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厲害”的嘴,說“死”無數愛你的人

一張“厲害”的嘴,說“死”無數愛你的人

它往往伴隨著一些場景,比如:

1

貶低式發言

“你怎麼這麼笨,真是個豬腦子。”

“這麼大歲數了就掙這麼點錢,夠幹啥?”

“沒用!廢物!你看看人家小明…”

類似這樣的話,經常發生在親人,或者戀人之間。

說話人心中對聽話人是又愛又恨,他是希望對方可以變好的。

但聽話人卻會因此受到傷害,“我已經很努力了,可能我真的毫無價值吧。”

長期處於被貶低的語言環境下,不僅會讓人變得自卑,毫無自信。

還會讓人變成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這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裡格曼提出的心理學理論。

當一個人將不可控制的消極事件或失敗結果歸因於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時候,一種彌散的、無助的和抑鬱的狀態就會出現,無助感也由此產生。

習得性無助的人心裡會想:“沒有人願意傾聽我,我的周圍都是否定的聲音。”

一張“厲害”的嘴,說“死”無數愛你的人

2

威脅式發言

“你怎麼能這麼渾,把我氣死了你是不是就高興了!”

“我不准你……,要不你就別回這個家!”

每當此時,聽話人即使揣著一肚子委屈,也無法開口解釋。

因為這種粗暴的威脅式發言,不僅會讓對方感到不適,還會把對方推入“他很壞,很沒有良心”的一種境地裡。

其實兩個人因為生存環境,教育,年齡,性格等等的不同,思維方式必然會產生差距。

本來就不存在一方的絕對正確,或是一方的絕對錯誤,然而說話人從不考慮聽話人的想法,只顧著獨自站在道德頂點,蔑視下面不知所措的聽話人。

一張“厲害”的嘴,說“死”無數愛你的人

3

指責式發言

“我跟你說了一百遍,你還是記不住!”

“這點小事都做不好,哎,我是指望不上你爭氣了…”

願意這樣說話的人,向來只看中自己的感受需求,不會換位思考,經常伴隨著大嗓門,重語氣,以及極為強硬的用詞。

記得之前泰國有一對父子,兒子21歲,整天都沉迷於遊戲。

父親看著不務正業的孩子感到憤怒和痛心,他指著兒子喊道:“天天玩,你這個垃圾,你怎麼不去死?

說完掏出槍放在兒子面前。

兒子驚呆了,然後一臉漠然地拿起手槍扣動扳機。

一聲槍響過後,父親悔恨不已。

我猜,這位父親心中一定會想:如果我說話再溫和點,問問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也許就不會發生這種慘劇了。

有時候,家人的不理解與冷漠,才是壓死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

知乎上曾有人提問:身邊有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其中一個回答令人印象深刻:

“我不相信有一張刀子嘴的人會有一顆豆腐心,就算有,那也是硬梆梆的冰凍豆腐,可以砸死人的那種。”

不會好好說話,是扼殺一切親密關係的兇手。

那麼我們該如何好好說話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登堡博士發現了一種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又稱愛的語言,長頸鹿語言。

這種溝通方式可以指導我們轉化談話和聆聽的方式,讓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的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

有意識地使用語言,可以讓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且傾聽他人。

非暴力溝通包含四要素

第一要素,客觀地說出觀察到的事實。

第二要素,說出自己的感受讓對方和自己的內心連接。

第三個要素,提出自己的需要。

第四個要素,說出具體的請求。

舉個例子:

女方對男方說:天天忙天天忙,你就不能對我的事上點心!

這種表達等待來的回覆可能就是:“我工作啊,也是為了我們的未來,你怎麼不體諒我。”

我們按步驟來改變這句話。

第一,說出客觀事實。“天天忙”其實是“這一週我約了你3次你都沒時間。

第二,說出感受。“我知道你很忙,可是我真的很想你。

第三,提出需要。“我想讓你抽出時間陪陪我。

第四,提出請求。“週末一起出去玩好嗎?

最後變成,“這一週我約了你3次你都沒時間。我知道你很忙,可是我真的很想你。我想讓你抽出時間陪陪我,週末一起出去玩好嗎?

總結來說,溝通的時候要儘量說清楚自己的想法,讓對方明白你是想要溝通而不是爭吵。別為了一時口舌之快,就把自己的負面情緒抖個乾淨。

要知道,所有的肆無忌憚,都是對親密關係的一種消耗。真正擁有愛人能力的人,都會讓每句話在說出口前就變得溫柔。

願你,從今天開始,每句話都選擇好好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