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湖:野生動物的天堂

呼倫湖:野生動物的天堂

呼倫湖:野生動物的天堂

麗斑麻蜥

呼伦湖:野生动物的天堂

西伯利亞旱獺

呼伦湖:野生动物的天堂

黃羊

呼伦湖:野生动物的天堂

白條錦蛇

呼伦湖:野生动物的天堂

中國林蛙

呼伦湖:野生动物的天堂

黃鼠

呼伦湖:野生动物的天堂

沙狐

呼伦湖:野生动物的天堂

花背蟾蜍

內蒙古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一個以保護各類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湖泊、草原和溼地等生態系統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這裡獨特的生態環境和功能,廣闊的溼地和草原對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止荒漠化、維繫周邊草原生態系統平衡等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呼倫貝爾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遵循生態系統內在機理和規律,實施草原獎補、生態移民、沙地治理等一系列綜合治理措施。同時,當地科研部門通過數字化平臺的建設使保護區的管護與科研監測、宣傳教育能力得到提升。

記者從相關部門瞭解到,目前,呼倫湖保護區的哺乳類動物已記錄到6目13科35種,包括狼、沙狐、艾鼬、狗獾、草兔、達烏利黃鼠、黃鼬、三趾跳鼠、小毛足鼠和黃羊。已發現爬行類2種(麗斑麻蜥與白條錦蛇)。兩棲類2種(中國林蛙與花背蟾蜍)。

今天本版將為廣大讀者詳細介紹幾種呼倫湖保護區生存的幾類動物。

麗斑麻蜥

麗斑麻蜥是蜥蜴科、麻蜥屬動物。麗斑麻蜥體型圓長而略平扁,尾圓長,頭略扁平而寬,背棕灰夾青、棕綠、棕褐、黑灰等色,腹部乳白色。

麗斑麻蜥晝行性,性機敏,行動敏捷,攻擊力強,活動範圍不大,屬變溫動物,具冬眠習性,食性廣泛,以多種昆蟲為食,年產2窩,窩卵數2-8枚,棲息於平原、丘陵、草原、低山和農區等各種環境,分佈於朝鮮、蒙古、俄羅斯、中國。

麗斑麻蜥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西伯利亞旱獺

西伯利亞旱獺,是齧齒目、旱獺屬動物。體型較大、粗壯,耳圓、短,尾也短,毛色為褐色或黃褐色。分佈與習性:草食性動物,有冬眠習性,一年中,活動期和冬眠期幾乎各佔一半,洞穴呈洞群分佈,營家族生活。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區或600米以上的丘陵草原地帶,避開荒漠,但在草原與荒漠相交的邊緣地區偶能遇見。分佈於中國、蒙古、俄羅斯聯邦。

黃羊

蒙原羚又名黃羊,屬於偶蹄目牛科原羚屬,國家Ⅱ級野生保護動物,中國物種紅色名錄(2004)將蒙原羚列為易危。20世紀50年代初蒙原羚在我國廣泛分佈,數量大約50-60萬隻,至20世紀末期,蒙原羚在我國僅分佈在內蒙古、甘肅等個別地區,數量僅為8000餘隻。蒙原羚數量急劇減少,分佈範圍逐漸減少。目前蒙原羚多集中分佈在中蒙邊境一帶,很少向境內縱深移動。生境喪失和破碎化是野生動物面臨的嚴重威脅因素之一。

白條錦蛇

白條錦蛇別名枕紋錦蛇、麻蛇。中國北方分佈廣泛的無毒蛇。主要辨識特徵:頭略呈橢圓形,體尾較細長,全長1米左右。

頭頂有黑褐色斑紋三條,最前一條較細或不明顯,軀尾背面具三條淺色縱紋,正背中一條窄而模糊,腹鱗及尾下鱗兩外側斑點粗大,且斷續綴連如鏈。生活力強,耐飢渴。性情比較溫順,行動較遲緩。捕殺小鳥、蜥蜴及小型鼠類為食。它的耐餓能力很強,曾有耐餓18個月的記錄。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單中。主要棲息於平原、丘陵或山區、草原,棲於田野、草坡、林區、河邊及近旁。分佈於朝鮮、蒙古、俄羅斯、中國。

