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為想要的生活而拼


25歲,為想要的生活而拼



25歲,為想要的生活而拼


文 / 劉白

和往常一樣,你去星巴克買咖啡,卻聽到身後有“咔嚓”的聲音。

轉頭髮現,是兩個學生一直對著手裡那杯星冰樂拍照。

其中一個,還故意把logo挪歪一點,好讓照片顯得沒那麼刻意。

你看到這個舉動,沒忍住笑了。

一。

你想到,自己第一次喝星巴克的時候,也做過類似的事情。

就連臉上的表情都和他們差不多,畏怯又帶點驕傲。

這份“驕傲”來自於年少的無知,你沒有理由地相信,你終將會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沒想到這些年過去,你真的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當初的憧憬。

只是對你來說,它們早已不再是奢侈,而是淪為了現實的消耗品。

就像畢業前,你還覺得每天上班時,手裡都捧一杯星巴克的感覺很好。

但此刻,一口灌下咖啡的你,只是為了讓自己更清醒地工作;

而隨時戴著新款的蘋果耳機,也只是為了更方便地聽到老闆和同事的語音電話。

任何事物,一旦和賺錢扯上了關係,就很難談得上浪漫。

而你也終於明白,在收入跟不上慾望的一線城市裡:

我們只是過上了自己曾經想要的生活,而過不了自己此刻想要的生活。

二。

打斷你思緒的,是老朋友給你發來的消息。

一條拼多多的砍價鏈接。

你沒點,倒是有些好奇她最近過得如何,於是看起了她的朋友圈。


25歲,為想要的生活而拼


看到這裡,你大概知道,她在老家過著還不錯的小日子,舒服又容易滿足。

但你想不明白,因為你的記憶中,這個老朋友各方面都很優秀,也很捨得投資自己。

總之,不像是個會從省錢中感到快樂的人。

可你來不及多想,打卡軟件就提醒你,還有三分鐘就遲到了。

於是你只能頭也不回地往前跑。

而包裡準備好的貓糧,又沒空餵給公司樓下的流浪貓吃了。

你嘆了口氣:連愛心都要趕時間啊。

這樣急促的生活節奏,讓你第一次羨慕起,手機屏幕裡還在遛狗的她。

三。

後來,這個老朋友來廣州,跟你碰了一面。

你帶她去珠江邊,沿著晚風慢慢地走,聊起彼此的近況。

朋友告訴你,她在家裡幫忙做小生意,日子過得很平淡,有點一眼望到頭的感覺。

但是“一眼望到頭”,換個角度說,也是種看得見未來的生活。

到你聊起自己的時候,你忍不住感慨了句:“以前還覺得自己是白領,現在都變成社畜了。”

朋友笑了笑:“誰還不是呢。”

順著“社畜”這個詞,你跟她傾訴了自己的壓力:經常加班,物價又貴,好不容易下班了,高峰地鐵也能磨滅掉你最後的幸福感。

說完,沒忍住補了句:“相比之下,你的生活挺好的,還能經常出遊、遛狗。”

沒想到她搖了搖頭,很認真地說:“我只是知道自己的斤兩,選了我覺得差不多的那種方式而已。”

這句話的意思是,她很清楚自己願意為想要的生活付出多少,而她剛好達到了那個平衡點。

也是那一刻,你似乎理解了,她會用拼多多買東西的原因。

因為對她來說,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價值,以及自身的需要。

說起拼多多,我記得生活在北京的朋友告訴我:“現在這個時代,大家能接收到的資訊越來越一致,三四線的人,某些程度上,更加享受互聯網的紅利。”

“但我們用人的角度去看拼多多,就會發現它的本質其實並不是服務三四五線城市的人,而是滿足用戶內心的三四五線的需求,即使那些人現在生活在大都市之中。”

所以,即使五環內的生活是我們期待的,也不能讓物慾扭曲我們對生活本質的理解。

也許是時候,放棄高昂的代價,去追求性價比更高,也更適合自己的生活了。


25歲,為想要的生活而拼



最後。


可能是晚風吹得有點上頭,我沒忍住感慨了句:

“很久沒走過那麼慢了。“

朋友懂你的意思,知道你說得不是現在,而是你的生活節奏。

於是她拍了拍你的肩膀:“休息一下吧。”

那晚你們分別前,她也囑咐你回家路上小心。

而她說的最後一句話是:

“走得慢點沒關係,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去哪裡啊。”

晚安。

25歲,為想要的生活而拼


作者/劉白

插畫/ 日升 小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