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韓,趙,魏能三分晉?

以史之為鑑


晉文公流亡回國掌政時,晉國朝中的卿大夫已有不軌之心。雖然晉文公在改革施政中刻意扶持一些姬姓舊族以牽制他們,但收效甚微。

文公去世後,卿大夫間的鬥爭更為激烈。從公元前557年晉平公即位,到公元前453年這百餘年間,便是從六卿專政到三家分晉的過渡時期。

  前期的六卿輪流執政時期,此時他們的力量大致相當,維持著一種相對均衡的政治局面。但是各自在暗中都加緊增強經濟軍事實力,建設牢固的根據地,為下一步更大的兼併做準備。

  第一次極為重要的六卿之間的兼併戰爭,以範氏、中行氏和邯鄲趙午為一方,以趙氏、韓氏、魏氏與智氏為另一方。雙方的攻伐進行了六七年,一直到公元前490年,趙鞅率大軍全力反攻,範氏和中行氏被滅,戰爭結束。從此趙鞅名為晉卿,實專晉權。

  從公元前490年範氏和中行氏被滅到公元前458年智瑤代趙鞅為政,此間的30多年四卿維持了一種相對均衡的局面。

  智瑤掌政不久,便滅了晉東戎狄仇由國(今盂縣東北),並向河北定縣一帶拓展勢力範圍。公元前458年,趙襄子滅代。公元前454年,智瑤夥同韓虔、魏駒、趙無恤瓜分了30多年前範氏和中行氏的全部封邑,引起晉出公的強烈不滿,欲借齊、魯之師驅逐四卿。於是四卿聯合起來圍攻晉出公,出公匆忙逃往齊國,卻半路身亡。智瑤另立晉昭公的曾孫姬驕為國君,是為晉哀公。

  此時,智瑤藉機向韓、趙、魏三家索取領地。韓、魏都懼怕智氏,割地給智瑤,只有趙襄子拒絕。於是,智瑤聯合韓、魏進攻趙氏,趙襄子奔保晉陽,從而揭開了晉卿第二次極為重要的兼併戰爭。

  智瑤率韓、魏聯軍追至晉陽,連續三個月攻城不下,就引汾水淹晉陽。“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懸釜而炊,易子而食”(《史記•趙世家》),危在旦夕。趙氏謀臣張孟談冒著生命危險去見韓康子、魏桓子,向其陳述利害。終於使韓、魏倒戈,引晉水反灌智伯之師,並趁亂從側翼襲擊,趙襄子率晉陽之師從正面攻擊。智軍大潰。韓、趙、魏聯軍遂擒殺智伯,並盡分其邑。

  當年跟隨重耳流亡的郤谷、趙衰、欒枝、先軫、狐偃等人本來就出身於晉國的世家大族,沒有這些世家的援助重耳也不能渡過難關,而國內的公族被消滅殆盡,重耳所能倚重的也只有這些異姓世家了。

  軍隊將佐最初主要在欒、狐、先、趙、胥、魏、郤、韓、知、中行、範等十一個卿族之中產生。在激烈的政治鬥爭中,卿族數量逐漸減少,到了春秋中後期卿位就把持在韓、趙、魏、知、範、中行六家手中,這六家在鬥爭的最後階段又只剩下四卿、三卿。

  可憐曲沃武公以一郡之地拓展的晉國霸業就此消亡,晉公室名存實滅,晉國的大部分領土為韓、趙、魏三家所有。

  和晉國類似的還有齊國,齊國豪強被田氏誅滅後,田氏放逐齊公於海島而代齊。





趣說東周列國爭霸


趙、魏、韓三家分晉時,晉公室早已式微,無力對抗三卿的瓜分行為。此時,趙、魏、韓任一一家的實力,足以匹敵各諸侯國,各國不願干預,周天子只得承認三家的諸侯地位。三家分晉就此完成。

趙、魏、韓三家作為晉國的臣子,能夠裂土自立,有如下原因:

