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層底,一代安康人的“千層情”

早上太陽剛冒出頭的時候,家住漢濱區劉家碥的馬元琴就提著兩個大包出門了,步行30多分鐘,再乘坐1路公交車來到安康城區巴山路能施展她才華的地方。

千層底,一代安康人的“千層情”


馬元琴今年75歲,老伴幾年前去世,兒女都不在身邊。她背的兩個大包裡面裝著自己手工縫製的布鞋和棉衣。在巴山路和東堤頭的十字路口,每天都有十幾位住在城區周圍的老年人,提著自己做的小孩子穿的布鞋棉衣來這裡售賣,十幾年已經形成了一個市場

剛坐上公交車時馬元琴心裡就嘀咕,今天出門遲了點,可能一會兒去了沒有好地方。雖然城管給這個群體劃出了一個市場,但具體攤位都得自己去早了才能有個好位置

馬元琴到了後發現寬敞顯眼的地方已經擺了七八個攤位了,最後只能在天橋下找了塊地方,“這裡視線不好,不容易被顧客看見,特別是下雨時還容易積水。”

下午的時候,馬元琴賣了三雙小孩兒鞋,20塊一雙,收入60塊錢,這對她來說算是不小的收入,周圍的同伴邊納著鞋底邊走過來向她道賀。“唉,也就掙點小錢。夠自己平時的零用錢,給孩子們減輕些負擔。

”村裡年輕人都出門了,剩下老人小孩,和馬元琴這麼大年齡的老人大部分都在帶孩子,或著曬個太陽聊聊天。但她不想那樣閒著等著子女養活。

10月份的天氣,坐在路邊天陰下來時就會刮來一陣陣冷風,馬元琴已經穿上了棉褲棉鞋。從早上8點坐到下午6點,她納了一雙鞋底,兩三毫米厚的鞋底中間包著棕絲壓成的墊子,馬元琴戴著頂針每縫一針都要費很大勁。“納鞋底針線密了鞋子才結實哩。”馬元琴說著拿起手邊的一塊蠟,給棉線上一遍蠟。

即使擺在天橋下面,還是被專程來找她的人發現了。一個星期前家住高新區的劉女士在馬元琴的攤位上花30塊錢給快一歲的孫子買了一雙布鞋,因為鞋子大小合適又柔軟舒適,透氣吸溼,今天特意找到馬元琴再訂一雙黑色布面的棉鞋。70多歲的馬元琴怕自己記不住,從手邊拿來一張紙按照劉女士比劃的大小剪了個鞋樣,告訴她過兩天來取鞋。

千層底,一代安康人的“千層情”

和商店裡精美的鞋比起來,手工鞋顯得很土,年輕父母很少為孩子購買,所以光顧馬元琴攤位的多是奶奶。今年馬元琴發現生意特別清淡,在這裡擺攤近十年,以前像這個時候正是旺季,但是今年經常一天都不開張。隔壁攤位賣布鞋的建民鎮李華英年頭做了12雙布鞋,到現在只賣掉一雙。

千層底,一代安康人的“千層情”

你還別看不上這些東西,過不了幾年這群人做不動了,就沒幾個人會做了,想買都沒地方買。

”馬元琴指著周圍和她一樣都是滿頭銀髮六七十歲的老太太說。雖然做一雙鞋很辛苦,也賣不了幾個錢,但為了減輕家庭負擔,這群六七十歲的老太太依然共同支撐著這個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