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一個縣和山西省一個市,名字的讀音正好一樣

如今,就山西省和山東省來說,都位於黃河流域,並且都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山西省,省會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又稱“三晉”。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山東省,簡稱魯,省會濟南。介於北緯34°22.9′-38°24.01′,東經114°47.5′-122°42.3′之間,自北而南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4省接壤。其中,就山西省下轄的運城市和山東省下轄的鄆城縣,也即運城和鄆城這兩個地名讀音正好相同。而這,無疑是非常容易產生混淆的地方。

山東省一個縣和山西省一個市,名字的讀音正好一樣

一方面,就運城市來說,為山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在地理位置上,運城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呂梁山與臨汾市接壤,東峙中條山和晉城市毗鄰,西、南與陝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門峽市隔黃河相望。運城市古稱“河東”,,因“鹽運之城”得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時期,該地區屬晉國的疆域。韓、趙、魏三家分晉後,今山西省運城市一帶屬魏國,魏國都城在安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運城市一帶屬河東郡,治所安邑。北魏時期,在該地區設立唐州,治所白馬城(今臨汾堯都區)。

山東省一個縣和山西省一個市,名字的讀音正好一樣

唐朝這一歷史階段,該地區為河東道,河東道轄山西全境及河北部分地區,治所河中府(今永濟)。宋朝時期,河東路轄山西大部、河北及河南部分地區,今運城市一帶屬之。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該地區屬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平陽府,治所平陽(今臨汾堯都區)。清朝取代明朝後,今運城市一帶屬山西省平陽府。2000年6月,撤銷運城地區,設立地級運城市。截至2018年,運城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級市、10個縣,總面積達14233平方千米,總人口約為535萬人。

山東省一個縣和山西省一個市,名字的讀音正好一樣

另一方面,就鄆(yùn)城這一地名,和運城雖然名字不同,但是讀音正好一樣。鄆城縣隸屬山東省菏澤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菏澤市東北部,地處黃河下游,居於北緯35°19′~35°52′,東經115°40′~116°08′之間,總面積1643平方公里。就鄆城縣的歷史來說,早在春秋時期,該地區屬魯國的疆域。到了戰國時期,楚國消滅魯國,今山東省鄆城縣一帶屬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菏澤市鄆城縣一帶有鄆、廩丘等城邑。稀罕時期,在該地區設立黎縣(治今陳坡)、廩丘縣(治今水堡),同屬兗州東郡。東漢廢黎縣入廩丘縣,屬濟陰郡。

山東省一個縣和山西省一個市,名字的讀音正好一樣

最後,三國時期,今鄆城縣一帶屬兗州東郡廩丘縣。隋開皇十年(590年),於萬安縣設立鄆州。公元598年,改萬安縣為鄆城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唐以後,鄆城名稱又多有變動,歸屬也有變化,但大多為州、郡或縣的治所。元朝時期,鄆城縣屬濟寧路。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鄆城縣屬兗州府。清朝取代明朝後,鄆城縣屬曹州府。到了1928年,鄆城縣直屬於山東省。2000年,鄆城縣屬菏澤市管轄至今。截至2018年底,鄆城縣總面積達1643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為128萬人。對此,你怎麼看呢?在你的身邊,有哪些名字不同,但是讀音正好相同的地名嗎?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