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倫敦霧霾老照片:白天變成黑夜,1.2萬人死亡,15萬人住院


【貴婦給寵物戴上口罩】霧霾,如今已經家喻戶曉的名詞,霧霾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物三項組成,它們與霧氣結合在一起,讓天空瞬間變得陰沉灰暗,對人的健康產生很大威脅。每當出現霧霾天氣,人們第一時間想到就是戴上口罩或者減少外出。事實上,早在百年前英國就已經出現了霧霾天氣,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來到了最為嚴重的時期。

【白天如傍晚】在倫這座城市的歷史裡,霧霾早已成為該城市的一部分。早在1837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加冕時,霧霾天氣已經影響到倫敦市民日常出行,當時有專門打著手電筒有償帶路人。剛開始市民還沒有意識到霧霾的危害,只是發現一些不可思議的現象,比如馬戲團裡的動物呼吸困難、家中傢俱表面會覆蓋一層灰塵等。

【工廠肆無忌憚地排放廢氣】大家都知道,工業革命最先在英國興起,隨之而來的就是煤炭的大量被使用,這進一步加劇了英國霧霾天氣的形成。1853年,著名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在《荒涼山莊》的開篇,就對倫敦霧霾作了描述,“煙霧從煙囪管帽降下,形成淺黑色的毛毛雨,中間帶著煤灰煙塵,像成形的雪花那麼大……讓人覺得太陽已經死去。”


【霧霾把雪染成灰色】狄更斯還對霧霾進行了描述,這種煙霧不是那種“柔軟的、鴿子灰色”的霧,而是散發著惡臭,呈黃色或黑色,幾乎讓人窒息。可能狄更斯沒有預料到,百年後倫敦遭遇了史無前例的霧霾事件,即1952年倫敦霧霾事件。

【倫敦街頭的行人】1952年12月5日開始,倫敦整座城市被煙霧籠罩,大量由煤燃燒產生的黑煙、顆粒物和二氧化硫在倫敦上空累積,惡劣的霧霾事件發現了。短短五天事件裡,死亡人數激增到2480人,直到斷斷續續死亡人數達到了8000多人,最終統計的人數達到了驚人的1.2萬人,超過15萬人去醫院接受住院治療。

【清潔工在擦拭路燈】當時英國媒體這樣報道這次霧霾事件,“濃重的霧霾吞噬了汽車,車速甚至不如秉燭前進的行人;電影院被迫關門,因為能見度還不到前幾排;歌唱家因為突發咽喉不適而無法登臺演出;骯髒的霧霾鑽入室內,也鑽入倫敦人的肺裡,大批心臟病、哮喘和支氣管疾病患者因得不到及時治療而死去。”


【情侶戴著口罩約會】這起重大霧霾事件發生時,倫敦市民並沒有過多在意,因為之前也多次發生霧霾事件。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情況愈發嚴重,倫敦在接下來的日子一直暗無天日,嚴重地區白天如夜晚,交通完全癱瘓。

【白天猶如夜晚】霧霾事件結束後,英國政府被迫於1956年出臺了世界上首部治理空氣汙染的《清潔空氣法案》。1954年,比佛委員會發布了著名的“比佛報告”,這份報告指出家庭供暖的煤炭燃燒是煙塵的最大製造者,若按單位煤炭燃燒所產生的煙塵來計算,家用排放是工業排放的兩倍,並且其排放的高度也要比工業低得多。

【工人在清理屋頂上的灰塵】“比佛報告”還顯示,倫敦之所以發生如此嚴重的霧霾是工業革命之前產生的汙染,是低端生產方式導致的大顆粒汙染物,這種汙染物的重量比較大,不容易在空中傳輸很遠,會沉降,所以治理主要針對倫敦當地的汙染源,就可以控制住霧霾。


【路邊的馬車】比佛委員會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硫酸鹽是導致霧霾的罪魁禍首之一,而碳廢氣當中的二氧化硫具有酸性,可與空氣中的其他物質反應,會生成微小的亞硫酸鹽和硫酸鹽顆粒。但是,二氧化硫是如何形成亞硫酸鹽和硫酸鹽顆粒,當時無法解釋。這個問題無法解釋,也就無法解釋倫敦霧霾形成的原因,直到64年後才得以解開謎團。

【白天也亮起了路燈】2016年,張人一領導的領國際研究組終於發現了其中奧秘,二氧化碳廢氣中的二氧化氮為二氧化硫形成亞硫酸鹽和硫酸鹽顆粒提供了條件。普通的霧顆粒直徑約為幾十微米,但霧在蒸發過程中會留下更小的顆粒,於是就形成了籠罩倫敦上空的霧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