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裝箱裡不僅有遺體,更有腐朽發臭的偏見

集裝箱裡不僅有遺體,更有腐朽發臭的偏見

早在約100年前,美國新聞評論家李普曼就提出過“刻板成見”的概念,意指人們在觀察事物時忽視變化和個體差異逐漸形成固化看法和偏見。因為文化、習俗、思維方式、社會制度乃至意識形態的不同,這種偏見不時困擾著人類。但即便這一現象是如此久遠、如此常見,此次英國發生的“集裝箱案”中暴露的這種偏見仍然腐朽發臭得離譜而明目張膽。

它的離譜和明目張膽,在於一種迫不及待、一種過於顯著的潑髒水。

即便筆者落筆時,英國警方仍未明確判定遇難者的國籍。但事件剛剛曝光時,就有西方媒體率先報道,警方稱遇難者是華人。但後續進展顯示,死者國籍確實在短時間內無足夠證據判定。目前,越南方面已經顯著加強了與英國警方的配合合作。或許是意識到最初表態的誤導效應,英國警方發言人後來已經多次懇請媒體在此階段別再猜測遇難者國籍了。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從一開始就沒有足夠證據證明死者身份是華人,有關方面以及西方媒體“死者是華人”的引導是基於什麼作出的?既然不是基於事實證據,那麼很大程度上可能就是基於生理特徵的表象,以及長期存在的西方對華刻板成見。一些人總改不了動輒將不好的事情推給中國的“老毛病”。

在如此重大的案情面前,西方有關方面和西方媒體竟能如此輕易和草率,一定程度上映射出,這種刻板成見已經超出常規,它是多麼深刻地鑲嵌進某些人的骨子裡。一些人急切地想要將此事與中國掛鉤,這恰恰顯示其偏見是何等執拗。這種急切,與其說令人憤怒,莫如說更令人感到深深的遺憾。它彰顯了截至目前人類在彌合分歧、弱化偏見過程中的原地踏步乃至退步。這種偏見不僅承襲了以往的慣勢,也勢必在客觀上通過媒體構建的“虛擬現實”被進一步強化。

還有一個“插曲”也驗證了這種令人無奈的情狀。在中國外交部記者會上,一位CNN記者在自己都承認目前信息有限的情況下,仍然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新中國建國70週年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何評價仍有這麼多中國人要離開中國?

荒唐!既然你自己都不確定39人就是中國人,那你為何仍然要將這39人之死與中國特別是中國的發展成就聯繫起來?退一萬步說,哪怕最後這39人被證明就是中國人,這和中國的發展成就又有“幾毛錢”的關係?任何國家發展得再好,也無法徹底杜絕悲劇的個案乃至犯罪的個案。任何社會都做不到這一點。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此事都無法和國家發展成就勾連在一起。

但這位記者仍然以如此錯亂的邏輯提問。這說明,其潛意識裡的偏見,已是何等之深,甚至故意以對中國國家發展“潑汙水”的方式噁心中國人的程度。作為媒體人,他拋棄自己應有的對死者基本的人性關懷(不去關心案情本身的早日明朗化,而是來扯什麼國家發展成就的關係問題),拋棄應有的對事實的基本尊重和常識邏輯,沉醉於對偏見的表達中。

人類正在加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加速從經濟、文化等多方面融合。哪怕“集裝箱案”透出的偏見令人驚訝,筆者仍對這一趨勢從總體上和長遠趨勢上持有樂觀態度。但是,這一過程需要雙方乃至多方的共同努力、相向而行。如果一方積極對另一方持開放、包容、友好態度,另一方不僅不給出正向回饋,反而原地不動甚至退步到更加頑固的偏見,那麼,這個“另一方”很可能將是人類前進路上的負能量、絆腳石。如果這個“另一方”不盡早從這種強化的偏見中警醒,那麼,其所代表的文化很可能將沒落,被人類前進的大潮流所淘汰。

來源:浙江新聞“弄潮號”評論員 王玉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