1、晉獻公為三家分晉埋下禍根

僖公四年,晉獻公聽信驪姬讒言,懷疑太子申生造反,不問緣由就殺死了太子申生。

僖公五年,晉獻公聽信驪姬讒言,懷疑公子重耳造反,派兵攻打公子重耳的封邑蒲城。公子重耳不遠與獻公交戰,逃亡狄國。

僖公五年,晉獻公聽信驪姬讒言,懷疑公子夷吾造訪,派兵攻打公子重耳的封邑屈城,公子夷吾同樣不願與獻公交戰,逃亡梁國。

這一事件,史稱為“驪姬之亂”。

為什麼晉獻公這麼容易就相信了驪姬的讒言呢?因為晉獻公的父親晉武公,原本只是晉公族的小宗,後來通過造反殺死了大宗的晉緡候,自立為晉公。

晉獻公也擔心自己的兒子們和其他宗族在封邑積攢實力,最後通過武力推翻自己。所以就對宗族子弟大開殺戒。

“驪姬之亂”後,歷代晉公為了避免再起禍端,不再分封公子、公孫去鎮守城邑,致使公族勢力越來越小。

同時,晉公還起用大量異姓大臣,並對這些有功的大臣進行了大量的分封。時間一久,掌握在晉公族手中的土地和人口越來越少,大臣手中的土地和人口越來越多。

慢慢的,晉國權柄逐漸旁落,朝政全由卿大夫決定。到末代晉公——晉幽公時,晉公族能夠直接控制的土地就只剩下絳城和曲沃了。

2、趙、魏、韓三家積極改革、實力強大

在趙、魏、韓三家聯合消滅智氏並瓜分智氏的封地後,三家的實力已經空前的強大。三家所控制的土地和人口約佔晉國的九成。而晉公族控制的土地僅限在都城曲沃周圍。

三家在各自的封地內,享受獨立的政治、經濟、軍事特權,完全是晉國的國中之國。

尤其是魏氏最新開始變法改革,各項實力與日俱增。

例如魏氏,在吳起的主導下,組建了名震天下的“魏武卒”,於公元前409-408年,在河西大破秦軍,佔領了原本屬於秦國的五百里河西地區,將秦國逼到了華山以西。

公元前405年,趙、魏、韓三家聯軍攻齊,齊軍大敗,迫使齊康公親至聯軍大營求和。

而此時,三家並未分晉,魏氏就能打敗秦國,並強佔河西地區,三家聯軍就能打敗老牌霸主齊國,可見三家實力之強。

3、周天子及其他諸侯國不敢幹涉

此時的周天子早已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並無權力干涉各諸侯國內部事務。

在公元前403年,三家在攻齊戰爭結束後,率軍進入洛陽,逼迫周天子承認他們的諸侯地位。周威烈王迫於無奈,只得冊封三家為諸侯,准許建國自立。

(春秋時代各霸主都在洛陽會盟諸侯。日本戰國時代把稱霸天下的行為稱為“上洛”,就是源於此。)

在三家分晉前,秦國已被魏氏打敗,秦國自是不敢也無力干預。

齊國也被三家聯軍打敗,低下了高貴的頭,承認了三家的諸侯地位。

越國在吞併吳國後,一直與魏氏關係良好,自是不會干預。

而此時的楚國,吳起改革尚未開始,內部一片混亂,無暇北顧。

就這樣,在周天子無力干預和各諸侯國沉默下,三家分晉完成,春秋時代也由三家帶入戰國時代。

總結:三家之所以能夠瓜分晉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三家已經具有匹敵各諸侯的實力。周天子承認,不過是最後一道程序而已。事實上,三家早已將晉國瓜分殆盡。


