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母親恩斷義絕,不見其母最後一面,大病一場,悔恨不已

“啊,出名要趁早,來的太晚,快樂也不那麼痛快。”這句話是“天之嬌女”張愛玲的經典語錄之一,乍一聽上去這句話很狂妄、自負,其實這句話是在張愛玲和母親決裂的背景下寫下的。

張愛玲是一個高傲自負的人,她母親卻是一個自私且不成熟的人。張愛玲的童年是不美好甚至算是黑暗的,她的父親張廷重是一個傳統且封建的人,她的母親黃逸梵則是一個接受過新思想的人,但是黃逸梵的新思想只是在物質享受上,張愛玲父母的結合源於傳統的舊式婚姻,新舊的碰撞使這段婚姻沒辦法繼續;

在張愛玲四歲的時候,黃逸梵去歐洲求學,後來因為花光了錢而回國之後,與張廷重的矛盾日益增加,最後還是離了婚。在離婚後,張廷重迅速的娶了另一個女人,後媽對張愛玲印象很差,經常在張廷重面前誹謗張愛玲,張廷重也經常對張愛玲暴力相向。

與母親恩斷義絕,不見其母最後一面,大病一場,悔恨不已

後來實在忍受不了的張愛玲搬去和母親一起住,黃逸梵玩心不改,每天忙著休閒娛樂、交男朋友、出入歌舞廳,活躍於各種社交中,只有缺錢時才會靠責罵張愛玲來發洩,這對小時候的張愛玲造成了心理陰影。

多年之後,張愛玲成了國內最知名的作家之一,在黃逸梵有一次從歐洲回來之後,張愛玲見到她,笑著遞給他一堆錢,張愛玲語氣柔和的感謝黃逸梵這些年為自己花了那麼多錢,面對黃逸梵的一臉震驚,張愛玲補充到“花了你那麼多錢,我心裡一直過意不去。”

這種客套的感謝完全是對陌生人的社交中才會有的,當在至親面前說出這種話,張愛玲的意思已經很明白了:與黃逸梵恩斷義絕。

與母親恩斷義絕,不見其母最後一面,大病一場,悔恨不已

從此之後,張愛玲幾乎沒有再跟黃逸梵有過聯繫,兩人各自過著自己的日子,隨著時間的增長,逐漸年老的黃逸梵對張愛玲的愧疚之情越來越深,然而張愛玲始終像對待陌生人一樣對待黃逸梵。直到黃逸梵臨終之際,託人給張愛玲寫信,自己已經時無多日了,唯一的願望就是想再見見張愛玲,希望張愛玲可以回來看看自己。

收到這封信時,張愛玲正在美國的家中寫稿子,看完信後,張愛玲覺得這是黃逸梵缺錢了找她借錢,便打發人給寄信地址匯了一百美元。就這樣,黃逸梵一直到去世都沒有再見到張愛玲,黃逸梵死後,按照遺囑,她的遺產被寄給張愛玲,張愛玲打開那箱遺囑一看,是滿滿一箱子價值不菲的古董。

此後張愛玲大病一場,這時她才發現,自己已經原諒了黃逸梵,並且對自己做過的事十分慚愧和後悔。

張愛玲此生無子無孫,或許這就是她對自己的懲罰。

與母親恩斷義絕,不見其母最後一面,大病一場,悔恨不已

張愛玲對黃逸梵的報復或許太過於刻薄和殘酷,但是結合張愛玲的童年,再想想她孤傲的性格,這樣的舉動或許就情有可原了。在這整件事情的始終上,不能把矛頭一味指向張愛玲,但也不能完全否認她的錯誤。

她對母親的報復確實刻薄而不可原諒,但是張愛玲也是受害者,在她童年最脆弱的時候,最需要母親陪伴和呵護的時候,黃逸梵不在身邊,換做是我,我可能也不會原諒的父母。

我們在評價這件事情的時候,不能對某一方進行針對性地攻擊,張愛玲是局中人,當局者迷,她的行為也只是基於她作為局中人的視角來決斷的,在看待張愛玲和黃逸梵的這件事上,還是要保持理性和全面的。

參考文獻:

《張愛玲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