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賞四川|德陽:農業小縣到裝備重鎮,一座移民城市的進化論


【老東門口】新中國成立70年,德陽建市36年。從一個農業小縣到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基地,從“以糧為綱”到工業、農業、商貿、旅遊、科技並舉,城市的內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德陽這座與我們休慼與共的城市,以它大無畏的包容,承載了太多的滄桑與變化,真實地折射出新時代人們的奮鬥與激情。

【縱貫德陽老縣城的川陝公路上的牌坊】德陽置縣於唐代,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縣城卻是在明代。在此之前,不過是兩街夾一道的場鎮而已,近似於一個驛站的功能。明末清初的30多年間,四川境內連年戰亂,加上災荒、瘟疫肆虐,至清康熙二十四年,四川總人口僅剩9萬餘人。康熙皇帝適時頒佈《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詔》,下令從湖南、湖北、廣東等地大舉向四川移民。湖廣填四川移民潮隨之席捲而來。

【東街老井旁洗滌】依賴這一波移民潮,德陽開始人丁興旺。城外田地有所耕,溝渠有所治;城內官署復修,會館興建、宅第再造。整個老城以南、北街為中軸,再依次散開而形成會館、宮廟、鋪面、雜院的縣城格局。更重要的是修葺了城牆和城樓,這是德陽成為中國傳統意義上的縣城的標誌。


【縣城北街 20世紀50年代】伴隨著大規模的工業內遷,是大量職工的內遷。這些職工全部來自上海和東北大城市,他們不自覺地成為文化的傳播者,將海派文化、東北文化帶到德陽。而進廠上班的德陽當地人,充當了“廠里人”和“當地人”生活習尚、文化生活相互影響

【北外的“狗屎街”】上世紀60年代初,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拉開帷幕。四川是三線建設的重點,而德陽又成為重中之重。二重、東電,及後來的上海新業電工廠,開始雄踞在德陽老城的南、北、西門。

【縣城西街】1983年德陽建市,離不開三線建設;作為德陽今日的顯著標籤,“中國重大技術裝備之都”,亦是三線建設的成果。

【今日的廬山路】如今,德陽正全力打造裝備智造之都、改革開放高地、古蜀文化名城、美麗幸福家園四張名片,打拼全省經濟副中心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