欲何之


晉國由於自己的內亂,互相殘殺,導致晉國的公族被屠殺殆盡,史稱“晉無公族”。所以晉國國君不得已只能任用異姓大臣來輔佐朝政。隨著年代的發展,晉國的政權逐漸地被六家卿大夫所掌控,分別是智、韓、趙、魏、範、中行。範氏跟中行氏率先被吞併,只剩下智、韓、趙、魏四家。其中智氏的實力最強,智氏的首領叫智伯。智伯是個即貪婪又有野心的人,他想吞併另外三家,自己獨霸整個晉國。韓、趙、魏裡面,韓是最弱的,然後是魏,再是趙。智伯率先向韓氏伸手,韓氏的首領叫韓康子。智伯向韓康子傳達了一件事,說現在我們的國君實力很弱小(此時國君能控制的只有絳、曲沃兩座城)。我們每家人各拿出一百里土地給國君,那國君的實力不就壯大了嗎!智伯就跟韓康子要地,韓康子瞭解智伯,覺得把地交給他,他肯定是自己私吞的,不可能交給國君。於是韓康子就不答應。此時,韓康子身邊有個謀臣叫段規,段規勸諫他說:“你得給他地,不能不給。如果不給他,肯定得得罪他,他要來打我們,我們打不過,到那個時候損失會更重。這樣,你給他,按照智伯這個人的性格,他肯定會跟另外兩家人要地,那兩家給不給,我們不知道。如果不給,他們肯定會打起來,到那個時候,我們就坐山觀虎鬥。”韓康子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給了智伯一座萬戶的大縣(這在當時是很富裕的城)。智伯得到城以後,果然就跟魏氏伸手要地。魏氏的首領叫魏宣子,魏宣子開始也是不給,此時,他的謀臣叫趙葭,也是跟段規一樣勸諫他給地,魏宣子覺得有道理,也是給了座萬戶的大縣。智伯得到兩座大縣後非常得意,就有些忘乎所以,就去跟趙氏要地。但這次情況有所不同,之前要地沒有指定。這次向趙氏要地,指定了兩個地方,其中有一個地方叫宅皋狼(趙氏的發源地)。趙氏的首領叫趙襄子,趙襄子跟智伯有過過節。曾經有一次在喝酒的時候,智伯勸趙襄子的父親趙簡子不要立他為繼承人。趙襄子直接拒絕了智伯,於是他跟他的謀臣張孟談商議,最終選擇了晉陽作為根據地來對抗智伯。智伯聯合了韓魏來攻打趙氏,攻打了晉陽三個月,打不下來,於是就包圍了晉陽。有一天智伯坐著馬車巡視,韓康子跟魏宣子,一個給他駕車,一個給他當護衛。智伯發現晉陽附近有一條河流叫晉水。於是派士兵築了一條堤壩,截斷了晉水,然後再開一條渠,把晉水直接引向晉陽。大水一下就把晉陽給淹了。智伯非常得意,又忘乎所以說:“今天我才知道,原來大水可以滅掉一個國家。那麼汾水也可以淹滅安邑(魏都城),絳水也可以淹滅平陽(韓都城)。”韓魏二人聽到智伯說了這樣的話,心裡就開始犯嘀咕。眼看晉陽就要守不住了,張孟談就跟趙襄子商議後,出城去見韓魏二人,跟他們說:“如果趙氏滅亡,那麼韓魏的滅亡那就是遲早的事。我們三家就是唇亡齒寒的關係,現在我們只有抱團取暖,才是唯一的出路。”韓魏二人也明白這個道理,就想聯合。但是他們擔心在準備的途中消息洩露,張孟談說:“今天這個事,出自你們二人之口,入我一人之耳,絕對不會有第四個人知道,放心吧。”這個時候出了一個插曲,張孟談在回去的路上,被智伯的謀臣智果發現,而且看到張孟談趾高氣昂的樣子,就知道他們應該有所勾結,智果就去報告智伯,智伯不信。智果出來後就碰到了韓魏二人,發現他們臉色不對,智果就斷定他們肯定是勾結了,要反叛智伯。智果再去跟智伯報告,智伯還是不信,智果說:“好,你既然不信,我有個辦法可以以防萬一,就是他們的謀臣段規跟趙葭,韓魏二人對他們的謀臣是言聽計從,只要穩住了他們,並且你答應他們,事成之後給他們每人一座萬戶的大縣,那麼韓魏就不會反叛了。”智伯聽了以後就很鬱悶,覺得本來我們三家來滅趙,滅了趙以後我們是要平分趙氏,我只得到三分之一,現在還要拿出兩座萬戶的大縣給他們,那我得到的不就更少了嗎!而且智伯根本就不信他們會反叛,因為這兩家平時都是膽小怕事,而且非常聽話。於是就再次拒絕了智果,隨後智果就直接跑到晉國管理戶口的部門,要求改姓。因為智果清楚,智伯一旦被打敗,肯定會被滅族,所以提前改姓。智果改姓的事就被張孟談發現,張孟談就知道機密已經洩露。在當天晚上,三家聯軍首先發難,先跑到晉水邊上,殺死駐守堤壩的士兵,然後讓晉水改道,衝向智伯的大營。這個時候智伯在睡覺,毫無防備,大水一下就沖垮了智伯的大營,接著三家聯軍就在後面殺來,智伯一下子就被滅掉,接著就去攻打智伯的都城,由於智伯的主力被滅,都城很輕鬆地就攻下來,果然智氏被滅族。晉國國君聽說智氏被滅,非常生氣,跑去跟齊國借兵,攻打韓趙魏,但被打敗,國君就逃亡了,於是三家就立了一個人當國君。後來還出現了國君去朝拜卿大夫(韓趙魏)的場景。到了下一代人,晉國就完全被瓜分完畢。於是韓趙魏就去朝拜周天子,要求封他們為諸侯。此時周天子已經名存實亡,就做了個順水人情,正式冊封韓趙魏為諸侯!



