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以示範區助推長三角融合發展

備受關注的長三角一體化,最近又有了新進展。

29日,國務院原則同意《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總體方案》,同時指出要實現綠色經濟、高品質生活、可持續發展有機統一,走出一條跨行政區域共建共享、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徑。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包括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並將在三地交界地帶建設先行啟動區。按照規定,示範區將聚焦規劃管理、生態保護、土地管理、項目管理、要素流動、財稅分享、公共服務政策、公共信用等方面,率先在示範區先行啟動區探索一體化發展制度創新,形成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共同行為準則。力爭把示範區打造成為改革開放新高地、生態價值新高地、創新經濟新高地、人居品質新高地。

長三角區域融合發展由來已久,具有實質意義的事件是今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高水平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

從此次方案內容及設定的先行啟動區來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是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突破口,示範區可以率先探索從區域項目協同走向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探索出一條生態與發展相互融合的新路徑。

設立示範區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嘗試打破阻礙區域融合發展的體制因素。因為要推動一體化政策措施集中落地,打破體制機制障礙不可或缺。實際上,長三角一體化已走過多年的歷程,至今沒有足夠的實質性進展,很大原因在於制度環境的特殊性。

比如,長三角優勢在於產業搭配,上海金融中心發達的生產性服務業和林立的外企,浙江的互聯網經濟和民營製造業,上海、江蘇較強的地方國資實力和安徽較強的產業承接能力,使得未來長三角有望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最具活力的區域產業集群。

但當前體制現實是,區域之間的分割、藩籬甚至掣肘多且難突破。地方政績考核主要側重GDP、財政收入等指標,使得地區或城市的財稅、基建往往各自為政。各個省市的指標導向勢必會限制不同省市之間的企業和生產要素流動,如A省的企業要遷到B省就很難,因為A省的地方政府會千方百計將企業留在當地。

因此,要從示範區開始,將各省市內部的體制障礙破除,在示範區內最高利益應該是區域利益乃至國家利益,而不是地方利益。短期要在生態、城鎮化、交通走廊、上中下游產業佈局、區域發展格局等方面進行全局考慮;長遠來看,區域內各類生產要素都應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包括資金、人才和技術的流動按照市場規律進行。

值得慶幸的是,目前正朝著積極方向發展。10月24日,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簽訂三地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後,三地將進一步促進規劃互融互合、政策互促互進、產業互對互接、活動互參互辦,加強區域交流合作。

未來,長三角要做到真正的一體化,併成為中國區域經濟融合發展樣板,要從示範區開始,打破地區之間的體制機制障礙。以長三角產業協同發展為例,需要營商環境一體化,產業政策、科技服務、金融服務方面既各自發揮優勢,又要形成合力,以及政府管控和法治方面一體化、區域的公共數據共享等方面取得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