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文化圈”中的日本為什麼沒有徹底放棄漢字?

“漢字文化圈”顧名思義是指歷史上曾用漢字書寫歷史並在文字上受中國漢字影響的國家,主要包括越南、朝鮮、蒙古、日本、泰國、琉球等國家。在這些國家中有的國家發明了自己的文字,有的國家使用字母文字,逐漸放棄使用漢字,而日本卻沒有放棄使用漢字,甚至對漢字推崇備至,這是為什麼呢?

“漢字文化圈”中的日本為什麼沒有徹底放棄漢字?

一、漢字傳入日本

古代東亞國家與西方接觸機會少之又少,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更是困難重重,主要原因體現在兩個方面:(一)航海業不發達。古代除中國具備強大的造船能力和航海技術外,東亞各國相當落後,無法乘船“下西洋”與西方國家接觸,向東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更是無法逾越的障礙;(二)特殊的地理位置。

東亞陸地上西高東低,向西要越過崇山峻嶺、荒漠戈壁,與西方交流的難度是現代人難以想象的。北面是寒冷的西伯利亞,也是無法穿越的地帶。

因此中國自身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後,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與西方交流,將中華文明傳到西方,也從西方學習不同的文明。同時,中華文明又輸出到東亞其他國家,東亞周邊國家紛紛派使節到中國學習,爭相成為中國的“藩屬國”,對漢字和漢語更是推崇倍至。

中國的近鄰日本,在彌生時代初期根本沒有文字,隨著中國秦漢時期的移民入島,日本突然加速進入到了農業社會,同時也帶來了的漢字。有了文字等於掌握了發展的先進武器,這給日本列島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起初只有日本的王公貴族、社會精英掌握漢字和古漢語,之後隨著日本多次派遣隋使、遣唐使來中國學習先進的文化和科技,漢字的作用越來越大。漢語版本的佛經傳入日本後,佛教的推廣推動了漢字在日本的傳播和普及。

“漢字文化圈”中的日本為什麼沒有徹底放棄漢字?

二、日文假名的出現

公元8世紀,日本根據漢字發明出了萬葉假名。進入9世紀,日本人又根據萬葉假名發展出了平假名和片假名。平假名是按照漢字草書發展而來,比如日語的5個元音あ、い、う、え、お對應的漢字分別是安、以、宇、衣、於;片假名則摘取楷書部分偏旁部首書寫5個元音ア、イ、ウ、エ、オ對應漢字分別是阿、伊、宇、江、於。

平假名主要擔負上述語法功能的作用,而片假名則主要被用來標記外來詞彙,於是日本人從書寫中使用古漢語轉變為日文假名和漢字組合在一起的日本文字,《論語》中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用日文則標記為“學びて時に之を習ふ。亦説ばしからずや。” 日本逐漸發展出了古漢語的日式讀法。

“漢字文化圈”中的日本為什麼沒有徹底放棄漢字?

三、近代日本對漢字態度的左右搖擺

明治維新後,日本將目光轉向西方開始“脫亞入歐”,漢字首當其衝被認為是日本落後的根源,但是日本精英在翻譯西方科技、文化等知識時,發現了漢字的活力,於是他們利用漢字的含義重新排列組合,發明了很多漢字詞彙,這些詞彙後來又傳入中國,這些詞彙在中國也被廣泛應用,比如哲學、共和國、物理、人民、經濟等。

這樣一來日本人陷入了兩難境地,一方面漢字是從中國學習而來,近代中國落後了,日本人想拋棄漢字,與中國徹底劃清界限,但是學習中國的文化長達千年,日本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已經離不開漢字,如果完全拋棄漢字日本的歷史文獻也無法解讀,不懂自己國家歷史的民族就失去了靈魂。另外,翻譯西方知識也需要漢字,日本人想拋棄漢字又不能拋棄的內心掙扎一直持續到二戰之後。

“漢字文化圈”中的日本為什麼沒有徹底放棄漢字?