曉彬002


趙魏韓三家分晉,指的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任命趙魏韓三家為諸侯,公元前376年,趙魏韓三家瓜分晉國公室,徹底滅亡晉國的事情。

而韓、趙、魏三家本為晉國的臣子,這個時候為什麼能瓜分晉國呢?

這要從晉國的歷史說起。

公元前1000年,唐叔虞被封在運城盆地,國號為唐。後來他的兒子遷徙到晉水,所以改名為晉。後來,晉把都城定在翼。而晉昭侯把叔叔成師分在曲沃。本來按照周朝的習慣,比較重要的地方由宗親來把守挺正常的。但是成師卻起了反心。經過連續幾代人的努力,曲沃一系打敗翼城一系。取得統治權。這就是有名的曲沃代翼事件。

曲沃代翼之後,晉國國君的很多旁支弟子有了榜樣,紛紛想著學曲沃,再來一次“曲沃代翼”。晉獻公深以為慮。因為他在位時,莊公,恆公後裔勢力也非常強大。於是,晉獻公決定一次性解決。他把這些宗室弟子全部殺死。造成晉國沒有公室。後來的驪姬之亂時,又把獻公的兒子殺的差不多了。更恐怖的是,“不任用公室”成了晉國的傳統。

六卿把政

由於晉國公室基本被殺光了,所以晉文公重耳上臺的時候,只得任用一些比較有才能的人。他把晉國軍隊分為三軍。每個軍各自設立將佐一名,由六個親信分別掌管。合稱六卿。六卿出將入相,掌管晉國軍政大事。而且可以世襲。起初,由十一家輪流擔任六卿的責務。後來,隨著550年欒氏族被滅,六卿剩下韓、趙、魏、智、範、中行六家。此後,晉國由這六家輪流執政。

這是的晉國,由於軍政大權掌握在六卿手中,國君權力逐漸喪失,晉國,已經不再是國君能夠左右的了。

三家分晉

在鐵之戰中,範氏、中行氏被滅。土地被瓜分。晉國至此進入“四卿執政”時期。四卿之中,智氏最強,也最囂張跋扈目,狂妄自大。最終被魏趙韓三家聯合滅掉。土地也被三家瓜分。

這時,趙國佔據北方,軍力稍強,魏國佔據中部,經濟實力不錯。韓國佔據中南部,關隘險峻。三個國家實力相差不大。如果拼個你死我活,晉國國君必定漁翁得利。

所以三家一商量,不打了,二一添作五,把晉國給瓜分了。時間,是公元前403年。中國歷史由此進入戰國時代。

那麼,這個時候,作為天下共主的周王,在幹什麼呢?怎麼會承認這種以下犯上的事情,並且把趙魏韓三家都這種以下犯上的事情呢?

