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目前最糟糕的表演”:為何郭敬明點評總那麼犀利、不留情面

“這是目前最糟糕的表演”:為何郭敬明點評總那麼犀利、不留情面

郭敬明

自《演員請就位》開播以來,郭敬明就一直是熱度擔當,每一期節目播出後,關於他的討論是一波接著一波。

這次,我想和大家討論的,又是他的一次犀利的點評。

當時,陳凱歌組的三位演員在臺上表演《仙劍奇俠傳》中的一個選段,他們的尬演引發臺下一陣陣的笑聲。

表演結束後,趙薇和李少紅的點評都相對剋制和客氣,而到了郭敬明點評時,他毫不客氣地直接說,這是目前為止最糟糕的表演,絲毫沒有顧及到旁邊陳凱歌的感受。

“這是目前最糟糕的表演”:為何郭敬明點評總那麼犀利、不留情面

郭敬明點評

相比之下,陳凱歌的點評顯示出了他的包容和擔當,他鼓勵三個演員說,你們三個人先不用沮喪,並說自己也要負部分責任。

為何郭敬明在節目上的語言都那麼犀利、不留情面呢?

因為他是一個很少受到表揚的人。

在第二期時,當郭敬明組的兩位演員表演完《親愛的》選段後,受到了陳凱歌的高度肯定。在一旁的郭敬明先是開心得像個孩子,接著就激動得流下了眼淚。

“這是目前最糟糕的表演”:為何郭敬明點評總那麼犀利、不留情面

郭敬明

他說,當凱歌導演在誇他們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好像也受到了表揚。因為我很少受到表揚,你知道嗎?說到這時,他哽咽了。

“這是目前最糟糕的表演”:為何郭敬明點評總那麼犀利、不留情面

郭敬明

人們對他的批評大多集中在,他小說的抄襲和導了幾部口碑不佳的電影。

如果說電影拍得不好,那是他能力和才華有限,不能說他做錯事。

而關於他小說作品的“抄襲門”,法院已經判了郭敬明抄襲,但他只是做了賠償,思想上絲毫沒有道歉和悔改的意思。

這是人們無法接受的,也是人們對他進行批評,甚至是謾罵的主要原因。

這些批評和謾罵聲對他的內心有哪些影響呢?

這直接導致了他犀利、不留情面的語言風格。

為何這麼說呢?因為他採用了一種防禦機制:向攻擊者認同。

什麼是向攻擊者認同?

在《心靈的面具:101種心理防禦機制》這本書中,對它的定義是,以攻擊的方式對待一個人,以讓自己擺脫被攻擊的焦慮和不安,因為有人曾經攻擊他。

這看起來像是一種轉向了的報復,背後的心理過程是這樣的:

“我不知道如何讓你瞭解我的感受,所以我只好通過攻擊你的方式,讓你和我有同樣的感受。當你感同身受我的痛時,我的痛好像就減輕了,因為我終於被瞭解了。”

這種現象在生活中其實很常見:

比如,我見過一對夫妻,因為丈夫出軌離婚了。而在離婚後,妻子拒絕讓前夫見孩子,還在孩子面前說他爸爸的壞話,並不讓孩子認這個爸爸。

有一次,妻子教剛學說話的孩子說:“爸爸你去死!”,然後用微信發給前夫,把前夫氣得肺都快炸了。

妻子用這樣的方式報復前夫,讓前夫也體驗到被拋棄和被背叛的感覺。

向攻擊者認同,也可以是生活中一些比較小的事情。

比如,一次你和女朋友約會遲到了很久,你女朋友不高興。雖然你不斷地向她解釋是因為交通的原因,但你女朋友並不買賬。

於是,在下一次約會時,她用故意遲到來報復你,讓你也品嚐一下獨自等待的滋味。

在《心靈的面具:101心理防禦機制》中,還提到“向攻擊者認同”的另一種表現是,在事前預感到了別人的敵意,所以就提前表現出了不友好的態度。

郭敬明上《演員請就位》這個節目之前,他應該就預想到了,觀眾和其他導演可能會質疑他導演的專業性。

如果他在節目上表現不好的話,觀眾的批評和質疑就會更多。

所以,他在節目上從一開始就表現得很犀利,不那麼友好。這其實也是在掩飾他內心的痛苦和脆弱。

這種情況其實在我們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也很常見:

