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歷史學家,第一位有著述的女學者——班昭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男權主宰著這個世界,能夠讓我們記住的女性並不是很多,這是因為社會沒有能夠給她們提供展現才華的舞臺。儘管如此,在東漢時期,就曾經有一位出色的女歷史學家,對於歷史學的貢獻巨大,使得許多男性都望塵莫及。她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歷史學家——班昭。

班昭(49--約120),又名姬,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出生於一個“家有藏書,內足於財”的顯貴人家。其父班彪,很有學問;長兄班固,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次兄班超,是立功西域的一代名將。家庭的薰陶,父兄的影響,加上自身的聰穎努力,班昭成為一個博學廣識的才女。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歷史學家,第一位有著述的女學者——班昭

司馬遷的《史記》記事只止於漢武帝太初年間,班昭的父親班彪繼續作了《史記後傳》六十五篇,續補漢武帝以後所缺少的部分。班彪去世後,班昭的哥哥班固繼承父志,在《史記後傳》的基礎上,著手編寫囊括西漢歷史的史書《漢書》。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班固完成了《漢書》的主要部分。 不料,公元92年,班固因受到統治積極內部鬥爭的牽連,入獄而死。這樣,班氏父子花費幾十年心血編纂的《漢書》,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未能寫完。

此時,《漢書》整個書稿面臨著散佚的危險。班昭受漢和帝之命,毅然擔起了整理、續寫《漢書》的重任。《漢書》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這兩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長班固死後獨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謙遜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以自己出色的才華最後全部完成了我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的編纂工作。

班昭的學問十分精深,曾在皇家圖書館的東觀藏書閣講解《漢書》,當時奉詔跟隨她學習的人不少,包括後來成為東漢經學大師的馬融。班昭為《漢書》的傳播和普及,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漢和帝非常讚賞班昭的學識,多次召她入宮。班昭在後宮裡,給皇后和各個嬪妃誦讀經典,講述東漢以前的歷史。班昭運用豐富的史料、優雅的言語、抑揚頓挫的聲調,將歷史精彩得分享給皇后和嬪妃們,並教授她們一些基本的歷史知識。班昭豐富的學識、紮實的歷史知識、高尚的品德,讓皇后和嬪妃們連連稱讚,並尊稱班昭是師。

班昭除了在史學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外,在文學方面也有所建樹。她寫過賦、頌等文章十六篇,後由其兒媳丁氏編輯成《大家集》三卷,可惜此書已經散佚,只有《東征賦》等八篇流傳了下來。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歷史學家,第一位有著述的女學者——班昭

班昭還有一個傑出的兄弟叫班超(我們現在常用的兩個成語“投筆從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他的口語演化而成的,反映出他的智勇過人)。他當時出使西域,以功封定遠侯,拜西域都護,揚漢威直至中亞細亞三十年之久。

漢和帝永元十二年,班超派他的兒子班勇隨安恩國入貢的使者回到洛陽,帶回他給皇帝的奏章,希望回到故土,表達出一種濃郁的葉落歸根的思想,然而奏章送上去之後,三年後朝廷仍不加理會。

班昭想到死去的哥哥班固,對年已七十,客居異鄉的哥哥班超,產生一股強烈的的依戀、憐憫心情,於是不顧一切地給皇帝上書 班昭代兄上書,說得合情合理,絲絲人扣,漢和帝覽奏,也為之戚然動容。漢和帝認為再不有所決定,實在愧對老臣,於是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護,接替班超。

班昭以她的文采和才情使她的哥哥班超得以回朝。 漢和帝永元十四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陽,拜為射聲校尉,他離開西域疏勒時本已有病,來不及和妹妹好好地聊聊,加以旅途勞頓,回家一個月就病逝了。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歷史學家,第一位有著述的女學者——班昭

當時鄧太后以女主執政,班昭以師傅之尊得以參予機要,竭盡心智地參議朝政。當時,人們把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的婦女稱為“大家”,班昭的丈夫姓曹,因而被尊稱為“曹大家”。

班昭年逾古稀,七十餘卒,皇太后為她素服舉哀,使者監護喪事。班昭所著賦、頌、銘、誄、問、注、哀辭、書、論、上疏、遺令,凡十六篇。兒媳婦丁氏為之編纂成集,又作《大家贊》,以此歌頌班昭的偉大燦爛的一生。

班昭是我國第一位有著述的女學者。在婦女受到歧視,受到壓迫的封建社會里,班昭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華,成為我國古代婦女的傑出代表和驕傲。

人們為了紀念班昭,將金星上一個隕石坑用她的名字命名,叫“班昭隕石坑”。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注她,學習她優良的品質,研究她的思想和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