其實,原因挺簡單的。

周王自己也不好過。平王東遷後,周王室日益衰微。諸侯實力大漲。而周王室內亂不斷。能封的土地都封出去了。連原來的周朝的龍興之地都丟了。這時候,也就守著洛陽周圍的一畝三分地過日子。雖然不會窮的揭不開鍋。但是也差不多了。周朝雖然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實際上只是一個小邦國而已了。而且,洛陽周圍除了早晚要被韓國消滅的鄭國外,都被韓國給包圍了。如果一個不識相,韓國分分鐘可以把它給滅了。所以,面對事實,周王朝也只能承認了。

那麼,天下的諸侯,沒有反對的嗎?

一則沒有實力。趙魏韓三國隨便一個都可以暴揍其他的國家。趙國就曾經揍過齊國。魏國也曾經揍過秦國。三國還聯合起來抵禦楚國。

二是所有的國家都樂見其成。把強大的晉國分了,對其他諸侯而言,都是一件好事。對齊國而言,它正在田氏代齊,周王今天承認三家分晉。明天就有可能承認田氏為諸侯。這對齊國而言才是最為重要的。

晉國內無公室,君主權力羸弱,外無強援,這是晉國被瓜分的主要原因。


小甜甜說歷史


為什麼魏,趙,韓能三分晉?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一件影響深遠的政治事件,也標誌著中國歷史由春秋時代正式轉入戰國時代。那為什麼會出現三家分晉呢,一切起因都歸於三軍六卿制度。

三家分晉起因

晉國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為了消滅公族勢力,大力提升了卿族的地位和權力,開始確實也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之後卿族勢力越來越來,漸漸失控,慢慢架空了晉國王權,三家分晉由此而來。

三家分晉經過

晉國六卿經過多年兼併輪換,餘下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範氏,中行氏,之後範氏與中行氏又被淘汰,餘下四家更是上演了勾心鬥角的精彩大戲。

智氏作為四大卿實力最大一家,開始向另三家施壓,要韓趙魏都捐出地盤,趙氏不肯,於是智氏聯合韓魏攻趙,雙方相持兩年有餘,之後智氏水淹晉陽,就在趙氏快撐不住的時候,智氏家主知伯志得意滿說出了扭轉局勢的一句昏話。

知伯:“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國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降水可以灌平陽。”

這句話驚出了韓魏的冷汗,剛好趙氏遣使來策反,陳述利弊,三方一拍即合,改河道,淹智軍,形式就此逆轉。


三家分晉的結果

趙韓魏滅了智氏這個一直壓在他們頭上的大山後,晉國王室已經是名存實亡了,三家就此瓜分了原本強大的晉國,而他們上表周天子請求承認合法地位,周天子許之,自此三家分晉終成。

“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資治通鑑》

總結:三家分晉三軍六卿制度向後發展的必然結果,註定了晉國最後的分裂,而這一事件也對後世有不可磨滅的影響,試問,如果晉國是個統一國家,秦國還能個個擊破,橫掃天下嗎,結果猶未可知,因此三家分晉確實也影響了歷史的進程,這也是歷史的魅力所在。


頹廢中帶點頹廢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公家權利掌控不利,權利集中在士族手中,春秋中期晉國有十大士族,經過權利傾軋更迭剩下4家,春秋末期智氏妄圖吞併趙、韓、魏三家,4家實力智氏最強,實力匹敵趙韓魏三家,三家中趙最大,魏韓次之,智氏獨霸晉國朝綱之心起,欲蠶食3家實力,打著恢復晉國王公實權名義,令3家各割私家領土擴充為晉國國有土地,實際為自己掌控晉國資源做準備。韓魏實力最弱,不敢違背,割部分領土於智氏,趙國不允,智氏聯合韓魏攻趙,趙國苦守,智氏決堤趙都城附近的河流,引河水灌城,也見城破在即,人皆易子而食,十分危急。智氏認為滅趙無懸念,帶領韓魏公子繞趙都城巡視,並口出敲山震虎之言,意在恫嚇韓魏。大意是,趙都城傍河而建,雖堅守但仍逃不了被灌河水覆滅的結局,這時候韓魏公子大驚,因為韓魏都城附近也有河水,且韓魏也深知趙滅後韓魏難以獨善其身,遂合謀聯合趙國倒戈擊智,智氏不知,在滅趙最後時刻被韓魏從後方偷襲,趙國裡應外合,從城內殺出。滅了智氏,然後三家分了智氏領土,因為之前晉國權利集中在智氏手裡,晉王公權利已旁落,所以智氏覆滅後,3家權利均分,晉國已無一個可以駕馭整個國家士族的勢力,所以3家實際已取得和王公一樣的地位。公元前453年,晉國的貴族韓、趙、魏三家合力滅掉專擅國政的知氏,不久,將晉國瓜分。



