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達到多少可以躋身中產階層?

關於中產的話題,爭論由來已久。首先在中產的定義上,大家就達不成一致意見,有些人將中產階級定義為收入中等的人群,而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收入水平並不是衡量是否中產的最重要標準,並傾向於把已有財產納入考核標準。

1、世界銀行標準

每天收入10~100美元,這是世界銀行制定的中等收入的標準。換算成人民幣,每年收入在2.5萬~25萬元人民幣的人群屬於中等收入人群。

世界銀行的這一標準常招來批評,其中一點就是它的跨度比較大,將收入相差近10倍的人都歸於一個收入階層,很多人認為不合乎情理。

年收入達到多少可以躋身中產階層?

2、國家統計局標準

國家統計局每年也會對全國居民的收入進行分組。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8年,按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6440元,中間偏下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1元,中間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3189元,中間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36471元,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70640元。

統計局所統計的各收入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動態變化的。每年的數據都不一樣。所以如果你今年的收入剛好達到高收入組的平均線,明年收入沒有增加的話,很可能就會下滑到中間偏上收入組去。

年收入達到多少可以躋身中產階層?

可能有些人收入屬於高收入組,卻並不會覺得自己的收入高。這是可以理解的。假設在同一座城市的兩個人,一個有房和一個沒房,在收入一致的情況下,相信他們對收入的滿意程度會有明顯的差別。

世界銀行和國家統計局所統計的都只是收入,並沒有統計個人已有的財產狀況。有些人的收入可能足以躋身中等,但由於財富起點較低,在財產總量比較上,未必能進入中流。從這個意義上說,中等收入人群未必就比低收入人群更富有。

3、其他標準

現實中,人們對中產一詞普遍存在著一種美好的幻想,認為中產階級的生活比較光鮮、從容,不用擔心沒錢花。所以,在人們心目中,要成為中產,不僅收入要滿足一定要求,在車子、房子、存款方面也要達到一定要求。

年收入達到多少可以躋身中產階層?

依照人們的想象,很多機構拋出了中產的標準。比如胡潤研究院制定的新中產標準,一個人要躋身中產階層需要在常住地至少有一套房;最好有私家車;家庭淨資產在300萬以上;接受過高等教育;企業白領、金領或是專業性自由職業者……

這樣的標準出來後,很多人又開始懷疑這些標準被制定得偏高,它們似乎是在描述財務自由,而不是中產階級。目前國內能達到標準的人也是少數,和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沒關係。

所以,你覺得中產階級應該滿足哪些條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