四、日本人對漢字的重新認識

戰後,西方國家在經濟和科技方面佔據優勢,日本人學習歐美國家的科技文化知識時,需要將大量詞彙翻譯成日語。戰後各國逐漸迴歸平靜,工業和科技迎來大發展,新鮮詞彙層出不窮,開始日本人還將這些外來詞彙翻譯成帶漢字的日語詞彙,但是外來詞彙量太大,不可能逐一用漢字表達,於是日本人直接用片假名音譯外來詞彙。

比如,電視機(television)翻譯成日語為テレビ,香蕉(banana)日語標記為バナナ等等。大量引入外來詞彙對日本人來說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外來詞彙多來自英語,日本人在記憶外來詞彙的同時,也將英語單詞記住了,所以筆者與日本人交流中發現,他們的詞彙量確實很大。

不利的方面是外來詞彙太多,想要完全記住也非常困難,而且隨著外來詞彙的暴增,許多年齡大的日本人感覺日語已經“變味兒”了,有漢字的日語才是純正的日語(日本人內心將漢字詞彙認為是日語一部分,並非外來詞彙),於是出現了一股重新審視漢字的風潮。

2001年浦島太郎創作的日本詩歌“川柳”在日本川柳大賽中獲得第一名,這首詩歌就對外來詞彙氾濫帶來的困擾進行諷刺,內容如下:

デジカメの エサはなんだと 孫に聞く。

這句話翻譯成漢語根本看不出意境,直譯為“(爺爺)問孫子數碼相機的餌料是什麼?”其實數碼相機デジカメ中的カメ在日語中的意思是烏龜,デジカメ這個詞彙是外來詞,爺爺不知道デジカメ的意思,還以為是烏龜的新品種。雖然詩歌創作有藝術加工的成分,但是可以看出在本世紀初,外來詞彙氾濫已經影響到部分日本人的正常生活。

“漢字文化圈”中的日本為什麼沒有徹底放棄漢字?

五、漢字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近代日本曾將其落後的原因歸結於漢字,但是隨著戰後打字機改良,之後電腦逐漸普及,漢字開始煥發新的生命力。日本人曾經詬病漢字筆畫太多,手寫複雜,但是電腦輸入漢字簡單方便,只要認識漢字就沒問題了,於是日本的《常用漢字表》收錄的漢字字數穩步提升。

日本國民對漢字的熱情也提高了不少,可以說當今科技讓古老的中國漢字有了新的活力。漢字的優越性主要體現在使用方便、言簡意賅。日本人發現在招牌、圖書館等需要簡練語言的地方,使用漢字是最簡便的。

如果使用外來詞彙假名會排成一長串,有的人還不知道什麼意思,不如漢字一目瞭然。圖書館查詢目錄也是最簡便的,比如查閱歷史類書籍,書架上標註“歴史”兩個字一眼就看出來,但是使用假名“れきし”,可能還要思考一下意思,如果專業名詞比較長,漢字優勢就完全體現出來。

“漢字文化圈”中的日本為什麼沒有徹底放棄漢字?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科技、文化方面也不斷創新,中國文化不斷走向世界。在日本喜歡漢語的人也越來越多,最近幾年日本人在網上流行突破常規的日語語法,直接用日語中的漢字組合成句子,這種句子日本人稱作“偽中國語”。

今年8月22日,日本外相河野太郎來到中國參加中日韓外長會談,到中國後用“偽中國語”發出推文,吸引了眾多網友觀看和留言,由此可見日本崇尚漢字的潮流已經悄悄興起。在古代中日兩國人民當面說話時互相都聽不懂對方的語言,這時候利用漢字“筆談”就暢通無阻。

當今世界互聯網高度發達,中日兩國人民在網上用漢字交流也非常簡單,這也是新時代的“筆談”。漢字成為中日兩國人民相互交流學習、增進友好的紐帶,期待中國漢字在世界舞臺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安達常正:《漢字の研究》,六合館, 1909年。

2.紀德裕:《漢字拾趣》,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3.孟華:《漢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