用戶6271382526


晉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超級大國,在春秋時期被稱為春秋五霸之一,其國力最強盛的時期,甚至都有望一統中原。但是後來強大的晉國,被趙魏韓三氏分裂成了三個國家,史學家們也將此事件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分界線,標誌著春秋時代結束, 戰國時代開始。

那麼如此強大的晉國為什麼會分裂呢?個人認為其中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還是是制度問題。

在“曲沃代翼”這一歷史事件之後。晉獻公時期完全不信任公族,開始排斥公族子弟,轉而重用非公族的人才。公族勢力的衰弱和卿大夫勢力的強盛,在加之晉國實行的是如周王朝一般的分封制!晉國就是一個縮小版的周王朝,將自己遼闊的土地,分封給了卿大夫們。這些卿大夫在自己的領地上,擁有有自己的兵權、經營權、繼承權,完全就是一副國中之國的架勢。長此以往,這個地區的百姓,只知有卿大夫而不知有晉王。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晉國公室如果強大時,還能壓制這些卿大夫為已所用,但如果晉公室衰落,對作亂的卿大夫就完全沒有了制約的能力,只能束手待斃。

根據《春秋》、《史記》等史料的記載,晉平公之後,晉國國內的範、中行、智、韓、趙、魏六卿之間鬥爭就已經十分激烈,這導致晉國公室的實力被不斷削弱。晉定公時,範、中行兩家首先敗亡。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又共同殲滅智氏,晉國土地大部分也被這三家共同瓜分,晉國已名存實亡。

此時晉國公室,早已是要兵沒兵要地沒地要權也沒權,且被韓國完全控制的傀儡了。

公元前349年,韓、趙、魏三國瓜分了晉國公室僅有的土地,廢晉王為庶民。晉國徹底滅亡。







閣樓上的歷史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是一個弱肉強食、諸侯爭霸的時期。周朝初年的宗法封建制已經日漸式微,中央的集權和地方的割據此消彼長。周天子作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可以擁有六軍的兵力,但此時較為強大的諸侯國已經把這項制度視為虛文。他們逐步擴充軍力,早已不把周天子放入眼中。因此,戰國三強韓、趙、魏的興起要從春秋時期的晉獻公擴軍說起。

晉獻公十六年(前661年),為了征服周邊小國,晉獻公建立了兩個軍。他自己統率上軍,太子申生統率下軍。晉獻公挑選趙夙為他駕馭戰車,畢萬作為他的車右,出征滅掉了霍國、魏國、耿國。班師回來,作為獎賞,賜給趙夙耿國之地,賜給畢萬魏國之地,讓二人分別擔任耿、魏的大夫。趙夙和畢萬就是戰國趙國、魏國的始祖。

晉獻公去世後,晉國由於君位之爭陷入內亂。公子重耳流亡國外十九年,流亡期間,趙衰、魏犫不離不棄,始終侍奉重耳。

晉文公元年(前636年),重耳歷盡千辛萬苦回到晉國繼位為君。論功行賞,讓趙衰繼承耿國的封地,魏犫繼承魏國的封地。

晉文公四年(前633年),晉國建立三軍,

郤榖為中軍帥,狐偃為上軍帥,欒枝為下軍帥,趙衰被任命為上軍卿,魏犫為晉文公車右,出兵解宋國之圍。大軍走到太行山之東,晉文公又將原邑賞賜給了趙衰。晉文公對趙衰和魏犫恩眷日隆,二人去世後,分別贈予趙成子和魏武子的諡號。

