政成了此後中國各朝代的慣例……【1】

明中葉以後,中國與海外的貿易出現一大變局,那就是民間貿易成為了主導,私人海上貿易的規模和海商資本的積累都超過了以前任何歷史時期。許多海商集團湧現於沿海,他們乘風破浪,遠航世界各國,成為十六、十七世紀國際市場上重要的貿易勢力。

這樣的大變局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和影響?

從官方主導到民間主導,主角變了,性質在變,海外貿易對中國經濟社會的作用也在發生重大變化。

官方主導朝貢貿易,首先是著眼於政治,《明史》上說,"我祖宗一統無外,萬邦來庭,不過因而羈縻而已,非利其所有",【2】意思是說官方貿易不是為了經濟獲利,而是為了以"懷柔"的態度招徠異族,營造萬邦來朝的盛世表象。所以官方每搞一次朝貢貿易,幾乎都是對財政的一次很大耗費,因為既要給豐厚的賞賜,還要大張旗鼓地做好接待工作,哪有不虧大本的道理?

其次是為了得到奢侈消費品。這一點看看進口商品的構成就明白了。犀角、羚羊角是高級藥材,龍涎香是高級香料,孔雀、白鹿、紅猴則屬於珍禽奇獸……這些"海外奇珍"輸入國內,誰是消費者一目瞭然。

從本質上說,官方主導的朝貢貿易其實就是皇帝一個人的貿易。要論它與老百姓的關係,說完全沒有也是錯誤的,因為老百姓需要為朝貢貿易中的鉅額財政支出埋單嘛。

機遇、屠殺、棄民!全球商業大革命中國心酸史

回頭再看民間貿易。民間貿易的最大特點是什麼?明人文集記載:"海濱之民,惟利是視,走死地如鶩,往往至島外甌脫之地。"【3】

這幾句話簡單解釋,就是八個字:敢於冒險,惟利是圖!如果覺得"惟利是圖"這個詞不太好聽,那麼也不妨換一個說法:按經濟規律辦事。

私商對外貿易惟利是圖,又對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看看其進出口商品的構成就明白了。

出口方面,除了一部分奢侈品,更多的是手工業原料和手工業產品,如布、絹、紬等紡織品,碗、壺、罐等日常瓷器及雨傘、草蓆等日用物品。

進口方面,據《東西洋考》,金銀珠寶、珍珠寶石、珍禽異獸的進口量逐漸減少,番鏡、玻璃紙等日用品以及紅花米、蝦皮、綠豆等農副產品則大幅增加。【4】

重要的是,從貿易額比較,出口的數量大大超過了進口。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宋元以來中國銅銀大量流出的趨勢,這在中國經濟史上顯然有著重大意義。

普通老百姓不關心這些宏大的東西,這種變化對他們的影響究竟體現在哪裡?

很簡單。私商每往海外運出一船貨,就意味著他們又多了一份收入……

中國海商與西方殖民者的競爭

中國海商在東南亞地區的貿易,並不是沒有對手。

15世紀末16世紀初,隨著地理大發現,西方勢力紛紛向東擴展,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與中國海商勢力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最早來到東方的是葡萄牙人。

與葡萄牙同時崛起的是西班牙。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麥哲倫率領的遠征隊經過漫長航行,抵達了菲律賓,揭開了西班牙征服東方的序幕。

雖然後來麥哲倫在與當地部落的衝突中身亡,但滿載香料的維多利亞號回國後,卻引起了西班牙國王的極大興趣。於是西班牙又連續向東方派出了多支遠征隊,直至在菲律賓建立殖民地……

有意思的是,西班牙人剛一站穩腳根,就做起了征服中國的美夢。1586年(明萬曆十四年),馬尼拉殖民政府專門召開了一個討論如何征服大明帝國的會議,形成了一份向國王報告的備忘錄,其中寫道:"陛下一旦成為中國的主人,也就可以成為所有領國,包括印度支那、柬埔寨、暹羅(今泰國),甚至馬六甲的主人。從而再征服蘇門答臘、爪哇(今屬印民)、婆羅洲,香料群島(當時西方人對東印度群島的統稱),也就比較容易了……"【5】

