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比“馬奇諾防線”耗資更大的“斯大林防線”,結局很悽慘

二戰期間比“馬奇諾防線”耗資更大的“斯大林防線”,耗資1200億,結局很悽慘

耗資50億法郎建造的“馬奇諾防線”是二戰前世界上最堅固的大型防禦工事之一。可是,由於德軍主力從阿登山脈突破到“馬奇諾防線”後方,導致該防線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甚至還成為法軍作戰思想落後的體現。

其實,在蘇聯境內,也有一條類似“馬奇諾防線”的築壘地域。不過,它的結局遠比前者還要悽慘,因為這條防線沒有毀在德國人手裡,反而是被它的建造者親手破壞的。

二戰期間比“馬奇諾防線”耗資更大的“斯大林防線”,結局很悽慘

“斯大林防線”防線上的機槍火力點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新生的蘇聯被眾多帝國主義列強所包圍。為了保衛國家安全,蘇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構建了一道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漫長防線。由於這條防線雄偉壯觀,因此獲得了一個非正式的稱呼——“斯大林防線”!

早期的“斯大林防線”共有13個築壘地域,而且每個築壘地域甚至是每個碉堡的防禦設計都不相同,完全是根據具體任務和地形修建的,有些防線還專門開鑿了人工護城河以加大突破難度。從中不難看出,蘇聯人對這條防線真的是傾盡心血。

二戰期間比“馬奇諾防線”耗資更大的“斯大林防線”,結局很悽慘

明斯克斯大林防線

從1928年到1939年,分三個階段建造的“斯大林防線”

與“辦事低調”的高盧人不同,蘇聯人在建設“斯大林防線”時完全是在保密情況下進行的,所以它的知名度遠不如名聲赫赫的“馬奇諾防線”。同沿著邊境線建設的“馬奇諾防線”相比,“斯大林防線”顯然更具有實戰價值。首先,該防線距邊境最近也有20公里以上。

這種做法意味著敵方炮兵不能在第一時間轟擊防線,能夠較好地保存己方防守力量。其次,“斯大林防線”並非是連綿不斷的,各個築壘地域之間皆有公路、鐵路相連。當一處防禦陣地遭受攻擊時,其他地區能夠及時支援,而在必要時,亦能通過雷場、鹿砦、鐵絲網等手段封閉防區。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斯大林防線”不能像“馬奇諾防線”那樣從別的地區繞過,波羅的海和黑海是最好的天然屏障。

二戰期間比“馬奇諾防線”耗資更大的“斯大林防線”,結局很悽慘

“斯大林防線”上被廢棄的碉堡

到1938年,先期建設的13個築壘地域全部完工。隨著德國人的擴張跡象愈發明顯,蘇聯人又在原有基礎上,再增添了8個築壘地域。有資料顯示,為了建設共計21個大型防禦工程,蘇聯至少投入了1200億盧布!那時可不是盧布大肆貶值的時代,1200億絕對是個天文數字。

然而,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如此強大的“斯大林防線”竟然被蘇聯人給拆了!

二戰期間比“馬奇諾防線”耗資更大的“斯大林防線”,結局很悽慘

斯大林防線

在新的蘇德邊境線附近所建立的“莫洛托夫防線”

1939年8月23日,蘇德兩國簽訂了著名的互不侵犯條約,結果導致“斯大林防線”的建設大受影響。尤其是在蘇聯獲得了波蘭的大量領土後,本來位於戰場前沿的“斯大林防線”一下子變成了後方防線,重要性大為下降。

而蘇聯人又準備在新邊境附近再建設一道“莫洛托夫防線”,新防線的大量設施設備都是從原先的“斯大林防線”上挪用來的,這進一步削弱了後者的存在感。到了1941年初,“斯大林防線”完全淪為了雞肋,大量附屬設施被拆毀,地堡、防空洞也被交給農莊做倉庫或菜窖。

根據蘇軍少將格里戈連柯的記錄:強大的爆破沿整個1200公里的防線開始轟鳴。在德軍入侵蘇聯之前,“斯大林防線”被自己人徹底搞垮了!

二戰期間比“馬奇諾防線”耗資更大的“斯大林防線”,結局很悽慘

斯大林防線

如果“斯大林防線”尚存,蘇德戰爭初期的戰況或許會大大不同

其實,對於“斯大林防線”的廢弛也有蘇聯著名將領提出不同意見。例如蘇聯名將朱可夫元帥,他堅持保留“斯大林防線”應有的火力配置,認為只有距新邊境線較遠的舊築壘地域才具備更大的防禦價值。

然而不知為什麼,斯大林在聽聞他的建議後無動於衷。如果在蘇德戰爭爆發時“斯大林防線”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或許戰爭進程會有不同的走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