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啤酒市場有被壟斷嗎,如何逆勢突圍?

ARkam


中國經濟經歷了長達30年的高速增長,酒類企業跟著這股增長大潮也是一路高歌猛進,然而隨著經濟發展進入常態化,行業發展逐步由匯量式增長向結構調整型增長轉變。這就意味著社會資源將會進一步向具有品牌優勢、規模優勢以及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聚焦,而那些品牌號召力匱乏、不具備規模優勢、資金實力匱乏、人才儲備量低、創新能力不足,在市場競爭中劣勢明顯的中小型企業將更加地步履維艱。在這種情況下,留給中小型酒類企業選擇的備選項所剩無幾:要麼被消滅,要麼在變革中尋找希望。

  在中小型企業戰略選擇的傾向性問題上,筆者認為,對於一些酒類小型甚至是微型企業,在面臨發展與生存抉擇問題時,尤其是在當下,生存始終是第一要務。因此,筆者希望通過本篇文章給各位梳理出一套中小型酒企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相對具體的突圍模式:培育企業獨立盈利體,併力爭呈現較為詳細的落地路徑以供參考。


slcj001


今日頭條報道:1⃣️國窖、瀘州老窖2018年生產約六萬噸,約銷售15.6萬噸,只能大量購買食品添加劑、酒精、基酒了……今日頭條報道:2⃣️瀘州老窖和洋河股份都存在從外面大量購進基酒或食用酒精的行為,尤其是瀘州老窖。

2018年年報顯示,瀘州老窖生產性人員為1017人,而基酒產量則為15.67萬噸,相當於人均產能154.13噸/人,而同為濃香型白酒生產的五糧液,2018年生產性人員為18935人,人均產能僅為10.14噸/人,難道瀘州老窖的生產效率是五糧液的15倍?顯然不是,所以瀘州老窖部分高端,中端,以及中低端白酒幾乎都可能是外購基酒或食用酒精勾兌的,也就是所謂的液態發酵法...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也能解釋,為何貴州茅臺和五糧液能長期維持醬香和濃香的第一定位,和其重視務實生產,保證質量也有很大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