比如,一次,我帶孩子在遊樂園玩,不久,來了一個六七歲的男孩,他一來就和其他孩子搶玩具,或是把別人在玩的遊戲破壞掉。

更有甚者,在面對比他小的孩子時,他就用身體直接把別人撞倒,然後自己在玩另一個孩子的玩具。

他這樣的表現其他的家長肯定有意見了。這時,這位孩子的媽媽覺得面子掛不住了,然後她就憤怒地盯著孩子,怒吼道:“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不要搶別人玩具,你再這樣,回去我揍死你。”

這位孩子聽到了之後,馬上跑得遠遠的,然後回頭對他的媽媽做了個鬼臉。

這位孩子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在家裡受到了粗暴的對待,而他採取了向攻擊者認同的防禦機制。所以,當他到了一個新環境時,就會對其他孩子表現出莫名的敵意。

不單單是小孩子,大人有時候也會這樣,有些人容易與人發生衝突,經常和人爭吵,很可能就是因為採取了這樣的防禦機制。

如何避免向攻擊者認同?

向攻擊者認同這一防禦機制很容易傷及人際關係,但我們常有意無意地使用它。對此,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我們可以將不適用的防禦機制“心智化“,並採用一些更為成熟的防禦機制。

1、心智化

”心智化“這一概念由英國的精神分析學家,彼德.馮納吉(Peter Fonagy)提出,在他和其他作者合著的《心智化臨床實踐》這本書中,對心智化的定義是:理解與心理狀態(諸如想法和情緒)相關行為的心理活動。

作者說,當你覺察到你自己或其他人當下的心理狀況時,你就在進行心智化。簡單地說,心智化就是站在外面來看你自己,從內心裡面來看別人。

那要如何對自己心智化呢?

以演員陳坤為例,他是用打坐和行走來心智化的。

“這是目前最糟糕的表演”:為何郭敬明點評總那麼犀利、不留情面

陳坤在說冥想的體驗

在2003年時,他以一部《金粉世家》走紅。然而,事業上的成功,讓他感到的卻是不安和迷茫。

因為他沒有辦法坦然接受這突如其來的成功,以及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的財富,這些讓他感到不安。

另外,走紅後的生活也並不是他所想要的,他感覺自己只是被環境拖著走,原先的人生計劃都被打亂了,這讓他對未來感到迷茫。

後來,他在冥想中找回自己。

他領悟到,或許這些財富和資源是上天對他的一個考驗,他可以利用它們來幫助他人,這樣它們就可以發揮更大的價值,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更大的意義。

於是,他從2011年開始發起了“行走的力量”公益心理建設項目。他說,行走的力量一直沒有流失初心。他希望有一天,人們的內心不會因為外境而改變,堅持自己做的事情,成為了不起的自己。

“這是目前最糟糕的表演”:為何郭敬明點評總那麼犀利、不留情面

陳坤在宣傳行走的力量

想要學會心智化,你也可以嘗試打坐和行走這兩種方式。在傳統的禪修訓練中,就包括了這兩種向內觀照的訓練。

2、幽默

弗洛伊德認為,幽默是一種積極的心理防禦機制形式,是較高級的適應方法之一。當一個人遇到挫折時,常可以用幽默來化解困境,維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我們來看一個用幽默化解困境的例子:

相信很多人都認識吳亦凡,,他是一位偶像定位的藝人。通常來說,偶像藝人的形象都很光鮮亮麗,但曾有一段時間他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他曾在綜藝《七十二層奇樓》中,主動提出來一段西安話freestyle:

