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購底板挑選小攻略-神器是怎樣被找出來的

群聊天時如何挑板是常常被挑起的話題,大家都有不同的體會與感覺,今天與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一點點經驗,與諸兄弟共勉:

首先挑選一支底板,看面材的紋路是否均勻密直,這個大家都知道,不多說了。現在林巴和KOTO面的比較多,林巴建議大家挑選鮮色鮮黃,紋路看起來粗狀的,紋路深的,根據自己使用過的底板的一些經驗,這樣木紋的更脆彈,對提升手感和速度都有幫助。而且脆些的面材手感更清晰。因為套膠的形變在這樣支撐較強的面材上表現的更好。所以非常建議

然後看內層,像七夾,以CL為例,內三層被壓板後厚度是不一樣的,一般內軟的中心層會顯得薄一些,而內硬的中芯層和兩側的染色層看起來差不多,或稍厚一點。這一點通過分辨聲音一般可以佐證。芯硬的天花板較高,支撐力強,適合發力較足的打法,芯軟的對控制有提高,不過除非是極其希望底板手感好的,否則還是推薦稍硬點的,硬些的手感紮實,壽命也更長些。底板的大體性能在我們選擇型號時基本已確定,這裡的軟硬都只是相對同型號之間的微差。但手感上的差異還是比較容易體現出來的,基本有幾個月球齡的就可以較清楚的感覺到。

實體店購底板挑選小攻略-神器是怎樣被找出來的

接下來敲板聽聲音,先是敲拍面。在拍面正中心稍稍偏上一點的位置敲,主要聽兩個方面,一是聽音調的高低。聲音越高說明形變越小,聲音越低說明形變越大,形變小的不一定一速快,但形變大的則基本都吃球,呵呵。聽聲音除了高低,還要聽聲音的密度,這個怎麼理解呢,打個比方吧,拿出一隻子,當你敲空杯子側面時,聲音的音調會較高,比較清脆。而添了水之後,再同樣的位置敲,聲音就會變低沉一些。這是由於水會吸收了一部分震波導致震動區域變大,傳遞距離更長,聲音強度自然降低。這個理解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國產板的聲音很好,卻未必打著有勁的問題。即面材夠硬,但芯材較弱,兩隻不同型號的板放在一起對比,拍面音弱的彈性不一定低於音調高的。呵呵說到這估計要迷茫了,很多朋友估計一直是這麼挑的,這麼挑其實也不錯,只是還不夠全面。另外再加上一點聲音的密度就更好了。這個密度,其實拍子敲多了的朋友會有感覺,有些板的音調雖高,但聲音較空,感覺是從板芯裡透出來的像和絃一樣的聲音,這是底板會吃球的表現,但還是不建議選過空的板。而要選聲音聽起來緊湊密實的,就好比弦類樂器用一手壓著部分琴絃再彈的聲音,就會變得更集中和高亢。如果能有類似這樣表現的聲音,則說明力材或芯材的支撐力比較好;表如桐木大芯的底板音調往往很高,就是因為桐木密度很低,較多氣孔,韌性低,較少形變。震動能很快穿透過去,傳遞的快,自然回饋就快,而阿由斯的特點是密度大,韌性強,受力能通過形變把力量短暫存儲在木材之中。這就會使震動時間加長,聲音變低,但有力於有力時的彈性反饋。兩者比較:桐木芯擊球往往輕快,但力量大時則後勁不足,阿芯擊球稍顯沉重,發力後勁強而有力。這裡扯的有點遠了,只是舉例來說明聲音的問題,相信大家多少都能明白些了。可自己再深入體會

實體店購底板挑選小攻略-神器是怎樣被找出來的

接下來就是聽拍柄的聲音了,老鳥都會,新手可能尚在學習的過程。操作方法是用手夾著拍面兩側,用拍柄輕輕的在頭上敲一敲,聽一聽共震音。剛才敲拍面那個聲音是聽面材,這個聲音是聽芯層的,他決定了底板的整體形變力。我記得有書上寫尾音長底勁足,尾音高脫板快,快攻好。這個理論對早期的OC.EG和CL,P700等瑞典工藝底板是通用的。而已經不太適應現代的工藝了。現代好多底板如黑檀,張繼科(VIS),張怡寧,大鳥等較有後勁的底板。尾音都不十分綿長。都是較有收緊感,明顯是木材壓縮過的聲音。這就是現代底板對底勁的要求,芯層一定要紮實。雖然40mm的大球改了很久了,但其實球的大小還是一直有變化的,稍早前打的是39.XXmm.現在已經超過了40mm(不到41mm)了。大家有沒有感覺現在的球不如以前的耐打?呵呵裡面就有這方面的原因。我們回到正題,什麼樣的聲音是好的表現?我的經驗是可以接受悶一點的,聽起來不是共震音的,音調稍高的。這種是比較理想的。因為板可以紮實,但不能太沒形變,要不然不吃球,所以對於聲音有壓縮感的我不喜歡音調太高的 。而大部分稍軟的7夾是一定有震動音的,那就聽音質是不是收縮感,夠不夠集中。較清脆而單薄的最好PASS掉。總體而言就是兩類,一類是紮實的。共震小,密度高,音調一般高就行。一類就是有共震,有尾音,選音調稍高的。

重量和重心的選擇,一般橫板選手的重比直板稍重些,自己的經驗,直板平均重量是85,橫板平均重是88.然後在此基礎上越輕則速度逐漸變慢,控制感提升。越重則速度越快,力量越足。如果您先確定了配置,那選擇會更靈活,套膠重量較輕的可以增加底板重量以加強彈性,套膠過重的則需要降低底板重量來平衡手感。總之建議大家選板子的重量時最好先確定配置。這樣更容易搭配出襯手的好拍子。還有重心問題,這個並不是必修,但控制一下沒壞處。用手指託著底板靠近拍柄一側,一直調整逐漸達到平衡可以懸停。這時手指的位置就是底板的重心了。重心越靠拍頭越利於進攻,但可能造成頭重的問題。而越偏手柄越有利於揮拍擺速的加快,也利於控制。相同力量下的球速稍慢。如果您選了支較重的底板,配的也是較重的內能套膠,重心不要太靠上。而如果你選了一句輕質的控制型的底板,就不要選的太靠下。還是那句話,結合的自己的配置來選擇吧。

實體店購底板挑選小攻略-神器是怎樣被找出來的

好了,以上就是我隨便給大家分享的一點經驗,不敢說高深,不過還是很有用的。幫朋友挑板基本都能讓他們滿意。器材挑選,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希望大家對乒乓器材之愛永遠如一,理性看待。也祝願大家都能選到趁心如意的底板,使自己在球檯前更加自信,揮灑自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