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示弱不求人,懂這3條,“窩裡橫”的老員工也不敢輕視你

作者 | 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青雲計劃外部評審團成員。專注分享成長乾貨,推動你的職場進化。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不示弱不求人,懂這3條,“窩裡橫”的老員工也不敢輕視你

魯迅先生有句話: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魯迅先生說:這話我真說過!)。意思是,弱者憤怒的時候,往往只能依靠傷害比他更弱的人來發洩。

有人說,不能啊,同為弱勢群體,理應互相扶持才對啊!要是這麼想,你可就低估了人性之惡。弱者之間的確有風雨同舟的守護與相助,但也有互相傾軋的你死我活。

講個故事給你聽!

01

你們互撕的樣子真醜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那會兒老孫還不老,正當壯年,他曾擒獲兩個偷汽油桶的“蟊賊”。那年初冬的晚上,天已經全黑下來了,老孫一家正在吃晚飯,卻被前院兒咣啷啷的巨大響動驚到。

老孫從外屋抄起一把鐵鍬,向老婆使了個眼色就從後門繞了出去。不一會兒,前院兒傳來嘈雜的哭喊聲和吵鬧聲。

一老一少兩個婦人被擒,她們蹲在地上,不停地向老孫告饒。

老婦人哭咧咧地說:“大兄弟,你饒了我們吧。家裡窮,我和兒媳婦兒想賣烤地瓜掙點錢,又買不起現成的爐子。看你家院子裡有空油桶,尋思弄來改個爐子。”

老孫氣得直罵:“有手有腳,乾點什麼不好,幹這種偷雞摸狗丟人的勾當。”

老婦人這邊向老孫告饒,那邊卻掄起巴掌狠狠地扇了兒媳婦一耳光。兒媳婦被打得坐在地上捂著臉哭。

老婦人罵道:“J貨,你沒長手嗎?連個空桶都擺弄不了,整這麼大動靜?”

兒媳婦不服氣,回嘴道:“我早就說了,天剛擦黑不能來,等晚點人家睡下了再來,這可倒好,你倒怨起我來!”

見兒媳婦不服氣,老婦人打罵得更狠了。兒媳婦也不甘示弱,兩人互撕起來。

老婦人罵兒媳婦與公爹“扒灰”,兒媳婦罵老婦人揹著公爹“偷漢”。她們你一言我一語,用最惡毒、刻薄的話攻擊對方。

老孫實在見不得她們如此不顧臉面地互潑髒水,大叫一聲“夠了!”

她們這才收斂住潑婦的架勢,怯生生地望著老孫。

老孫說:“既然是為了生計,我也不為難你們。鐵皮桶你們拿走,就當是我送的,以後再讓我見到你們偷雞摸狗,別怪我不客氣!”

她們千恩萬謝,也不吵不鬧了,許是忘了進來的時候偷偷摸摸跳了牆,這會兒卻興沖沖地抬著鐵皮桶從大門走出去了。

老孫是我的父親。

時隔多年,我經常會想起這件事來。兩個窮苦的婦人,一個為老不尊,一個目無尊長,她們不敢跟老孫耍橫,只敢在半斤八兩的同一階層裡“窩裡橫”,這是人性真正的惡。

我參加工作後,也經常遇到這種人性之“惡”,我相信你可能也遇到過。

比如,很多新員工被老員工欺負,仔細琢磨你會發現,有本事的老員工沒時間跟你瞎扯,那些喜歡欺負人的,往往是沒什麼真本事、自己混得不咋地的人。

他們動不得領導、整不了同事,於是就想方設法壓制新員工。以一介弱者,壓制弱者,是典型的弱者之惡。

02

為什麼弱者喜歡傾軋

弱者在社會中佔有的資源較少,權益也容易受到侵害,但卻有很多弱者喜歡“耗子扛槍-窩裡橫”,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們可以從生理學和心理學這兩個方面獲得解釋。

