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牆上,刻著董惠娟父母和兄嫂的名字

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牆上,刻著董惠娟父母和兄嫂的名字

時光荏苒,地震孤兒董惠娟,如今已是國內首位災害心理學博士、唐山師範學院教授、國內外知名的心理學專家。

董惠娟說,又看到了媽媽。廢墟上,媽媽半截身子露在外面,跪著,雙手扶著床,想用力、起身,卻被突然掉下來的房梁壓住,動彈不得。她的兩隻胳膊已經充血,黑腫,像碗口那麼粗。腕上的一隻表,深嵌進皮膚裡。

40多年過去了,媽媽跪著的姿勢依然清晰。每當精神脆弱時,這樣的畫面就會被喚醒,在腦海裡重現,一遍又一遍。

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牆上,刻著董惠娟父母和兄嫂的名字

和上百萬唐山人一樣,董惠娟的命運在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53.8秒被改變——父母兄嫂成了242419個喪生者中的四個數字,當時只有15歲的她,成為4204名地震孤兒之一。

40多年,焦慮、抑鬱、對生活喪失希望等情緒,像幽靈一樣,盤桓在很多親歷者的心頭。

一項針對1695例唐山地震親歷者的調查顯示,在震後二十年,眾多親歷者出現了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他們患神經症、焦慮症、恐懼症的比例高於正常人群。

董惠娟決定研究災害心理學。她說,“治療別人,其實也是治療自己。”

 

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牆上,刻著董惠娟父母和兄嫂的名字

董慧娟也曾一直迴避自己孤兒的身份,直到在汶川地震災區,面對失去雙親而絕望失控的孩子時,她發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平靜地告訴他們:“我也是地震孤兒!”

如何在失去親人的生活中,找回內心的力量,重新建構現實與精神家園?

董惠娟說:“那些用盡全力與生命最深的苦難,戰鬥過的人會知道!”

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牆上,刻著董惠娟父母和兄嫂的名字

唐山的重建,在震後第一個十年已經完成。而人心的重建,因為錯過了心理危機干預的最佳時機,最終只能交給時間——漫長、持久。

好在,43年過去,唐山人一點點脫敏、淡忘,自我療愈。

“人總要繼續生活。”董惠娟說。

類似的話,也出現在廣西衛視每天19:30的熱播劇《那座城這家人》中,主角馮蘭芝面對變成廢墟的家、面對親人離去時對蒼天喊出了一句話:“我得好好地活著,我要長長久久地活著,活出個樣來給你看一看……”

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牆上,刻著董惠娟父母和兄嫂的名字

作為講述唐山故事的年代大戲,《那座城 這家人》呈現了生活在唐山的“一家人”,因為地震“重組”,一家九口,七個不同姓氏,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變遷中,掙脫大地震後的困厄,最終重建幸福家園。

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牆上,刻著董惠娟父母和兄嫂的名字

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牆上,刻著董惠娟父母和兄嫂的名字

整部劇真實反映了震後至今的變化過程,包括服飾潮流、髮型風格、建築樣式、城市建設等,都與時代高度貼合,在娓娓道來中產生令觀眾信服的力量。也讓觀眾透過熒屏,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

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牆上,刻著董惠娟父母和兄嫂的名字

正如《那座城 這家人》官方微博發表的話題:億萬星辰,有你陪伴,你在身邊,就是溫暖,《那座城 這家人》網絡播放量破5億。

23秒,43年,廣西衛視每天19:30,《那座城這家人》,小家蘊大愛,情滿英雄城。


文中部分資料來源於新華社、新京報、環渤海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