不久,由於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荷聯軍擊潰,這個美夢終歸破滅。但西班牙人與中國人的競爭與衝突才剛剛開始。

機遇、屠殺、棄民!全球商業大革命中國心酸史

衝在與西方殖民者競爭第一線的當然是中國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們。

中國海商的優勢擺在那裡:不缺航海經驗,又掌握了先進的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背靠大陸,國內可以提供各種各樣的豐富產品,不論是棉布、絲綢、瓷器、鐵器、糖,還是藥材和茶,中國商品不但種類繁多,而且價廉物美,在國際市場上有著很強的競爭力。

1587年,即明萬曆十五年。因為黃仁宇的名著《萬曆十五年》,很多中國人對這一年印象深刻。

但正如《萬曆十五年》開頭所說,"當日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縱是氣候有點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間時疫流行……但這種小災小患,以我國幅員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也就無關宏旨。總之,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6】

是啊,皇帝龍體無恙,沒有地方叛亂,也沒有農民造反,在按部就班的王朝歷史上,就是平平淡淡的一年。

只有目光從皇帝家史中越過,才會有另外一些發現。

1587年,馬尼拉迎來了30多艘滿載中國絲綢的帆船,交易者人來人往。西班牙總督派人調查以後十分吃驚:中國人這麼好的絲綢居然只賣這樣一點價格?他對手下人困惑地說:"莫非中國人生產這些東西根本就不需要勞力?還是他們生產不需要任何本錢?"

一位在呂宋住過多年的神甫也感嘆:"中國運來的絲貨以白色最受歡迎,其白如雪,歐洲沒有任何一種出品能夠與之相比。"

中國商人的雄厚資金也讓西方人瞠乎其後。1640年,一箇中國商人在暹羅收購皮革,起初,東印度公司駐暹羅代表試圖用高價收購的辦法進行抵制,但很快就放棄了,因為中國商人採購的時候乾脆不和當地人還價……

華商遭遇大屠殺

白銀的流出、中國海商的擴張以及華人在東南亞的紮根,漸漸引起了西方殖民者的警惕和恐懼。

前面說過,論正常競爭,中國海商遙遙領先。但西方殖民者也有其特殊的優勢,這種優勢體現在兩點:一是殖民地就是他們的根據地,二是他們的背後是整個國家。

荷蘭人佔據安汶島(今屬印尼)之後,儘管早在荷蘭人到來之前,中國商人已年年到此進行貿易,但現在荷蘭人下令嚴禁中國商船靠岸。至於已經移居於此的中國人,則強迫其棄商從農。

在爪哇,因為荷蘭商人競爭不過中國商人,行政當局遂向華僑特別徵收人頭稅。

而在菲律賓群島,西班牙人的手段更加狠辣。

機遇、屠殺、棄民!全球商業大革命中國心酸史

《東西洋考》記載,西班牙人不僅要對前來交易的中國海商徵以重稅,而且特別規定,到呂宋的中國商船每艘只能載兩百人,而返程的時候則必須加倍運回商人,"必倍以四百"。這等於是一種變相的驅逐。【7】

然後,西班牙人又制訂制度,要求中國商人運入的貨物必須由總督委派的官員整批估價,然後分配給西班牙商人,中國人不得私下交易。希望藉此從數量和價格兩端限制中國商品的輸入。

最後,西班牙人還拼命限制中國商人在菲律賓群島的經商範圍。他們把中國商人集中在馬尼拉的一個小區——澗內,中國商人在澗內平時不能外出,更不能在外面過夜,常常因極小的事故而被拘鎖併科以罰金,甚至可能由於未保持住所清潔而遭到罰款……