在動物中,一隻公狒狒如果在和別的公狒狒打鬥中落敗,它就會去找一隻比它地位低的公狒狒出氣。

這隻比它地位低的公狒狒一看:“好嘛,老子打不過公的還打不過母的嗎?”於是它就會去攻擊母狒狒。

母狒狒一看:“好嘛,你個慫蛋,老孃打不過你,還打不過孩子們嗎?。”於是母狒狒就會去攻擊小狒狒。

研究表明,當動物受到攻擊,感到壓力的時候,體內一種叫“糖皮質激素”的荷爾蒙水平就會上升,這導致它的血壓升高。

在攻擊弱者的過程中,“糖皮質激素”慢慢降下來,能起到減壓的作用。

在這點上,人作為一種高級動物,和大猩猩沒什麼區別。比如,那些喜歡打老婆孩子的男人,多數都是在外面混得不咋地的。這就是生理學層面的解釋。

那麼在心理學層面如何解釋呢?

弱者在現實世界缺乏人格尊重,所以急需心理層面的補償。

怎麼補償呢?通過控制一些事物或其他人,使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處於支配地位。比如,前面說的惡婆婆打賊媳婦(一腳踩倆爛土豆,沒一個好餅),實際上就是由於她的弱者地位讓她沒有安全感,所以通過打罵兒媳撫慰自己焦灼與不安的情緒,這是典型的弱者心理。

權威,不能輕易冒犯,否則分分鐘什麼都不是。那麼,碾壓一切比自己弱小的人,實現控制慾就成了弱者經常玩的遊戲。

但是控制別人,永遠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沒有人會被真正地控制住,一時被人拿捏住,也不過是為了某種需求的妥協。

不示弱不求人,懂這3條,“窩裡橫”的老員工也不敢輕視你

03

怎麼與“窩裡橫”的人博弈

無論“強”、“弱”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強者群體裡自有更強者,弱者群體裡自有更弱者。那麼,身處複雜的社會,我們如何與那些比自己強,但卻並不友善的人相處呢?

這裡面,示威與示弱都會讓你更加被動,更好的相處方法是“攻其軟肋”。

舉個例子。

大熊在一家公司工作了8年,這是一個講求論資排輩的單位。每每部門來了新員工,大熊都要給新人點“下馬威”,讓他們不要輕視他這個“老資格”。

但是,大熊在修煉“老資格”的道路上,卻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事,這些事給了那些比他弱的新員工機會。

1、成本遠超出收益

大熊熬了8年,這是成本;資歷老,同事們讓他三分,這是收益。在技能方面,他的長進並不大,不過是一個經驗用了8年。這樣看來,為了資歷,他虧了大本。這個虧本就引出了大熊遇到的第二問題。

2、思維僵化

大熊為了獲得更多的職業資源,選擇在一家單位“深耕”,但這種“深耕”有個弊病:在一個環境久了,思維很容易固化。他對外界的反應不夠敏捷,唯一的發展路徑就是把自己變得更老,直到這家單位不接納自己為止。顯然這種選擇比較被動。

3、應變能力變差

思維僵化導致應變能力變差。離開平臺他可能什麼都不是。

比你強的人也有弱點,而你的機會就在這其中了。

作為新員工,具體怎麼反超呢?

不示弱不求人,懂這3條,“窩裡橫”的老員工也不敢輕視你

首先,明確職業預期,使收益大於成本

怎樣讓收益大於成本?最重要的是明確自己的職業預期在於能力成長,而不在於年齡增長。

其次,避免路徑依賴

人一旦做了某種選擇,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輕易走不出去。避免形成這種路徑依賴最好的方法是,忘記你為選擇這條路所投入的精力、金錢及各種物資,放下沉沒成本,敢於走出舒適區。

最後,敏捷迭代

敏捷的重點在於擁抱變化。敏捷迭代意味著你必須能夠監測到外界的變化,並能準備解釋外界的變化,然後根據這些變化迭代升級自己的技能,成為“自適應的個體”,響應並適應環境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