“您看這個面它又長又寬,就像這個碗它又大又圓......”。

“這是目前最糟糕的表演”:為何郭敬明點評總那麼犀利、不留情面

吳亦凡在節目中即興表演

這本是一次不太成功的freesyle,但那段視頻經網友們一加工,突然間,吳亦凡就成了B 站的“鬼畜擔當”。

“這是目前最糟糕的表演”:為何郭敬明點評總那麼犀利、不留情面

吳亦凡鬼畜視頻截圖

按照他以前的性格,他會把懟他的人狠狠地diss回去,就像之前他和虎撲網友互懟那樣。

但這樣的方式並不討觀眾的喜歡,人們認為他恃強凌弱(吳亦凡的微博有4800多萬粉絲,而虎撲只有幾百萬用戶)。

後來,傳聞經高人背後指點,他在今年4月份,發佈了一首單曲《大碗寬面》。

“這是目前最糟糕的表演”:為何郭敬明點評總那麼犀利、不留情面

大碗寬面MV截圖

他以自黑的方式,向觀眾傳達了三個信息:“我不在意,你們開心就好;年少輕狂,太過虛榮不好;人在江湖,交個朋友可好?”。

他將嘲諷和惡搞當做創作靈感,用調侃自己的方式作為回應,有不少網友頓時路轉粉,紛紛在鍵盤敲下“凡哥對不起”!

自黑是幽默的一種方式,能夠以自黑的方式來回應別人的嘲諷和質疑,無疑是一種既睿智又討好的方式。

3、昇華

”昇華“這一防禦機制,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認為,將一些本能的行動,如飢餓、性慾或攻擊的內驅力轉移到一些自己或社會所接納的範圍時,就是“昇華”。

我們來看一個將攻擊性驅力昇華的例子:

對於80、90的人來說,很多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有蔡依林的痕跡。

在1999年,蔡依林因為一首《我知道你很難過》一炮而紅。然而,在爆紅之後,緊隨而來的卻是巨大的非議:單眼皮、嘴巴大、嬰兒肥、鄉村範兒……

更大的非議是,有不少業內的樂評人在媒體面前毫不留情的批評她的唱功,更有媒體把她列入當年的“十大最爛歌手”榜單。

這時,不急功近利的蔡依林選擇瞭解約,同時用一年的時間去學習舞蹈。

一年後,她推出了《看我七十二變》專輯,這張專輯中蔡依林蛻變為“唱跳歌手”。

“這是目前最糟糕的表演”:為何郭敬明點評總那麼犀利、不留情面

蔡依林《看我七十二變》專輯封面

她在歌中唱道:

再見面,要你們傻了眼

無所謂正面側面,都是完美弧線

再見醜小鴨再見,自卑留給昨天

女大要十八變,看我七十二變

她真的做到了歌裡所唱的!

在這張專輯裡,蔡依林不僅蛻變掉了以往的鄉土氣息,也一舉登上了“流行小天后”的位置。

當一個人受到攻擊和嘲諷之後,會顯現出攻擊性是很正常的。如果只是簡單地“以暴制暴”,雖然可以理解,但“冤冤相報何時了”。

反而像蔡依林這樣,將自己的攻擊性昇華成向上的動力,用自己的成績讓質疑和嘲諷的聲音閉嘴。這是一種既成熟又高級的心理防禦機制!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

郭敬明之所以在節目上的點評會那麼犀利、不留情面,是因為他之前也受到過攻擊,而他採取了“向攻擊者認同”的防禦機制。但這並不是一種成熟的方式,所以觀眾對他的表現並不買單。

如果他能向陳坤、吳亦凡或蔡依林學習,對自己進行“心智化”,對他人的言語攻擊採取幽默或昇華的方式,觀眾對他的印象或許就會有改觀。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會有意無意地用到“向攻擊者認同”的防禦機制,從而造成人際關係的摩擦。我們應該對自己的心理防禦機制進行“心智化”,然後有意識地採取一些高級的防禦機制,比如,幽默和昇華。這才是一個人成熟、智慧的表現。

備註:防禦機制是精神分析學派用語,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是指自我將可怕的東西控制於意識之外以減少或避免焦慮的方法。它是個人在精神受干擾時用以避開干擾,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機制,它常在無意識狀態下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