在西班牙人看來,這些還遠遠不夠。於是在1603年到1662年,六十年的時間裡,就有了針對華人的三次大屠殺。

第一次大屠殺,據《東西洋考》,"華人大潰或逃散,餓死山谷間,橫屍相枕,計損二萬五千人,存者三百口而已";第二次第三次大屠殺,罹難華人均超過了兩萬人。【8】

1690年,在菲律賓群島上,華人已不足六千……

西班牙人針對華人的三次大屠殺,很多文章和書籍都寫到過,細節不必重複。有興趣者可以去查閱相關資料。

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人屠殺華人的理由其實只有一個:菲律賓群島與中國大陸隔海相望,居住在群島上的華人可能和大明帝國理應外合,將我們趕到大海深處。

"裡應外合"?有這麼一回事兒嗎?

失去的機遇

西班牙殖民者對菲島華人舉起屠刀,也不是全無顧忌。

畢竟,大明是這些華人、海商的祖國,號稱天朝上國,終究是一個龐然大物。僅從實力上對比,誰優誰劣一目瞭然。

顧忌到這一層,在第一次大屠殺之後,殖民者派遣使者奔赴大陸,試圖為自己的屠殺進行一番辯解。

萬曆皇帝什麼態度?很生氣!

一份《諭呂宋檄》將這種態度展示了出來。在這份明政府針對1603年大屠殺而令福建當局提交西人的交涉文件中,明朝政權首先義正辭嚴地進行了譴責:

"呂宋本一荒島,魑魅龍蛇之區,徒以我海邦小民,行貨轉販,外通各洋,市貿諸夷,十數年來,致成大會,亦由我邦小民教其耕藝,治其城舍,甲諸海國……此輩何負於爾?有何深仇遂至戕殺萬人?"【9】

大意是呂宋本為荒島,我華人開發有功啊,何曾辜負爾等,有何深仇,你們居然大開殺戒?

不過,話鋒一轉,文件中又表示,皇恩浩蕩,"不忍加誅","爾等當思皇帝浩蕩之恩,中國仁義之大"。意思是皇帝仁慈,不想對你們大興問罪之師,你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吧。

最妙的則是最後一段:

"海外爭鬥,未知禍首;又中國四民,商賈最賤,豈以賤民,興動兵革?又商賈中棄家遊海,父兄親戚,共所不齒,棄之無所可惜……"

什麼意思?

翻譯一下:大屠殺發生在海外,現在也查不到禍首哪。士民工商是中國的"四民",其中商人原本就排在最末,屬於最賤的一個階層,怎麼能為他們而打仗?更可恨的是,這些商人離開鄉土,跑到海外,他們的父兄親戚都為之羞愧,實在也沒有什麼可憐惜的地方……

機遇、屠殺、棄民!全球商業大革命中國心酸史

萬曆援朝和日本人的戰爭此時剛結束不久,人力物力損耗極大,大明帝國不想打仗是真的。

不想打仗沒問題,最後一段又為什麼冒出一段讓海外華人心寒的話?難道大明帝國就沒覺得這樣說有多麼不合適?

其實,你如果心寒,他都會莫名其妙。因為大明帝國對商賈,對經營海外的華商的態度原本是一以貫之。

在大明帝國這裡,那些武裝起來反抗海禁政策的海商集團是敵人,跑到海外謀生的私商則是棄民。

何謂棄民?官方語言叫"自棄於王化"。意思是你沐浴皇恩不知足也不感恩,偏要跑到不知王道的夷人那裡去討生活,豈不是天人共棄?

沒有祖國作後盾,華商的海外經營就是一頁心酸史!

而對大明帝國而言,則意味著失去了一個重大的機遇。伴隨地理大發現一同發生的全球商業大革命,就這樣擦肩而過。

《萬曆十五年》的開篇真是經典:"當日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

註釋:

【1】《漢書》,中華書局版。

【2】《明史》,中華書局版。

【3】《林次崖先生文集》,廈門大學版。

【4】【7】【8】《東西洋考》,中華書局版。

【5】《菲律賓群島》,商務版。

【6】《萬曆十五年》,三聯書店版。

【9】《明經世文編》,中華書局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