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漫天真的徐悲鴻書法

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徐悲鴻是拓荒者之一。他在繪畫創作及美術教育上的造就,深入影響了中國現當代美術的發展歷程。

爛漫天真的徐悲鴻書法

徐悲鴻油畫《田橫五百士》

書法是徐悲鴻藝術體系的重要部分

他在並不算長的一生留下了大量作品和墨跡。他的書法像他的繪畫作品一樣,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和藝術主張。

如果說他在繪畫上主要是追求師法自然造化,那麼他在書法是則是追求獨抒性靈。所以,其書法風格渾穆自然,揮灑縱橫,靈性四溢。在徐悲鴻書畫藝術創作中,書畫同源而異流,互補而共進,繪畫的“寫實”與書法的“寫意”並行不悖地統一在了一起。

爛漫天真的徐悲鴻書法

徐悲鴻行草對聯

徐悲鴻在書法藝術上走的是以碑為主而又碑帖結合的路子。

徐悲鴻在拜師康有為之後,對其學識為人十分敬仰,學書上受康影響也頗深。他認為,“北碑拓本,其佳者實集書藝的眾美,如氣勢的渾穆,魄力的雄強,筆法的超脫,以至精神的飛動,各家都能自成一體,綿麗峻峭,洞達含蓄,都包含於北碑之中”。可以看出,他的觀點和康氏是一致的,都有典型的時代特點。

爛漫天真的徐悲鴻書法

徐悲鴻篆書對聯

身處碑學日熾的時代環境、從師碑學大家康有為的師承關係、臨池鐘鼎文字及漢魏六朝碑帖的經歷,都決定了徐悲鴻書法的主格調屬於碑學。但是,徐悲鴻對帖學資源也重視和兼顧。

他對唐宋墨跡、閣帖及明人草書多所借鑑

徐悲鴻對二王、蘇東坡、王鐸、傅山諸家也頗多涉獵。他常對弟子稱讚說“倪元璐字格調最高”“王鐸草書是懷素後第一人”。正是由於他在書法上能兼收幷蓄、博採眾長,才形成了自然天真的藝術趣味。

爛漫天真的徐悲鴻書法

徐悲鴻行書手札

從徐悲鴻的學書取法上可以看出,他是善於取捨的大家。在書法創作中,他繼承了康有為書風稚拙而不加矯飾的碑學品格,而又能融帖於碑捨去了康有為書法的苦澀生硬處,強調自然天真,從而形成了渾樸稚拙、溫潤婉轉的藝術風格。

因此,徐悲鴻的書風並存著魏碑的勁健、帖學的婀娜與孩童般的天真爛漫,點畫之間富有形象美和畫面美。這是一種與眾不同的個人風格,徐悲鴻對近現代書法史的意義正在於此。

爛漫天真的徐悲鴻書法

徐悲鴻行書中堂

徐悲鴻對書法“形”與“質”的把握

徐悲鴻書風爛漫天真,厚重拙樸,來自他對書法“形”與“質”的把握。他認為書法要表現“情”和“德”,離不開“形”,完美的“形”應體現一定的法度。他曾寫過孟子的語句 “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天趣出於法度之中。

作為畫家,徐悲鴻並沒有矜才恃氣、一味霸悍,而是靜氣內斂,在鑽研書法技法上下苦功研習。徐悲鴻對“形”的解釋為:“形者,疏密、粗細、長短,而以使轉宣其情。”可見,他眼中的“形”是一種“原理”的形,為的是表現出“形”的豐富性,也即書法形式語言的豐富性。

爛漫天真的徐悲鴻書法

徐悲鴻行書對聯

徐悲鴻對自然書寫的追求是明確的、自覺的。他在跋文中批評何紹基的做作:“今號稱善書之何子貞,學《張黑女碑》才習數字,至於汗流浹背。其乖如此,誤人如此,安得不去道日遠乎?”所以,徐悲鴻的作品雖然受到碑學的深入影響,但是筆法上卻一直以自然流暢為本色。

爛漫天真的徐悲鴻書法

徐悲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