晉文公六年(前631年),晉國又建立了三支步兵部隊,號稱“三行”。荀林父率領中行,先榖率領右行,先蔑率領左行。晉國“六卿制”基本成型,六卿輪流出將入相,掌控了晉國的政局。

晉成公元年(前606年),賜封趙氏擔任公族大夫,執掌晉國朝政。

晉景公三年(前597年),楚莊王包圍鄭國,鄭國向晉國求救。晉國派荀林父統率中軍,隨會統率上軍,趙朔統率下軍,郤克、欒書、先榖、韓厥、鞏朔輔佐他們去救鄭國。此役,韓國的始祖韓厥正式粉墨登場。至晉悼公時,韓厥升任晉國執政。

晉平公十四年(前544年),吳國的延陵季子出使晉國,同晉國的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會晤後,神奇地預言:“晉國之政,卒歸此三家矣。”此時的晉國執政六卿除韓、趙、魏之外,尚有範、中行、智氏三家。公室卑弱,六卿強大,政出私門。

晉出公十七年(前458年),智氏與趙、韓、魏攻滅範氏和中行氏,瓜分其土地;兩年後,四家又聯合驅逐晉出公而立晉哀公。隨後,趙、韓、魏三家又滅掉智氏,“三家分晉”初具雛形。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趙、韓、魏三家被周天子封為諸侯。

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三國廢掉晉靜公,將晉國公室剩餘的土地全部瓜分。“三家分晉”正式完成,中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開始。








棒槌襖襖


春秋時期,晉國是最強大的諸侯國。在和齊國、楚國、秦國等大國的較量中,晉國在整體趨勢上佔據了上風。對於晉國來說,六卿等異姓士族的重用,確實增強了晉國的人才活躍度,為晉國的強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不過,六卿之間的相互傾軋,也在春秋後期導致晉國公室的衰落。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促使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成為戰國七雄。 那麼,問題來了,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三家分晉”?晉國為何走向滅亡?

首先,就“魏趙韓三家分晉”來說,根本原因就是分封制。一定程度上,晉國可以理解為一個縮小版的周朝。就周武王姬發建立的西周,因為地域遼闊等原因,所以採用了分封制。同時,就周天子分封的諸侯來說,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將土地和百姓分賜給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級承擔作戰等義務。這樣層層分封下去,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就周天子來說,實力強大時還能控制住各個諸侯國。

但是,進入到東周時期,也即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和周天子之間的實力變化,導致後者已經是名存實亡了。所以,就周王室來說,最終是被自己分封的秦國所滅。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晉國來說,因為疆域遼闊,所以將土地分封給各個卿大夫。對於這些卿大夫來說,對於自己的封地擁有絕對的權力,比如兵權、經濟權、繼承權等。長此以往,這些封地內的將士和百姓,自然只會效忠於各個卿大夫,而不是晉國的君主了。而在晉國不斷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韓、趙、魏、智、範、中行氏等異姓卿大夫也趁機做大做強。

當然,分封制是導致“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礎上,晉國公室的衰微,也是造成晉國被一分為三的重要原因。早在春秋時期,晉國驪姬之亂時,晉獻公選擇逐殺諸公子,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這是晉國和楚國、秦國等諸侯國不同的地方。到了晉文公在位時,同樣對進攻公室子弟進行打壓,選擇重用異姓卿大夫。在晉文公等君主稱霸的過程中,缺乏公室力量制約的卿大夫不斷壯大,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對於作亂的異姓卿大夫,晉國公室也沒有力量卻制衡了。

最後,春秋末期,範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強。在這之後,發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晉陽之戰。此戰,趙、韓、魏三家卿大夫消滅了智氏。如果此戰是智氏勝利的話,那麼,智氏很可能會消滅魏趙韓三家,也即晉國很可能被智氏取代。那麼,晉國就如同田氏代齊,只被一個卿大夫所取代。就田氏代齊的齊國來說,也是卿大夫的實力不斷壯大所致的,並且,齊國在齊桓公去世後發生的內亂,也削弱了自己的公室力量,為田氏代齊奠定了基礎。總的來說,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階段,分封制是導致三家分晉以及田氏代齊的根本原因,而晉國、齊國公室力量的衰微,則是直接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