中國林蛙

在動物學分類上,屬於兩棲綱,無尾目,蛙科,蛙屬。商品名為哈士蟆。歐洲林蛙的中國亞種。蘇聯、朝鮮也有分佈。各地區個體變異較大。頭體和四肢較細長,行動敏捷,跳躍力強。鼓膜部位有三角形黑褐色斑。體背多為土黃色,一般在疣上散有深色斑。背側褶在鼓膜上方向外側彎曲。雄蛙有一對咽側下內聲囊。以陸棲為主,常在沒有強烈光照、溼潤涼爽的環境中生活。以多種昆蟲為食。9月下旬至 10月初從山坡林區遷到河溝附近,陸續進入水底集群冬眠。少數在泥間或樹根下越冬,次年清明前後復甦。4月中旬至5月初是繁殖季節。雄蛙鳴叫,雌蛙聞聲而至,抱對者多於黎明前在淺水處產卵。卵群團狀,每團1000粒左右,多者達2000餘粒。卵團先沉到水底,卵膠膜吸水膨脹後浮於水面。8—20天孵出蝌蚪,1個月完成變態,此時體長約14毫米。抱對個體在完成產卵後休眠10—15天。

黃鼠

黃鼠學名屬齧齒目,松鼠科。別名達烏爾黃鼠、蒙古黃鼠、草原黃鼠、大眼賊、豆鼠子、禾鼠等。

分佈在東北、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青海、河北、河南等省區。寄主為穀子、沙篙、沙蔥、牧草及一些植物的漿果、種子,有時也食鞘翅目昆蟲的幼蟲。

喜食植物的多汁液幼嫩部分,常使作物的管心被成片抽掉;秋季食灌漿乳熟期的種子,使禾苗大量枯死。

黃鼠是中國北部乾旱草原和半荒漠草原的主要鼠類,喜散居。以草本植物的綠色部分為食,亦吃農作物的幼苗,有時吃草根和某些昆蟲的幼蟲。

沙狐

沙狐是典型的狐屬動物,為中國狐屬中最小者。四肢和耳朵比火狐略小。毛色呈淺沙褐色或淺棕灰色,帶有明顯花白色調。背部淺銀灰色或紅灰色,腹部白雜黃色,下頷白色,全身皮毛厚而軟,耳朵大而尖,耳根寬闊。體長500-600毫米(不含尾部),尾長250—350毫米。

沙狐白天非常活躍,也有夜間活動的報道。善攀爬、速度中等,不及其他慢速犬類。聽覺、視覺、嗅覺皆靈敏。四處流浪,無固定居住區域,在覓食困難的冬雪季節,它們會向南遷徙。相比其它狐屬,沙狐更具群居性,甚至多隻個體共住同一洞穴。在冬季,沙狐結成小型覓食群體,群中有配偶和成年子女。它們住在類似“沙狐城”的相鄰洞穴,這些洞穴經常接管自其他動物,如旱獺等,沙狐挖洞通常簡而不深。

花背蟾蜍

花背蟾蜍體長平均60毫米左右,雌性最大者可達80毫米;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吻稜顯著,頰部向外側傾斜;鼻間距略小於眼間距,上眼瞼寬、略大於眼間距,鼓膜顯著,橢圓形。

雄蟾背面多呈橄欖黃色。雌蟾多為淺綠色;疣粒灰色,上面有紅點;雌蟾背呈綠灰色,上有美麗醬色花斑,疣粒上多有土紅色點,故名此蟾為花背蟾蜍;背正中央常有一淺綠色細縱線,始自頭端至肛部;四肢有棕色花斑;腹面為乳白色,一般無斑點,少數則有之。液浸標本紅點多不見而深色斑紋清晰。

文字由本報記者 陳立業 整理

部分圖片由內蒙古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提供 部分圖片由王放 李欣海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